红尘滚滚碧空尽,生死茫茫大道通
─从不同宗教透视人生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红尘浪滚滚,生当可乐?生死两茫茫,死或可忧?古今中外之仁人圣者对此已有诸多解答与证悟。我辈海外华人,生长于中国,潜熏之于儒道释,显教之于马列毛;又临世事沧桑,科学峰显,中西文化碰撞,人生信仰便不可避免地困惑起来。然据心理学之解释,人生信仰乃行为之最高调节器。观有大成就者,无不有虔诚之信仰;察潇洒生活者,无不有透彻之生死观。
这是一个大题目,又如爱情主题之永恒。我是以借此做一篇不大的文章,如同观山河之壮丽退而制一盆景以抒怀。诸君观之,倘或有所启迪与感悟,则吾当引为道友,共享知音之慰。以下我以几种主要的宗教及其所隐含的哲学,逐一介绍并点品其所导出的人生观。
● 得神惠顾的人生观
此以基督教为代表,为一神论。神乃全知全能至善至美之化身,神创造万物与人。顺神则昌,逆神则亡。可以想象圣经的先知们在苍茫的原野上,仰望星空,手握简陋的工具,叹人之渺小与卑微。他们需要智慧与力量以征服自然,需要道德以约束社会。于是神被感知了。旧约的上帝多施惩罚,新约的上帝则更宽容与仁爱。或许是先知们在完善着上帝,或许是上帝逐步让人们了解了他的完善。据说圣经是通过上帝的灵感写成的。上帝的存在可通过先知或牧师所显的奇迹来证明,也可通过个人的祷告与灵修的应验来感知。依圣经而言,世人的苦难来自人的“原罪”。圣经里的上帝是颇近人性的。他不仅常以人的形象出现,而且也有类似于人的喜怒好恶之情。其教以“信”为要点。
由此必得出这样的人生:归依神并求与他的最大沟通与亲近。信者虔诚之极时,当感知神无处无时不在。当将一切所得的荣耀归于神,将一切困苦求助于神,将自己的罪恶忏悔于神。以天堂为死后之安慰,以地狱为犯罪之吓阻。信者若想进天堂,当行神之所告。神对人之要求通过先知写于圣经,如摩西十戒,又通过牧师针对现实对其加以阐述。先知者,神之使者也。
因其教修行以祷告与忏悔为主,对忙于追求征服自然或他人的人,这似乎是一种最有效的宗教。仅管有“把财富存在天上”的劝告,其理论在阻止人们对物欲的贪婪上缺乏应有的说服力。西方物质文明之发达当与此有关。又其教似乎缺乏个性修练的渐近性与可验证之层次,且信者不论德行高低信神深浅一律进天堂似乎有欠公允,以致给懒惰的修行者以借口。
● 明心见性的人生观
此以佛教为代表。佛教的哲学以“缘”为基点,即万事万物以因果相随。故有四大皆空,十二因缘三世相连,并得出人生即苦。若要脱生死苦海及六道轮回,唯有修行证悟以明心见性,使精神解脱,不为情牵,不为物累。所谓成佛即觉悟本性。可见佛教的哲学是基于人生的哲学,与征服自然与他人无关。佛非唯一,似乎也无最高佛之说。夫本性者,佛性也,超乎“缘”外。其斯可以修炼体悟以证,也可见乎佛之神通。佛既证本性,不为情牵物累,故有神通,如天目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与漏尽通。但其神通多为自卫救难,非胜他人也。佛教理论严密,经卷浩瀚,宗派林立,方法繁多,其修行旨要大致可归之为“诫定慧”,即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由此得出的人生观是:人生即苦,但人身难得。当利用难得之人身证取“涅磐”之境,即通过修行证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使人人所具的佛性自现,达精神永恒快乐之彼岸,进佛国之乐土。“涅磐”在世间即可证得,不必死后。修行之要在净心灭欲。修行理论有“四圣谛”,八正道与四无量心等。较流行之修行方法有禅宗的“渐悟”与“顿悟”,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密宗则重亲师。
佛教有严密的哲学理论,方便多样的修行法门及可证果位之层次。有师之引导助行,却无神担保信者成佛。故其对人之个人之内在努力要求较高。因戒律森严,又强调自修圆明,常使人望而生畏或半途更辙,更有身在佛门而破戒者。其教义既着重修心识性及脱离轮回,必然淡于甚至厌于物欲。佛教国家物质文明之落后当与此有关。
● 天人合一的人生观
此以道家道教为代表。何为道?老子曰,道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道生天生地生万物,神鬼神帝。然“生”非“造”,此与神创论不同。万物依道而生,道在人在物为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大道无名,或谓大或谓小或谓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朴散则为器,为中道小道末道。如天道地道人道,兵道医道与拳道,不一而足。得道则昌则久,失道则败则亡。何为大道之性,人又何以知之也?可观天察象修身炼性而体悟。如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推知大道有谦卑之特性。类似可推知大道有自然,利他,公正,兼容,和谐,虚无,柔弱,简朴与不争等诸特性。其教既求身心自在,也及求生存于自然。得道之圣人,因其本性合于大道而具神通。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乃得道之人随缘济世,非为所欲为也。
道家道教必然倡导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天者,道也。天人合一即人合于道也。其修行既修命也修性。修命者,乐生也。故道教讲修身,养生,以至长生久视。炼性者,使心性合于大道之诸特性也。夫三宝者精气神,性命为一体,神形可转换。所谓修行,即欲使神形与道合一,即求得道成仙也。然仙也有等,依德行层次而定,有鬼仙,地仙,人仙,神仙与天仙。虽道术繁多,其性命双修之法大致可概之为: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与炼虚合道。
道家哲学旨义宏远而精微,具最大之包容性与扩展性。其修行处世之法又具最大之灵活性。然因其教义难于理解而博杂多端,易生歧释,故有玄学之谓。致使诸多学子闻而不解,望而却步。修行之多样性与灵活性也易被滥用或利用,如道教东西派男女双修之法是也。依道法自然,道教并不倡导普度众生,济世度人或隐或显,皆顺其自然。此也致道家人生观易被世人所忽略。
● 仁义至上的人生观
此以中国儒家为代表。仁者,爱人;义者,公平也。孔子相信有上天有道且天道是仁爱与公平的,并且此天道曾行于人间古朝。故他“信而好古”,自谓“吾从周”。孔子也敬鬼神,却“不语乱力神怪”;虽知有生前死后,却更重今生,故夫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事人焉知事鬼”。孔子不拒物欲的追求,但必须在仁爱与公平的前提下,否则“富贵于我如浮云”。儒家的哲学精华为中庸之道。
故儒家的人生观是是入世的。即个人当为仁爱与公平之实现于社会而努力。或建功立业,或诲人不倦,或以德名垂青史,甚至于不惜杀身以成仁。为此个人需要品德之培养,其修行方法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其本质也是仁义至上,此与儒家颇为类似,无非其方法论与结论与孔子不同。由此也可理解何以马氏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然此两者皆避免或无力论及个人生前死后如何及社会公平之后再如何。
● 结论
我观以上诸种人生观,无一是完美无缺。况诸宗教之间既相互矛盾,也相互朴充,既同且异,利弊互见。察中外古今,某种宗教既可拯救个人与民族,也可与其带来灾难。个人某种人生观的自觉选择,乃是一种个人“缘分”,即个人的经历(抑或含其前世经历)与现实交互作用之结果。得道之日,当自了前因后果。社会之主流人生观选择乃是人类历史之“机缘”,天机神算,人几不可知。现代社会我是他非的宗教偏执者当有违其教祖之度人初衷。诸大宗教之原始教义需获现实社会之解释,故明师道友甚为重要,所谓“未遇真师莫强求”。又求道之人,无论信奉何种宗教人生,首当以诚为念,切莫自欺欺人。唯至诚当可应天机、通神灵、和大道。悠悠古中华,曾有儒道释三教圆融之先师;物换星移,全球已一体,或有圆融世界诸教之高人?
若退/2001年3月
相关阅读:
《道德经》一书的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