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评传(十):第十章 陕北转战
经历了重庆谈判刻骨铭心的离别,目睹了抗日战争后党内和平思想的泛滥,江青和毛主席的思想认识达到了更高境界的一致。那生离死别一般的思念,使江青一步也不愿意离开毛主席,而毛主席呢,看到江青能想自己之所想,做自己之愿做,这种革命的知音真是难求,他真正体会到了革命爱情的幸福,战斗伴侣的欢愉。
蒋介石的罪恶行径,完全按毛主席预料的那样发展着。 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发动了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政治谈判桌上狼狈不堪的蒋介石反动派,在军事战场上更是一败涂地。黔驴技穷,蒋介石孤注一掷,1947年开始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把罪恶的魔爪伸向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 毛主席为了诱敌深入,与蒋匪军进行机动灵活的周旋,决计撤离延安。 说实在的,江青对延安是非常有感情的。自从1937年来到延安,已有整整十个年头,这是她青春年华最辉煌的时期。在这里,她投入到党中央的怀抱,作为一个年轻的马列主义者找到了政治上的归宿。在这里,她结识了伟人毛泽东,多少个夕阳余辉中,延河边、宝塔下,聆听毛主席的教诲,共同探讨革命的真理;多少次幸福时光里,她陶醉在毛主席宽大柔软手掌的爱抚中;又有多少个难忘的时刻,她因受到伟大领袖的赞许和夸奖而激动幸福得脸发红,眼发亮,浑身充满使不完的力量。煤油灯下,窑洞窗前,她洒下了汗水和心血,为攻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废寝忘食;田间地头,大生产的原野上,纺织毛线的院落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播种了她的希望,收获了她的喜悦。 她怀着无限的深情对毛主席说:“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离开延安呢?虽然从理智上说,我是明白的,但真要离开,还实在舍不得!”毛主席温和地说:“我们不是已经多次探讨过这个问题了吗?你的许多分析和见解对我都有启发,怎么该走了又犹豫了呢?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些,要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啊!”江青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看来,我还是有些恋旧情结。”毛主席抽着烟,在窑洞里度着步说:“恋旧并不都是坏事,但应看哪些旧应恋,哪些旧不应恋,恋旧、重感情也应服务于革命的大目标。” 江青品味着毛主席的话,很快收拾好了东西。这已是1947年3月18日下午,延安已是兵临城下,形势非常严峻,彭德怀更是暴跳如雷,催着毛主席赶快离开。可是毛主席还是稳如泰山,和部队负责人谈话,并不时关心地询问机关和群众撤退情况,不少人急得没办法,央求江青出面说服毛主席快走。 实际上,江青经常做些别人不能做的工作,毛主席几乎每次都采纳了她的意见。例如,有一次毛主席批评一个高级将领,生气地说:“你到外面给我晒太阳去!”这位将领真的晒了一上午太阳,卫兵看不过意,告诉了江青,江青马上见到毛主席,提醒他他不要这样责备和惩罚同志,毛主席歉意地点了点头,说:“我一时发火,没想到他认了真,我一忙,把这事忘了,你快去安慰下他。”江青说:“我早把您的意思向他解释完了。”毛主席高兴地拍了下江青的手,又去忙了。 但这次,江青虽然也着急,可是说了几次仍不管用,毛主席一定坚持最后离开延安,还说要看看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没法,周恩来请来彭德怀。彭德怀心急火燎地命令工作人员和部队士兵快搬东西上汽车,硬是逼着毛主席坐到汽车上。事后,江青笑着对毛主席说:“彭德怀虽然思想上有不少毛病,可打仗还行,他气势很凶地逼着你上汽车,也算立了一功。”毛主席说:“这些人是能共患难不能同胜利的,也很难一块将革命进行到底,因为生活一安定,工作一顺利,敌人一捧场,他们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就会暴露出来。” 深夜,江青陪着毛主席,带着女儿李讷,还有两位警卫员,挤进一辆轻型吉普车,慢慢开出了他们朝夕相处住了十年的延安古城,向着大雪覆盖的荒原前进。车队在春寒料峭的黑夜中,奔驰了70 多公里,3月19日凌晨,到达转战陕北的第一站——延川县永坪镇西南面的刘家渠。 敌机盲目地在天上乱飞,不时投下炸弹和进行疯狂的扫射。为了安全,19日白天连续转移了好几个村庄,夜晚来到清涧县的高家(山佥)(险)村。毛主席坚持不打扰老百姓,就在村外的石板上睡了一夜。江青抱着才七岁的女儿,偎在毛主席身边,好歹休息到天明。江青向毛主席建议:“应该打一仗,挫挫胡宗南的锐气,不然,老是让他们追着屁股。”毛主席高兴地说:“你已经懂得军事了,很好。你记得我们撤离的路上经过一处地势险要的大川吗?你还说这是伏击的好地方。你马上拟份通知,告诉彭德怀,就在这个地方打伏击,这个地名叫青化砭。” 于是,1947年3月25日,旗开得胜,解放军在青化砭全歼敌三十一旅,标志着进攻延安的胡宗南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3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延安北面的子长县王家坪村开会,商量下步行动。毛主席依然坚持他的意见,坚决不离开陕北,要和陕北军民并肩战斗,拖住蒋介石的最大战略预备队胡宗南集团,减轻山东和华北战场的压力,配合即将开始的战略反攻。不少人认为,陕北兵力单薄,非常危险,应该撤到黄河以东去。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在清涧县枣林沟会议上形成妥协,把书记处一分为二,一部分过黄河,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一部分留在陕北。毛主席带领周恩来、任弼时,代表党中央,转战陕北,坚持斗争;刘少奇、朱德他们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过黄河。 书记处分工后,中央机关也需要调整。当时最危险的是留在陕北,其次是去晋西北,最安全的是太行解放区。江青听了这个消息后,立即表示跟随毛主席留在陕北,继续参加最艰苦的斗争。可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的夫人、子女,如邓颖超等人已全部安置到安全地区,特别是女同志,没有一个留在陕北。江青找到毛主席申述理由,表明态度,让他支持自己的意见。毛主席非常赞赏江青的坚决态度,他何尝不知道陕北的危险和艰苦,但他更愿她经受锻炼和考验,自己的亲人更应该走在革命斗争的最前面嘛,这是他的一贯的思想和作风。同时从工作考虑,他也不愿离开江青。她那清丽漂亮的楷体字、流畅丰富的文学功力,能够准确无误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发挥出来,变为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全党的一致行动;她那些迸发着革命火花的智慧和敏捷,常常给自己以启发,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明确和坚定;她那些深深的、点点滴滴的、混合着革命同志、战友、师生的浓重的夫妻情感,常常成为自己驱逐困难、烦恼的兴奋剂。在今后征途险恶的日子,他很需要这位知己陪伴在身旁。毛主席支持了江青的要求,使江青成为留在陕北、转战陕北的唯一女同志。随后他们安排自己的女儿李讷,跟随邓颖超她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的同志编为一个支队,番号是“三支队”,任弼时是支队司令,陆定一是政治委员,江青担任了政治助理员,而毛主席和周恩来则以“代号”相称,随支队行动。一切就绪后,这支部队就向陕北的绥德方向进发。 33岁的江青一身戎装,头戴解放军帽,佩有红领章,打着裹腿,足蹬黑布鞋,骑在马背上,俨然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有时马匹不够,她和毛主席就同骑一匹大青马;遇到难行的路,她就和毛主席一起步行,互相搀扶;黑夜走山路有危险,她就拉着毛主席的手,与其他干部战士连成一串。泥泞的黄土路,崇山峻岭的艰难跋涉,趟着深沟浅河冰冷的水,她像男同志一样挺过来了 。有准备的担架,毛主席坚持不坐,她也坚持不坐,自始至终表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旺盛斗志。 陕北转战的艰苦日子,江青是忙碌的。她除了参加支队司令员任弼时召集的指挥员会议,作为机要秘书还需要随时参加中央领导的会议,参与起草毛主席口授的文件和命令,同时还要做好政治动员、军事宣传工作。 4月5日到达靖边县的青阳岔。由于这里相对安全,三支队就暂时住下来。江青根据毛主席的吩咐,带领战士们到地里帮助农民搞好春耕生产,毛主席则抓紧时间写作,研究当前斗争的实际问题。这两天,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春雨住了,天放晴,风和日丽,小草换了嫩装,葱绿一片,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也抽青吐翠,绽出一片片新芽。由于气候变暖,毛主席的皮肤过敏,手肿得厉害,还起了水疱,江青着急地找来黄树则大夫,敷了药膏,包扎起来。毛主席运筹帷幄,指挥着千军万马,时间比金子还宝贵,怎么能停下来不写字呢?江青于是放下其他工作,专门坐在毛主席身边,记录着毛主席的伟大思维。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由于两人都全神贯注,忘掉了时间,忘掉了空间,以致连卫士们进进出出倒了几次开水,加了几次灯油,他们都不察觉,开水凉了也来不及喝一口。山村的午夜静极了,听得见大理河(靖边县境内的一条小河)的呼吸和山风留在窗纸上的絮语,周围的山峁、沟壑、窑洞都入睡了,只有青阳岔村青阳坡上毛主席和江青的这孔窑洞还亮着灯光。一个口述着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战略的思考,一个奋笔疾书,用最准确最精道的语句写出美丽流畅的文字。当启明星最后隐去,东方现出一片柔和的浅紫色和鱼肚白,毛主席大手一挥,结束了他伟大思考的驰骋,江青也高兴地在稿纸上画上最后一个标点。毛主席一目十行地飞速浏览了一遍,满意地签上名字。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这篇光辉著作的诞生。 毛主席在《通知》中,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攻我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罪恶行经,庄严宣布:“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并满怀信心地指出:“此项目的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一九四七年六月初,陕北连降了几场暴雨,沟满河平,给三支队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光搭浮桥就花去了不少精力,还要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一次,搭浮桥遇到困难,江青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带领几位政工人员到村里查看。走到村头,只见一座庙宇占了很大面积,几重大门的院子里堆着一些木料。由于是庙里的财产,大家都不敢动。江青找到村干部,向他们说明当前的紧急形势,让他们跟群众做说服教育工作,要破除迷信,打破不能动庙里一草一木的清规戒律。经过一番工作,群众都高兴地跑到庙里,把门卸掉,把木料抬出来,很快搭好了一座浮桥,使三支队指战员和中央首长顺利地迅速地渡了河。江青怕群众还有想法,专门找了一位帮助搭桥的老汉问:“搬运庙里的东西搭桥,大家有意见吗?”老汉爽快地回答:“首长,我们这些穷苦人现在不信神了,只信共产党、毛主席,只要毛主席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比建十座庙、烧几辈子香都可靠。”江青激动地握住老汉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心里想:“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中国的贫苦农民阶级是最革命的。”这位老汉握手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同志,没想到这支艰苦转战的解放军队伍里还有位女首长,惊讶得呆在那里好一会。但他更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女同志还是毛主席的战友和夫人呢! 6月中旬,三支队经过几个雨夜急行军的转战,住进了靖边县的天赐湾。天赐湾座落在大虎高粱山的山腰,刚住下,敌兵就过来了。当时形势危急,山沟里就是大队的敌人,稍不小心就会暴露目标。毛主席沉着指挥应战,江青也同其他首长一样,深入连队协助做好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结果,敌人在沟底转了个弯,便顺沟朝别的方向走了。他们万万想不到,整天追寻的毛泽东,就歇息在自己头顶的半山腰上。 因为天赐湾只有20来户人家,根本无法住下三支队,几位中央首长挤在两间土窑洞里,江青和毛主席住里边一个小窑洞,周恩来、任弼时等人挤在外间土炕上,毛主席和江青让警卫人员找些禾草铺在窑洞里的地面上挤着睡。 刚住定,房东大嫂回来了。大嫂叫马怀芳,丈夫叫王有余,他们一家人都转移到山沟里,什么都搬走了。见自己部队的同志来了,赶忙从山沟里回来招待亲人,安上锅点着火烧水做饭。 江青见大嫂忙碌,立即过来搭把手。她见大嫂面黄肌瘦,说话有气无力,亲切地问道:“大嫂,你是不是病了?”马怀芳把自己的病情说了一遍,江青马上报告了主席,让三支队的医生黄树则对她进行检查。经诊断,大嫂是肝炎。于是,江青带着大嫂打了针,拿了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并一再嘱咐她要注意休息。马怀芳非常感动,说江青是她的救命恩人,江青说:“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为穷苦人打天下,为您做这点事是应该的。”马怀芳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不顾江青的劝阻,执意返回到山里转移的地方,拿来自家的炸豆腐、糜面糕等吃的东西,让江青和毛主席吃。从此,江青和马怀芳成了好朋友,每天领着她去打针,不几天,病情就大为好转。马怀芳的丈夫王有余更加感激,每天主动地义务地为毛主席站岗放哨。后来,三支队离开天赐湾到靖边县的小河村驻扎,马怀芳专程赶来,看望毛主席和江青。
小河村是个大村庄,三支队几百号人分散地住在老百姓家中。江青和毛主席的房东家养蚕,蚕吃桑叶的声音很大,再加上出来进去喂蚕,警卫员怕影响毛主席的休息,对房东进行了一些限制,江青和毛主席听说后很生气,批评了警卫员们的做法,使房东很感动。房东的邻居住着母女几个,丈夫参加了解放军。这母亲和大女儿俩经常帮江青和毛主席做事,江青就教她们家的孩子们识字,向她们全家宣传革命道理,还抽空到地里帮助干农活,相处得就象一家人。有时江青亲自做了饭请她们母女几个过来一块吃,她们做了好吃的也送给江青和毛主席尝尝。 在小河村的40多天里,江青非常忙碌。她经常参加村民会议,讲解当前形势,让大家建立必胜的信心;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启发贫苦农民的政治觉悟,宣传革命的光明前途,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她的讲演使人们非常感动。她与群众一起忆苦思甜时,把自己从小受的苦都讲出来,与最下层的农民心灵上得到沟通、交融,讲到动情处,台上台下一片哭声。她参加土改工作,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毛主席汇报,为中央小河会议上纠正土改运动中“左”右倾错误提供了素材。 小河会议是1947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召开的,江青作为军委机要秘书参加了这次中央前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军事将领参加,同时也有像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一些非军事领导人与会。 小河会议之前,毛主席和江青议论过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各野战军的相互配合问题。江青说:“现在的形势显示,中国人民最后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历史进程正在加快。由于各战场形势大好,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和只看到本战区情况的各自为政的思想,主席您应该出面协调一下,对他们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毛主席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及时,我正想和恩来、弼时商量,召开一次军事会议,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小河会议开得很成功。陕甘宁晋绥司令员贺龙,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以及彭德怀、习仲勋、王震等十七、八位军政领导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贯彻了毛主席“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把解放军的战略大反攻正式列入时间表,同时解决了军事指挥、土改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下一步军事行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物资和群众基础。 小河会议之后,1947年7月31日,三支队改称九支队,秘密转移出小河村。所谓保密,只是对敌人而言,听说三支队要走,小河村的群众纷纷前来送行,把中央首长和指战员们围成一块块的,久久不肯离开。有不少妇女拉着江青的手,恋恋不舍,送出村外很远还不愿意回去,不少女孩子还向江青提出要求:“我跟你们去!”江青激动地说:“大家回去吧,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现在赶紧回家,做好坚壁清野,不让敌人得到一粒粮食。彻底消灭敌人的日子不远了!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八月的陕北,正是暑热天气,天上骄阳似火,地上热浪炙人,空寂的川道里像蒸笼一样,不少干部战士都热得脱掉上衣还是喘不过气来。江青作为这支队伍中的唯一女同志,更是闷热难耐,本来给她配有马匹,但她不愿特殊,执意和大家一块步行,遇到小河,就打起赤脚,涉水而过。同时她布置政工人员,抓紧做好宣传鼓动工作,以免炎热消磨了部队的斗志。她鼓励大家:“要常想想红军长征,把眼前这点困难和雪山草地作比较,就会增加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她还引导战士们设想敌人的处境,提高革命意志。她说:“敌人老叫咱牵着鼻子走,人生地不熟,吃没吃的,睡没睡的,又没群众支持,越走越是死路一条,那才叫苦呢。那像咱们,处处有亲人,现在虽然吃点苦,可是换来了胜利,走出全国的彻底解放。” 这样的行军,从8月1日离开小河村,到9月初,连续40多天,走过了靖边、子长、清涧、子洲、绥德、米脂等陕北一些县的地区,最后到达靠近黄河的佳县。一路上,时而热得像个蒸笼,时而被暴雨淋得像个落汤鸡,时而白昼,时而黑夜,时而泥泞的山川,时而崎岖的羊肠小道。天上有敌人的飞机轰鸣扫射,身后、左右、甚至擦肩而过的都是敌军追击部队。 在行军途中,毛主席亲自部署了沙家店战役,并于9月20日下午取得完全彻底的胜利。这一仗,以雷霆万钧之势,闪电般地来到期待胜利的人们面前。仅仅几天以前,敌人还凶焰万丈,妄想一战结束陕北战争,然而现在,敌人就象摄氏寒暑表上的水银柱,突然从一百度降到零度以下,彻底垮了。而身处险境的我军,转眼间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江青亲历其景,身临其境,目睹了毛主席的运筹帷幄,参与了书写了一道道命令和指示,在许多关键时刻,关心、照顾、提醒了自己的丈夫、伟大的领袖,这一切,怎么能不使她感到无限自豪和激动万分呢! 沙家店战役结束后,江青和一些政工人员参加了教育俘虏兵的工作。她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向国民党俘虏讲话,把他们都感动得流泪,有的放声大哭,立即甩掉国民党兵的服装,要求参加解放军,甚至跪在地上,不答应就不起来。 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毛主席、江青和支队的同志们来到佳县的神泉堡。由于形势相对稳定,毛主席除了指挥全国的作战,可利用的空余时间相对多了,十分想多读一些书,并开始了他的英语课程的学习。于是,毛主席派江青带着几个警卫员渡过黄河,到山西后方取些书来,顺便看看女儿李讷。
母女连心,江青见到战火中分别了半年多的女儿,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女儿李讷扑在母亲怀中,亲热地哭了起来,毕竟才是七岁的孩子啊。江青一向不溺爱女儿,是慈母也是严师。父亲毛泽东尽管十分喜爱这个女儿,但他日理万机,忙于操持军政大事,只有休息时才能逗她玩耍一下,所以教育女儿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江青的身上。江青亲切而又细心地询问了李讷生活学习的情况,决定把她带到陕北毛主席的身边,这也是她父亲的心愿。 于是,江青携带女儿,完成了党交给的其他任务后,又渡过黄河,回到陕北佳县城关附近的吕家坪,与前来迎接她们的毛主席会合。父女“久别重逢”,很长时间沉浸在亲热之中。江青怕冷落了同来照顾李讷的保育员韩桂馨,忙把她介绍给毛主席。随后,江青一家三口住进了米脂县杨家沟的一个三孔窑洞中,同院里还住着周恩来。平时,女儿李讷由保育员带领玩耍,江青和毛主席忙各自的工作;闲暇时,李讷或者不停地向毛主席撒娇,引得毛主席一阵阵哈哈大笑,或者把母亲教唱的《打渔杀家》片断,又唱又表演地给父母和周恩来等其他首长看,赢得掌声和赞美。江青这时都站在一旁,满意地微笑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在杨家沟期间,江青首先参加了土改工作,深入走访贫农,仔细调查了这个村庄的土改状况,多次参加斗争地主的大会,耐心听取了村干部的汇报。通过了解,江青发现这个村庄的个别干部掌握土改政策不好,有侵犯中农利益的现象;更为严重的,由于这里是老解放区,村里主要干部滋生了享乐腐化的思想,私心严重,在土改中分好地、多分地,有的到地主富农家去吃喝,甚至发展到被地主拉下水,娶地主的闺女当老婆就替地主说话,不让贫苦农民继续斗争地主,帮助地主隐匿土地、转移浮财,等等。同时,她发现土改中思想教育工作十分薄弱,她认为,土改不光是斗地主分土地,而且应该让农民从思想上翻身,要认识到分土地不是谁的恩赐,而是夺回自己的劳动果实。土改就应该使农民明白这个道理。 江青向毛主席谈了这些情况,并说:“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一些不纯分子也趁机钻进党内。正如列宁说的,当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什么样的人物都会高喊革命,都会拼命往革命队伍里钻。又说,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主席,您应当重视这个问题。”毛主席故意问:“那你说怎么办?”江青爽快地回答:“应该进行一次全党整风,查查阶级出身、思想认识,严肃查处那些不符合革命要求的、作风败坏的不纯分子,把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清洗出去,进而纯洁组织,整顿思想和作风。”毛主席大手一拍:“好。你好好准备一下材料,我要写篇文章,指导全党全军的工作。”这就是毛主席日夜赶写、江青全力协助、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完成的光辉著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这篇文章中,江青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工作热情十分高涨,整夜整夜地陪伴毛主席到天明。有时毛主席说,江青记;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两人反复推敲;有时因为想到一块、说了相同的意思而会心地一阵欢笑。 江青参加了中共中央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在杨家沟举行的会议。这是中共党史上非常重要的“十二月会议”,毛主席在会上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成为这次会议的纲领性文件,与会的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讨论了这个报告,最后一致通过了这个报告。 江青在参加会议之余,还应邀对晋绥平剧团的演出节目进行指导。《恶虎村》是演黄天霸的戏,过去把他当成英雄人物颂扬。江青说:“你们对这个戏的改编有了新意,揭露了黄天霸这个清王朝豢养的镇压人民的鹰犬的奸诈和阴险,但还不够深刻,同时还应该大力树立正面人物濮天雕、濮天虬兄弟的形象。”剧团采纳了江青的意见,在“中央十二月会议”结束那天进行了演出,毛主席、周恩来等人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毛主席称赞说:“你们的戏改得很成功,演得也很成功。对于旧的传统戏目,就是要从大处着眼进行改革,把旧戏改造成为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新艺术。” 1948年春,经过胡宗南几十万匪军的抢掠、糟蹋和风沙雨涝、霜冰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陕北大地,闹起了饥荒,上百万军民陷入饿肚子的威胁。 毛主席号召中央机关所有人员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帮助群众度过春荒。 江青带着女儿李讷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持吃大灶饭,和一般人员一样是一天两顿盐水煮黑豆,连豆皮都不去掉。她教育幼小的女儿:“你看贫苦农民的孩子连饭都吃不上,有时偷马料吃,咱们有豆子吃就很好了,你说是吗?”七岁的李讷点点头,懂事地说:“黑豆好吃。”江青又说:“我们是毛主席最亲近的人,一定不能搞特殊,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陕北的娃娃吃黑豆长得很壮,你也一定行。”李讷为了表示“能行”,随即向爸爸妈妈表演了一个《打渔杀家》中萧桂英的造型,引得江青和毛主席都笑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下午,江青满怀深情地离开了陕北米脂县杨家沟,跟随毛主席,东渡黄河,结束了一年来的陕北转战。 这一年的陕北斗争,是江青一生中极为辉煌的一页。江青没有参加过万里长征,但艰苦惊险和极端困难的陕北转战,并不亚于长征,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陕北战役中一步也没有离开毛主席、一直协助毛主席工作、时刻关心照顾毛主席生活的唯一女同志。艰险的陕北转战,使江青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为更加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马列主义者、勇敢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为革命献身的共同理想、繁忙紧张的战争生活、恶劣的斗争环境,使江青和毛主席的革命爱情得到升华,使他们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婚姻赋予更加崭新、更加充满勃勃生气的内容。毛主席临危不惧、指挥若定、运筹于窑洞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才华,与劳苦大众同生死共患难的高尚品格,时时拨动着江青的心弦,促使她更快地更健康地成熟起来。而江青的敏捷细致、蓬勃朝气、勇往直前的革命进取精神、精通马列主义著作的惊人记忆力,也不断地敲击着伟人毛泽东的心灵,使他对她更加信赖和疼爱,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工作的最得力助手、政治的最亲密战友,他为选择江青而感到幸福、满足和自豪。他们是真正的、亘古少有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夫妻和政治伴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