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business_angel的博客  
让你懂德国  
https://blog.creaders.net/u/867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这篇"历史将记住默克尔,她毁灭了整个欧洲"都有哪些硬伤? 2019-01-01 14:58:04

导读: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也是一篇很差的文章。它的好处在于,帮我解决了一个想了多年都没想通的困惑。它的坏处在于,加深读者对德国的误解。


前几天,国内有朋友给我转发了一篇名为 “重磅,历史将记住默克尔,她毁灭了整个欧洲!“ 的文章。(文章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6637310197599568391/?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54540205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54365669537&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group_id=6637310197599568391  公号: 正商参阅,发表时间: 2018-12-21 13:13:25。 该公号引用了另外一个名为《军工国伦》的公号。《军工国伦》又是转发的《现代金融时报》)。 我们现在已经是2018年,原文首发于2016年,原作者叫王陶陶,但其他公号都没有注明首发时间和原作者名字。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对里面的内容就不是很认可,但也没想过要反驳。但现在看来,当时就应该写一篇,指出文章的逻辑谬误所在。可惜那时候没有意识到。


从文章结构上来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 ) 很多没有依据的断言。在时政评论家和预言家之间来回走动。

2.)采用依据的方式有明显失误。

3.)内容自相矛盾。

4.)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批评德国政治。 把一些小问题无限地放大,刻意制造恐慌。

5.)用主观意见替代现实依据。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原文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有一个主观立场,然后再去找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然而这些依据并不靠谱。这种套路在国内似乎很常见。假如作者的目的是想获得点击率,高度迎合读者胃口,毋庸置疑,他做得非常成功,甚至有可能超过他的预期。如果他的目的是在还原一个事实,向大家普及知识,让大家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德国,而不是在煽动情绪,那么这篇文章是不合格的。


只要论证符合逻辑、拥有扎实和可靠的数据,我很支持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我都很少看到。因此,对于我个人而言,这篇文章也没有说服力。


我通过三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个层面只针对原文的论证、依据、内容结构做表面揭破。第二层面会深入分析。在第三层面再作综合性批评。不是针对作者本人,而是谈谈由某些现象产生的负面做作用。



第一层面: 论证结构的严重失误



原文1: „历史将会用冷冰冰的事实,无情地告诉后人:如果一个政治家沦为媒体和报纸的傀儡,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


这句话的后半段听上去特别有道理,几乎无懈可击。但这句话不是单独存在,而是针对默克尔的,这样就会有问题。如我上面所说,此文有很多没有依据的断言。这个论点本身很吸引人,命题很大,有很浓的阴谋论味道。作者把这句话华放在开头,目的是想勾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正因为这个话题的命题很大,所以必须要有紧密的、逻辑性强的、结构上完整的以及信息和数据都精准的论证。要不然,根本支撑不了。


可惜,无论从什么角度而言,作者的依据都不能支持他的论点。他只给出两个经不起推敲的依据。我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原文2: „受选举结果的打击,默克尔在选后对自身的难民政策作出了忏悔。但事实上,默克尔难民政策的破坏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选举,从长远来看,默克尔的利令智昏还将把整个欧洲的未来甩上毁灭的祭坛。“


前半段也是一个没有依据的断言。

作者没有明确指出默克尔在选举后"对自身的难民政策做出了什么样的忏悔“。如果默克尔做出了忏悔,她为什么不加以纠正呢?我想,作者肯定去寻找过,但没有找到具体依据,因为根本就没有,所以他也不能明着说。

那么默克尔有忏悔吗?有。默克尔的“忏悔“发生在2018年。所谓的“忏悔“是指,她自责,当难民潮爆发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难民来源国的实际状况、低估了难民在德国引起的各种争议以及忽略了普通公民对安全问题的基本心理需求。但默克尔也再次强调,接收难民本身是对的。

看待难民问题不能情绪化。2015年的难民潮要分不同阶段来看待。比如分成三个阶段: 难民潮爆发之前,接收难民和难民潮发生之后。即便是坚定反对默克尔的巴伐利亚州州长泽霍夫、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社民党、绿党和左党都一致认为,接收难民的举措本身是正确的。但他们的大部分批评都在谴责联邦政府在难民潮爆发之前和难民潮之后的错误行为或无作为。比如,既然在2014年年底就知道,德国将在2015年面临一股难民潮,德国政府为什么不提前采取相关防御措施,为什么不足够重视这个问题?再比如,当这些难民进入德国之后,政府为什么不表态,宣布2015年难民潮是一次性的特殊历史事件,今后不允许再次发生? 

针对下半句,我待会会细说。

原文3: „毫无疑问,默克尔大规模引入难民的决定是在左翼作家、媒体和娱乐明星的联合鼓动下轻率做出的。"


德国的确有70多位知识分子曾公开支持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公开支持默克尔是在2016年2月份中旬 (标题: "70 Prominente unterstützen Merkels Flüchtlingspolitik“) 原文链接: https://www.derwesten.de/politik/70-prominente-unterstuetzen-merkels-fluechtlingspolitik-id11582864.html)。默克尔做出接收难民是在2015年九月份。默克尔先决定接收难民,引起社会巨大争议,然后才有知识分子联名公开支持她。但是在原文把时间顺序和实际情况弄反了。作者强制性把默克尔的决策说成是受"左翼作家、娱乐明星的联合鼓动下亲率做出的。“ (注: 作者在知乎上发表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16年9月22号。 (知乎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579879,文章标题: 历史将记住默克尔 她毁灭了整个欧洲)。


顺便说个题外话,相对比,默克尔和施罗德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施罗德更加重视知识分子,跟他们“混"的比较好,比如君特.格拉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拉斯甚至还被社民党国会党团邀请给他们作演讲。更明显的是勃兰特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君特.格拉斯(Günther Grass)和海因里希·伯尔 (Heinrich Böll,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经已经名满天下的格拉斯甚至帮勃兰特发竞选传单。默克尔跟知识分子并没有这种亲密关系。


我在上面也提到过。作者应该先有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找相关证据来强化自己立场的正确性。的确,如果细心去找,肯定会找到好的论证。但同时也还会存在相反的数据。主要看哪种数据或信息更有说服力。但是,作者给出的证据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实在没有相关信息来支撑他的观点,索性就把事实(时间点)倒过来。他或许想,反正也不会有读者去考证。事实证明,的确没有人对他提出质疑。

这种写法跟最近《SPIEGEL》记者造假事件是一样的。明明没有的东西就说成有。意图用扭曲事实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观点,最终只会让自己失去可信度。

原文4: „全世界的媒体几乎全在为默克尔唱赞歌,西方学界领袖更毫不吝啬对默克尔的赞美,被媒体誉为“诺贝尔和平奖重量级分析学者”的哈普维肯直接将默克尔视为新时代的“道德领袖”。凡此种种,不绝于耳。也正是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狂潮,淹没了决策者默克尔的最后一丝理智,使其做出了近乎疯狂的决定


哈普维肯是谁我不知道。据谷歌搜索显示,哈普维肯全名叫克里斯蒂安·哈普维肯(Kristian Berg Harpviken)。他是一名挪威社会学家,自2009年起出任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Oslo)负责人。

经过我的调研,这位哈普维肯的确每年在公布诺贝尔和平奖获之前都会做一个预测,谁最有可能获得本年度奖项。很有意思的是,他只预测诺贝尔和平奖。这又作何解释?我想跟他的职务有关。他是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Oslo)负责人。每次预测都会引起媒体关注。大家对他关注,必定也会关注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这就是说,他的预测也是有“私心"的。

再则,喜欢预测,并不能代表他就是“诺贝尔和平奖重量级分析学者“。如果他真的被媒体誉为“诺贝尔和平奖重量级分析学者“,很有可能是媒体界对他的一种讽刺。迄今为止,他预测的结果特别一致: 全错。(标题: Friedensnobelpreis für Angela Merkel? 原文链接: https://www.sueddeutsche.de/politik/fluechtlingspolitik-friedensnobelpreis-fuer-angela-merkel-1.2676896) 他曾经也预测过斯诺登和现任教皇也有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如果一个人每年都做同样预测,而且每次都会说出几个人的名字,时间久了,肯定也有被蒙对的时候。比如哈普维肯在2013年预测过,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会获得那一年诺贝尔和平奖。但事实是,马拉拉·优素福·扎伊是2014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是“瞎蒙"的,并不是因为哈普维肯具有为仆先知的能力。哈普维肯预测201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Mohammad Dschawad Zarif 和 Federica Mogherini, 但实际得主是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

这位作者拿哈普维肯的预测作为论证就比较可笑,也不负责任。我估计很多人读完后都不会想到要去查一下这位哈普维肯的来历和背景,验证一下他到底有多“重量级“。这或许也跟很多国读者的普遍阅读习惯有关,不会带怀疑和批判性态度,不去思辨,看到什么信什么。作者对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相当了解,他正好利用这种心态。实际上是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再往深里说,为什么一位挪威社会学家视默克尔为新时代的“道德领袖”,她就一定是“道德领袖”呢?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也很成问题。默克尔并不会因为外在"铺天盖地的舆论狂潮“而失去自己的基本理智。作为一名物理学博士(注: 她不是诗人,也不是哲学家),她一向理智行事。每当再做出重大决策之前,她会启动机械式的思维方式: 从后往前推。一位年轻少女尚且在三米跳水都需要再三考虑45分钟,何况一位资深总理在做出这般重大决策之前会"失去最后一丝理智“?默克尔曾经说过,她对很多决策都会事先考虑周到,一旦下决心,都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正因为她具备这种特征,才促使她在1998年敢于发表公开信,跟教父级的科尔“划清界限“。这种人也会因为媒体的舆论而"失去最后一丝理智“?很难说得通。即便有,也是级小概率事件。况且,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狂潮“都发生在她做出决定之后,而不是受它所驱动的。最后,从政府结构上,不管是理论上或实践上讲,这么大的决定也不可能由她一人说了算。

如果说默克尔沦为"媒体和报纸的傀儡",是因为她过往的政策都完全跟着民调的步伐走(为了保住权力不放)。这样或许会更有说服力。但这也不能绝对证明她就是傀儡。说不定媒体和报纸都只是被她利用的执政工具而已。德国政治和媒体的关系很微妙,也很复杂,真不好说谁在利用谁,也有可能是相互利用。谴责西方政治家都是媒体的傀儡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国人相信,因为这种事在中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媒体几乎都是国有的,声音也高度一致。具体的我就不细说了。


原文5: „无论从各方面来看,引入的穆斯林难民都不存在融入欧洲世俗文化的可能,这就意味着德国将会因为默克尔的决策,出现难以避免、且将愈演愈烈的文化冲突甚至宗教战争。而这种预判,绝非危言耸听的虚妄之词。"

作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先抛出一个断言,在没有足够依据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就对今后必定会发生什么做“真实“的预测,下终极的结论。我总感觉,德国所有智囊团在这位作者面前连一群废物都不如。

仅仅从字面上看,他完全否定所有穆斯林都不可能融入欧洲世俗文化。反观德国现实社会,这很难成立。作者一再强调2015年的穆斯林难民,但忽略德国本身就有很多穆斯林。虽然并不是所有穆斯林都能融入德国的世俗文化社会,但全盘否定他们都不可能融入德国社会,只能证明作者对德国了解甚少,没有其他合理解释。

作者预判,这种文化冲突最终会导致“宗教战争"。这跟哈普维肯每年预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作风如出一辙。作为一名政治评论家更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而不是扮演为仆先知的预言家。作为时政评论者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但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夸大其实。否者就会超出了时政评论的范畴。如果自己连基本现实情况都没完全弄懂,如何预测预测未来?

他觉得自己的预测是真实的,"绝非危言耸听的虚妄之词“,但给出的论证却如此经不起现实和逻辑学的考验。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出几次恶劣的暴力以及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然后就以此往下推论,下星期、下个月和明年都会频繁地发这种恐怖事件。他的预测仅仅只是建立在他的个人推论上。或许他自以为全德国的人都处于愚昧状态,只有他一人清醒。或许他认为全德国的媒体都不敢报道真相,只有他一人敢言。


原文6: "无论是千百年前开始散居在中国的穆斯林信徒,还是奥斯曼帝国遗留在欧洲巴尔干的波黑穆族,以及突厥人遗留在印度的穆斯林,都在强大异质文化的重重包围下顽强的保持着对宗教的虔诚。其次,穆斯林移民相对西方社会的教育方式,以及难以适应西方工薪社会的宗教习惯,再加上语言难题,将使大部分穆斯林移民几乎不可能在西方社会看到上升通道,并不得不走向极端。由于穆斯林社会相比西方式教育,更注重宗教教育,这就使得穆斯林在就业竞争市场上沦为不择不扣的弱势群体,而穆斯林不吃猪肉、每日五次礼拜和戒斋的宗教习惯更难以适应西方式的工薪环境,这也意味着穆斯林年轻人将很难在西方社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为此,他们不得不投入宗教热情的环抱,并大量沦为宗教激进分子。“


从表面上看,作者说得头头是道,解释了为何穆斯林最终都会成为恐怖分子的必然原因。但这其实是一种极为民粹的看法。作者再一次以偏概全,把一些少数极端案例附加在所有穆斯林身上,把他们全部都描述成(潜在)恐怖分子。


简单地说,他认为所有穆斯林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让他们在非穆斯林文化的德国生活,最终只有一条路,走向极端。归根结底,这只是作者偏激的个人看法而已,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他可以不喜欢穆斯林,但给所有穆斯林都贴上"(潜在)恐怖分子“的标签,不是民粹的做法又是什么呢?甚至也可以说是种族歧视。

再比如,德国人里有纳粹,但我们不能说所有德国人都是纳粹。我再举一个很多德国华人都亲身经历过的事: 每当有德国人说中国人吃狗肉的时候,大部分德国华人都表示很愤怒,甚至认为是对中国人的一种歧视。吃狗肉的明明只有极少数中国人,为什么说中国人都吃狗肉?发现中间的区别了吗? 别人只要说我们吃狗肉,我们都觉得是一种种族歧视,但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不仅理直气壮地说穆斯林都是(潜在)恐怖分子,还坚信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不允许任何反对声。

1.) 不仅仅是很多穆斯林在西方社会(德国社会)"看不到上升通道",而是很多移民多多少少都会面临这种困境。作者做了一个不恰当的假定: 他断定,所有穆斯林都不可能融入德国社会。显而易见,这只是他的片面之词,断章取义,没有任何严肃数据的可支撑。或许他本人讨厌穆斯林,又或许只是迎合讨厌穆斯林的中国读者。

从字面上看,作者完全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 几十年来,有上百万穆斯林居住在德国。刚到德国的难民(或合法移民)当然会有语言障碍。这是常识: 学习语言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假如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出于各种原因,德国穆斯林最终都会成为宗教激进份子,更是说不通,站不住脚。况且,在德国的上百万穆斯林,有多少是宗教激进份子?他们占穆斯林总人数的比例又是多少?如果作者的假设是对的,德国早就完蛋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2015年的难民潮。不能因为恐怖分子都是穆斯林,因此就得出结论: 所有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这是错误的逻辑。

2.)对作者而言,居然连"不吃猪肉的宗教习惯“也能成为“激进份子"的原因之一,未免有点过于强词夺理了。假如这也能构成理由,那么德国人里有500万至800万的素食主义者 (数据出处: https://de.statista.com/statistik/daten/studie/173636/umfrage/lebenseinstellung-anzahl-vegetarier/ 和 https://vebu.de/veggie-fakten/entwicklung-in-zahlen/anzahl-veganer-und-vegetarier-in-deutschland/),是否也能构成某种意义上的激进份子的因素呢?对这些人而言,素食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信仰“或“宗教"。


顺便说个笑话,对很多德国足球粉丝而言,足球也是一种“信仰“。铁杆“足球信徒“也会"顽强的保持着对宗教的虔诚“。


他最后还强调,"并大量沦为宗教激进分子“。我不知道这是对现实的描述还是对未来的预测。假如是对现实的描述,他为什么不能给出准确的数据(具体信息来源)来支撑? 他所说的“大量"到底是多少?一百人? 一千人,还是一万人呢?他们对德国带来哪些具体威胁呢?如果是对未来的预测,这句话靠谱吗?他总是在实事评论家和预言家之间来回走动。他总是把一些可控制的问题无限放大,通过他的表达方式把穆斯林塑造成对异类信仰的威胁,让大家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危机感,强化读者对所有穆斯林的仇恨。其实,作者有可能只是发泄了他自己对穆斯林的不满,而不是对现实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事: 当一个人恨另外一个人时,往往看不到对方的优点,或者善良的一面。即便看到,也不会接受。

3.)整体上看,他全盘否定穆斯林被世俗化的可能性。作者观点非常鲜明,不管在地球哪个角落,穆斯林都会"顽强的保持着对宗教的虔诚“,包括中国穆斯林在内。按他的逻辑,穆斯林不可能融入德国社会,当然也不可能融入中国社会。作者的这种思维,把所有具有同样宗教信仰的人群视为最终都会„投入宗教热情的怀抱“和„沦为激进份子“,在德国的环境中,是一种赤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试问,为什么所有出生在德国穆斯林家庭的孩子今后一定会成为“激进份子",一定会投入"宗教的热情怀抱“? 我很好奇,他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作者可能听说过德国宪法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我相信,他肯定不知道宗教信仰具体意味着什么。宗教信仰自由针对所有人,其中也包括穆斯林信徒,佛教信徒和其他信徒。假如中国人有宗教信仰,在德国也会受到保护。但中国人本身没有宗教信仰。穆斯林的信仰,比如每日五次礼拜或斋戒,是受到德国宪法认可的。德国宪法并没有规定,让其他人都放弃跟基督教不同的信仰。


原文7: "如果再考虑到穆斯林远远高于德国本土人的生育率,那么大量的穆斯林难民瞬间涌入将会对德国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大家都在说穆斯林的出生率远远高于德国人,这似乎是一个铁定的,永久不变的事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提供几组数给大家参考。

1.)在2015年难民潮爆发后,德国人自己感觉德国有16%的穆斯林,但实际数据只有5%。一个人的感知往往跟实际情况不一样。再比如,德国犯罪率。据统计数据显示,德国犯罪率近两年是下降的。但为何有那么多人感觉德国越来越不安全了呢?原因很简单,自从2015年难民潮爆发后,发生了很多起由难民引起的暴力事件、奸杀案、和科隆以及其他城市的大规模性侵事件。恰恰因为这些刑事事件的性质特别恶劣,再由媒体的长期高度关注,不断上头条,时间久了,从人性的角度上而言,大家自然会觉得德国变得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一旦大家内心产生这种感觉,即便统计数据再好看,也消除不了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它和普通人都认为德国有太多穆斯林跟实际数据有很大反差是一个道理。这里有一个链接: https://fowid.de/meldung/mythos-hoher-muslimischer-geburtenraten

德国政府已经表态,今后将会雇佣更多的警务人员。目前公开的数目是大约13000人。当难民潮稳定下来后(现在几乎已经稳定下来了),警务人员数量会逐步增加,大家内心的"不安全感“也会随之下降。这就是说,即便统计数据显示,犯罪率在上升,大家或许也会觉得更安全了。这是心理作用。

2.)2017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做了一份调研,称德国穆斯林占总人口比例将从当下的6%增加到2050年的12%。(原文链接: 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deutschland-anteil-der-muslime-steigt-laut-pew-studie-auch-ohne-migration-a-1181018.html)。 但这项调查立即遭到多位德国专家的质疑。他们明确指出皮尤研究中心的假设是错误的。皮尤研究中心把2015年的难民潮作为依据,假设,如果今后每年来一百多万穆斯林难民,德国的穆斯林人数将在2050年从今天的6%上升到12%。可是,这种假设不可能成立。据德国专家Christian Pfeiffer针对德国土耳其出生率的调研显示,第一代穆斯林移民(或难民)的出生率的确比较高,但下一代的出生率就已经贴近德国人的出生率(原文链接: https://www.zdf.de/nachrichten/heute/muslime-in-deutschland-106.html)。这就是说: „穆斯林用子宫征服德国“的说法也很难成立。德国也没有刻意专门接纳更多穆斯林难民。再加上穆斯林下一代的出生率会回归均值。回归均值的重要原因是: 在那些出生率高的穆斯林国家,孩子就是家长的养老保险(这一点跟中国很相似)。孩子越多,老年人的养老越有保障。德国具备很完善的养老体制,所以,即便是穆斯林,也不会无上限地生孩子。这是Christian Pfeiffer调研的核心结论。

另外,国会刚刚通过针对非欧盟国家技术人员的新移民法,今后会有更多移民涌入德国。我有理由相信(现在任何人都没有准确数据,我当然也没有,因为新法案在2019年才开始实行),今后通过新移民法到德国的人大多数人可能不是来自穆斯林国家。假如非穆斯林区域的技术人员增加,穆斯林占德国总人口的比例很有可能会下降,最起码可以保持稳定,不会明显上升。


由此可见,这位作者的论证并没有采取可靠的数据,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凭空想象出来的。如我所说,个人的感知往往跟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也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穆斯林都是生孩子的机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电视上常常会看到穆斯林女人左手牵着一个娃、右手推着童车一个娃,后面再背着一个娃的画面。这能说明,视觉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字,更能让人记住。时间久了,就成了铁定的事实。这正是《 思考: 快与慢》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在书中所说的系统1: 只要我们觉得一件事是对的,通常都不会用系统2去思考。最要命的是,明知道有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还会一错再错。对于一位时政评论家而言,仅仅依赖于自己的感觉是最不靠谱的做法。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谬论不仅仅扭曲事实,而且还严重误导读者。阅读量和转发率越高,副作用越大。




原文8: "遗憾的是,当上百万的难民瞬间涌入,并大规模地群居在德国境内之时,那些真正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德国不可能再有效遣返难民了。因为,这些难民正是听信了默克尔的号召,才不远万里跑来德国,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了进入德国,几乎已经身无分文,在习惯了德国相对舒适的生活之后,大部分难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回到残垣断壁的家乡了。而如此规模性的难民群聚形成之后,任何对他们的遣返都会遭到剧烈的反抗甚至引发全面暴乱,这也意味着在德国现有制度下,难民的进入将会形成再也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即纷乱的社会治安和愈演愈烈的恐怖袭击将会永远陪伴德国和欧洲——而这一切,都是默克尔造成的。“


这段话有四个误点。


1.)即使像我这种普通人都知道,德国在遣返难民的效率一直都很低,几十年以来都如此,根本不需要所谓的“有识之士“来提醒。如果这位作者平常多看德国新闻,就不会感到惊讶。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问题,不是因为此次难民潮才突然出现的。

在2015年之前的20多年里,德国每年接纳的难民数量都很少,少到媒体和大众压根就没兴趣关注。直到2015年,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难民,与此相关的问题统统都浮出水面。德国有一个特征,但凡结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所以,默克尔也无能为力。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她一人造成的。因为遣返问题的根源不在她,所以不能把所有责任推卸给她一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就要从施密特开始,紧接着就是科尔和施罗德,因为他们三人在此也没有什么作为。最后才轮到默克尔。

我知道,现在会有很多人反驳我说: „如果不是默克尔,德国哪有在短时间内多了100万难民?归根结底还是默克尔一手造成的。“ 那我要反问一句, 假如当时的总理不是默克尔,而是其另有其人,比方说是社民党的,是否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针对这个问题似乎从来都没有讨论过,但其实是最根本的。人们常说,现实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到了默克尔这里,这句话就突然间变成一种无可饶恕的错误。

2.)上下文自相矛盾。他刚刚还说,到德国的穆斯林难民不可能融入德国社会,要"接受底层生活“、 „期望落差“、„产生憎恨“、„以暴力手段倾泻自己的不满“,突然间又变成„习惯了德国相对舒适的生活“。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当他们„习惯了德国相对舒适的生活“之后,再从"舒适的生活"中成为激进份子?如果他们„习惯了德国相对舒适的生活“之后就不可能再回到残垣断壁的家乡了,然后只能在德国成为激进分子?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3.)按照规定,进入德国的难民都会根据每个州的人口来分配。这就意味着,从2015年至2016年进入德国的一百万难民并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德国没有集中营!这篇写于2016年的文章放在当时就是错的,放在今天依然还是错的。迄今为止,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因"遣返而遭到剧烈的反抗,甚至引发全面暴乱“的事件。少范围的反抗在所难免。的确也出现过反抗事件,但并不是由难民,而是由德国纽伦堡某所学校的学生联合抗议造成的。他们抗议其中一位难民同学被强制性遣返。作者编写了很多没有发生过的事,刻意塑造一种恶劣气氛。即便有,也没有像他所描述的那么恶劣。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当人们(包括或华人)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想不通的或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事物时,都会倾向于通过无法验证的、阴谋论式的,简单的,让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找答案。比如“圣母婊“或“白左"。因为他们想不通,也解释不了,为何默克尔会接纳100多万难民,所以,默克尔马上变成了“圣母婊“,支持“圣母婊“的马上也变成了“白左“。(我在第二部分继续解释) 但凡意见跟他们不一致,都会成为"脑残"、"白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些人不仅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同时还会要求别人认可他们。

4.)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认知错误,但可惜很常见。作者假定,德国社会永远都处于静态,而不是动态,不会进步的社会。德国社会一直都处于不断变化中。他说,„难民的进入将会形成再也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即纷乱的社会治安和愈演愈烈的恐怖袭击将会永远陪伴德国和欧洲“。这里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 社会治安和恐怖袭击。

第一: 德国人自己也知道,在短时间内涌入这么多外来人口必定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当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警务人员越来越少的时候,治安如果还会变得越来越好,肯定是不现实的。德国正好处于这种情况: 各个州的警察局一直都在裁员,持续了大约10年。但是,由于德国社会并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动态。比如,在今后几年,警务人员和联邦宪法保卫局的员工数量会分别提高13000和3000人。我会在第二部分作深入的分析。所以,作者的假设也不符合实际。

第二: 自911事件后和2015年的难民潮爆发之前,德国一直都是恐怖分子在欧洲的主要袭击对象之一,恐怖主义也一直伴随着德国,尤其在过去五年。这就是说,即便没有2015年的难民潮,德国受恐怖袭击也只是时间问题。德国人接受或默认这个现实,但这不代表不重视,不会采取应对措施。不可否认,自2015年后,德国遭受恐怖袭击的概率上升了。这毫无疑问。不管如何,事态都没有作者所描述的那样: „愈演愈烈的恐怖袭击将会永远陪伴德国和欧洲“。我不是预言家,不知道100年后的德国会是什么样子。




更值得探讨的是,德国今后是否会因为恐怖主义而抛弃自己所有的价值观?我想不会。在此,作者仅仅只是用自己的狭隘思维去衡量宽容的德国。他胸有成竹地认为,德国和德国人的未来只有死路一条。这或许只是说明了大多数德国人和某些少数中国时政评论家看待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观点而已。我不知道他这股自信心是怎么产生的。

看完整篇文章后,还让我有了以下看法和疑问: 


世上不仅只有一个德国。


一个是欧洲的真实版德国,一个是某些评论家自己幻想出来的德国。


或许每个人心目中真的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德国。


或许很多人想让真实的德国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德国。


为什么某些中国时政评论家比德国人自己还要着急,还要担心?


为什么某些中国评论家就看不得德国会有变好的可能?


中文有一句古话说得好: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位“仁兄"是不是过于替德国操心了?简直操碎了心。




从历史角度来看,对二战做出彻底反思的德国会主动毁灭欧洲吗?


从经济角度来看,最大受益者的德国会主动毁灭欧洲吗? 


德国有毁灭欧洲的嫌疑吗?


答案可能刚好相反: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德国都会坚定地支持欧洲、欧盟和欧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和平和一体化的欧洲,德国才能继续获得更多的,更大的利益。德国的根本利益跟作者的结论是完全对立的。


如果不去客观分析真实数据和了解实际情况,仅仅只是听作者这样激情澎湃的叙述,很容易让人觉得德国真的即将完蛋或已近完蛋了。只有长期生活在德国的人才能体验更真实的现实。

对一个长期在德国生活23年的我来说,我并不觉得德国快完蛋了。如果真实的德国如这位作者描述的那样,我每天出门都要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因为我就住在他笔下所描述的"恐怖分子聚集区"。卖给我香烟的是一位"恐怖分子"、卖给我面条的也是一位"恐怖分子"、对面推着童车的妇女也是一位"恐怖分子",童车里躺着的还是一位"迷你恐怖分子",童车牌子叫"圣战",婴儿名叫"拉登"。

这篇文章给我的读后感是:  该作者很自以为是,自视甚高,根本接受不了世上居然还存在像德国这种“愚蠢“的国家,会做出这种“脑残"的决定。有可能只是他自己没想明白而已。


在他眼里,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雄韬伟略、高瞻远瞩,世上罕见的顶尖人物。


在他眼里,德国人就是一群"鼠目寸光“、“酒囊饭袋"之辈。


在他眼里,德国人就是一群活生生的“窝囊废"。


在他眼里,不,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默克尔。


不管有没有2015年的难民潮,历史肯定会记住默克尔


默克尔不会毁灭欧洲,

因为她还真的没有那个能耐。

PS1: 以上只是我对原文的解剖。很多更深入的细节都还没有提到。我个人对这种文章不是很推崇,从内容上和论证结构上都缺乏最起码的严谨和求真心态。但不要紧,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也属正常。让我感到最恶心的是那些在一年后,两年后或三年后还转载这篇文章,但又不注明首发时间和原作者名字(不知道原作者是否觉得被侵权了?)的所有公号与媒体。他们所带来的副作用更大。对此,我会在第三部分再细说。

我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之心。由于我的知识面有限,因此也很少做长远预测,即便有,也非常保守,外加几个问好与不确定性(黑天鹅和灰犀牛)。我的疑问永远多于我能给出的最终答案。

说到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我也有很多疑问。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跟大家一起思考。或许你们了解的比我多。我相信集体的智慧。比如:

1.)默克尔本人真的愿意看到难民潮吗?

2.)除了接纳难民以外,德国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有,都有哪些?

3.)假如默克尔拒绝接纳难民,对德国(未来)和欧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 假如默克尔拒绝接收难民,德国是否会变得更好,更受世人尊重?

我很想听听各位读者的观点, 并且恳请大家允许我再写下一篇的时候能采纳你们的看法。


PS2: 今天是2018年最后一天,也是我今年的最后一篇,也是我迄今为止写得单篇字数最多的一篇。虽然码了那么多字,但依然还有很多细节无法顾及到。算了,剩下的就留在2019年吧。


浏览(2993) (5) 评论(1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SimonN 回复 lone-shepherd 留言时间:2019-01-04 05:46:29

你好像比德国人还懂德国,比法国人还了解法国,比加拿大人还知道怎么治理加拿大…

很逗

///////////////////////

因为人性相通啊!当然除了你。

回复 | 1
作者:sichuan08 回复 sichuan08 留言时间:2019-01-03 10:07:19

你这篇难道不是先有观点才去找错的么!?

回复 | 0
作者:sichuan08 留言时间:2019-01-03 10:06:53

你这篇难道不是先右观点采取找错的么!?

回复 | 1
作者:talkswitch1 留言时间:2019-01-01 16:57:09

欧洲人口结构是倒金字塔。白人人口萎缩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欧洲人也不愿意和日本人那样终身工作,即使默克尔在难民问题上操之过急,政策需要调整,移民难民涌入欧洲的大趋势不会变。

回复 | 1
作者:双不 留言时间:2019-01-01 16:07:55

中东难民的问题很复杂,因为那里战火纷飞,正常人被逼成了难民,是真的难民。

另一个难点是西方的中东政策是难民产生的主要原因。默克尔大概因此认为帮助中东难民是一种无法逃避的义务。

回复 | 0
作者:jsq 留言时间:2019-01-01 16:07:31
西人好日子过腻了,他们下一步就是自我毁灭, 活该被穆斯林灭绝。不用为他们惋惜。
回复 | 6
作者:jsq 留言时间:2019-01-01 15:49:42
还有替穆斯林说好话的,真是大奇葩。
穆斯林难民到了西方,做了很多坏事,这些都是小坏事,西人奈何不了他们,将来他们的身份转换成主人之后,他们就更有资格做坏事了,而且他们还有生殖器,制造出更多的穆斯林,届时西方就等着斯坦化吧。
穆斯林的理由就是,我有嘴就有权力吃饭,有几巴就有权力强奸你。
西人有很多白左,他们就喜欢作。因为华人善良他们就欺负,因为穆斯林喜欢暴力恐怖玩命,他们就宠着穆斯林。杀了他们的妻子强奸了他们的女儿,白左对穆斯林喊道,休想让我恨你们。
回复 | 6
作者:lone-shepherd 回复 SimonN 留言时间:2019-01-01 15:48:16

你好像比德国人还懂德国,比法国人还了解法国,比加拿大人还知道怎么治理加拿大…

很逗

回复 | 2
作者:SimonN 留言时间:2019-01-01 15:48:00

我来回答这些简单问题。

1.)默克尔本人真的愿意看到难民潮吗?

默克尔如同绝大多西欧左派政客是被其左派媒体绑架的。她个人是否愿意已经没有意义。

2.)除了接纳难民以外,德国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有,都有哪些?

德国是主权国家,当然有拒绝这些假难民(教你一下:区分清难民和假难民)的权力。

3.)假如默克尔拒绝接纳难民,对德国(未来)和欧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只有正影响,没有负面影响。

4.) 假如默克尔拒绝接收难民,德国是否会变得更好,更受世人尊重?

德国会变得更好。德国不是为了让别人尊敬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德国人民和德国人民的子孙后代存在的。

回复 | 5
作者:SimonN 留言时间:2019-01-01 15:41:36

我用博主那份认真劲找找博主的错,结果不出1分钟就找到了一个:

博主写道:

/// 仅仅从字面上看,他完全否定---所有---穆斯林都不可能融入欧洲世俗文化。///

而原作者没有说“所有穆斯林”,而仅仅是“穆斯林”,也就说大多数穆斯林(如果我说“德国人英语不好”的意思是大多数德国人英语不好而不是全部德国人)。也就是说,是你夸大其词了!

而事实确实是德国穆斯林基本没有融入德国社会,而且德国社会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德国精英欺骗了自己的人民。

我相信德国恐怖袭击将是德国的常态。

回复 | 4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19-01-01 15:40:25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打击非法移民后美国经济是上升还是后退了,看看那些没人收获的果树和超市里上升的水果蔬菜价格就能体会。

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需要低端劳力,也只有来自国外,连日本这种单一种族的国家也开始接受南亚劳力来工作。

在世界上走走就能体会。

因为全球化本质是资本流通的结果,那么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随之流动就是必然的,否则资本主义经济无法维持。

而全球化无法逆转,因为放弃全球化就意味无法利用世界最优效率组合,成本必然高,没有竞争力,企业破产或者国家破产是可预见的。

任何一个人在默克尔的位置上都不得不引进外来劳力,包括难民。只有不在其位的才会轻飘飘地瞎掰。

回复 | 0
作者:SimonN 留言时间:2019-01-01 15:20:09

你好像是一个中文不错的德国人,或者香蕉?

你其实没有多少底气。从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也知道原文作者基本上是对的,所以你只能从他的一些旁枝末节的错误/不准确之处下手,企图造成他的主要论断都是错的假象。这是西方白左的管用手法。

回复 | 8
我的名片
business_angel
注册日期: 2014-06-30
访问总量: 191,51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分类目录
【德国文化】
· 【辱华T恤事件4】是文差异,还是
· 【辱华T恤事件3】德国人是怎么看
· 专访德国名妓施乐芙:做名妓是我
· 德国外嫁: 缺乏沟通是中德文化
· 全面反驳
· 为什么那些研究德国的中国学者对
【德国经济】
· 德国质检基金会 Stiftung Warent
· 评论关愚谦 „德国经济
· 德国1955- 1965年之间“经济奇迹“
【德国教育】
· 世上没有“德式阅读”——驳《德国阅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解读
· 反驳 „终身不会失业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三) - 大学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二) – 家庭篇
· 被误解的德国教育 (一) – 学校篇
· 德国教育体系之 联邦教育促进法
【德国政治】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三封信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第二封信
· 。。。
· 写给默克尔批评者们的一封信
· 强奸?诱奸?柏林13岁俄裔女孩一
· 第三只眼睛看科隆性侵事件
· 斯人已逝 伟业长存 未能访谈 终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细说德国&
· 解读德国难民问题
【德国历史】
· 德国的移民史和背後的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 白话德国历史人物 – 卡尔大帝 (
【德国】
· 辟谣: 昨晚,默克尔只是打了一通
· 纳瓦尔尼: "我断言普京是犯罪的
· 默克尔的最后一次一般性辩论演讲
· 写在脸上的中德关系
· 【德媒】中美关系: 陷入死胡同的
· 【德媒】《明镜》: 特朗普的华为
· 三位德国作者就中美关系与中国外
· 德媒眼中的中英关系 :"约翰逊现
· 德国会禁止华为吗?
· 假如默克尔会中文
存档目录
2021-04-10 - 2021-04-10
2020-10-03 - 2020-10-05
2020-09-04 - 2020-09-04
2020-08-03 - 2020-08-03
2020-07-04 - 2020-07-27
2020-06-25 - 2020-06-30
2019-01-01 - 2019-01-15
2018-12-17 - 2018-12-17
2017-04-07 - 2017-04-12
2016-04-05 - 2016-04-05
2016-03-09 - 2016-03-09
2016-02-22 - 2016-02-22
2016-01-19 - 2016-01-29
2015-11-26 - 2015-11-26
2015-10-04 - 2015-10-07
2015-09-22 - 2015-09-22
2015-06-07 - 2015-06-07
2015-04-01 - 2015-04-21
2015-03-23 - 2015-03-23
2015-02-27 - 2015-02-27
2015-01-07 - 2015-01-16
2014-12-01 - 2014-12-21
2014-10-03 - 2014-10-22
2014-09-01 - 2014-09-25
2014-08-04 - 2014-08-18
2014-07-01 - 2014-07-1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