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美国今年某选举站外
中国的“文革”时代,大多数人真心拥护当时最高领袖的号召加入了那场运动。到“四人帮”倒台,中国政府平反刘少奇等冤假错案,否定文革,同一批人又拥护这样的决定。显然,这些人自己否定了自己,认为当时拥护文革的政治判断是错误的。德国人在二战失败后也普遍认为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是错误的。这都是人们政治判断失误的例子。 所谓“判断”,是对一个命题(proposition)作或真或伪的确定。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是真还是伪,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来证明。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真还是伪,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但有关政治的判断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刘备乃仁义之士”,是真是伪,今天也难有统一的意见。那么是什么导致一个人错误的政治判断?愚见以为大致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信息。信息不足容易导致错误判断。所以《孙子兵法》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其强调的就是:收集的信息越充分,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就会越准确。在没有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国家里生活的人,一旦通过某种渠道知道了被掩盖的真相,会立刻改变自己的许多判断。中国民众对文革的错误判断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闭塞。一般而言,所知道的越多,作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越大。但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有人可以一叶知秋,举一反三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与之相反,有人会以偏概全,坐井观天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其次是逻辑。对一个数学命题的真伪判断,通常不存在信息不足的问题。能否作出正确判断基本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而对政治命题的判断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却往往被低估了。比如,怎样才能判断“社会主义能解决分配不公”的真伪?在掌握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基础上,还需要概念的清楚,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不公',怎样才算“解决”等等,再加上正确的逻辑推理。一个人可能数学学得不错,但未必能将数学的推理能力应用到政治判断上。作者见过有人数学非常好,而时事讨论时却表现出逻辑思维混乱。这样的人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 其三是情商。人是感情动物,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判断是被感情或情绪所左右的,而不是从理性出发。“疑邻盗斧”的典故:“有人自己砍柴把斧头丢了却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于是他怎么看那孩子都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后来他自己在山里找回了斧头,再看邻居的孩子,怎么看都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小孩满月庆贺,你不能去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尽管这个命题是真的,但恐怕主人不仅会否认,还会揍你(鲁迅语)。再有,如果甲讨厌乙,乙喜欢政治人物A,于是甲就讨厌A。这都是情感影响正确判断的例子。一向自负的人,即使知道自己的选择错了,也不会轻易改正。 其四是经验。有人从小讲普通话,第一次听到广东话会觉得难听。这是先入之见的经验所致。不少人不关心政治,不读相关的政治新闻,更不愿分析,而只凭过去的经验来作判断。他们以为这几年过得不错,不管什么人当选,政策怎么变,日子都会照样地过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经历了同样的历史事件,就会得出同样的判断。比如许多经历了文革的同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个人体验。如果在文革中受了迫害,又在改革开放中受益,一定会认同“文革是中国的一场灾难”的判断。而文革中风光、改革中失落的人,面对中国现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容易认同“文革打倒走资派是对的”的结论。在一个多变的时代,经验是靠不住的。 其五是利益。有的人作政治判断完全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如果某总统候选人的纲领能让自己减税、涨工资、子女上大学少交学费,或者是能让自己的亲人容易移民等,于是就判断这个候选人是好的。如果把这种个人利益扩大到种族上,就会出现华裔偏向选华裔候选人,黑人偏向选黑人候选人。这样的选举结果只能是各种利益的竞争平衡的结果。以利益作政治判断的人不会考虑整个国家的现实利益,往往也看不到自己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这部分人也是最容易被政客忽悠的人。有些政客往往开一些似是而非的空头支票,从未打算当选后兑现先前的承诺。他们只需要选票到手。 其六是价值。一个人价值观包括其人生哲学、宗教信仰及其相应的道德信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亲情、同事、同学和老乡等小集体的联系比较紧密。但在社会动荡之时,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会超过亲情、友情,从而导致人群以价值观而分类。文革中有不少亲人、友人反目相向的例子。很多美国人对驴象两党和总统候选人的取舍,不太在乎谁的改革措施和以往的政绩,而是因为价值观的认同。有的政客也会利用这点而打宗教牌。多数民众认可的价值系统是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有时一个国家的价值与短期利益是相矛盾的。但如果过于理性化而忽视现实问题,则可能国将不国,其价值最终也无法实现。 其七是良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真真假假。一个人不可能阅读所有相关新闻才作出判断,有些新闻的真伪也很难辩识。过去会以为录音、照片和视频是真实的,现在这些都可以造假。这时候人们难免需要靠直觉来做判断。如果这种直觉有良知作主导,则作出正确政治判断的可能性就高。电影《牧马人》里的许灵均是被下放的“右派”,但当地的牧民却善待保护他。他们也许说不清为什么他不是坏人,凭的就是有良知的直觉。直觉是由潜意识的认知系统所支配。当然,善良并非总是得出正确的判断。但因为良知作出错误判断的人,也会因为良知而毫不犹豫地的纠正自己的错误。 上面的这几条只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实是相互交融的,而且每一条都不是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的充分条件。一个人的政治判断可能并没有自觉到这些因素,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每个因素所占的比例不同。比如,你的价值取向会决定你去看什么、相信什么,你的经验已经成为你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你的利益也与你的价值一致。但总的来说,一个人有信仰,欲望小,信息多,逻辑强,有理智,就越有可能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 10/31/2020。写在美国大选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