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丽莎–费尔斯通(Lisa Firestone)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和格兰登协会(Glendon Association)研究与教育部主任。
多年前为制作暴力评估级别的研究,我曾到有重度安保的监狱,采访谋杀犯以及其他暴力犯罪分子。每次面对这些罪犯采访时,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如何沦为一名暴力犯罪分子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每一名罪犯的童年都有过特别可怕的心理创伤经历。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诸如“每一个”、“所有”或者“总是”这样的字眼。当然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来源于同样的原因。但是,当你仔细看看任何一个暴力犯罪人,你会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过极其可怕和痛苦的、黑暗的过去。比如美国有一个案件中的杀手,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财产继承人,因涉嫌杀害三人而被捕。此人在七岁的时候,目睹了母亲自杀。这名罪犯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冷漠地描述了他母亲自杀前的那个晚上,父亲告诉他跟妈妈说“晚安”,后来,他奋力在母亲下葬的时候,想要救活已经逝去的母亲。
不是每一件心理创伤都造就一个杀手,但是大所数杀手是由心理创伤造就而成。贫穷、虐待和偏见等,都会使得孩子参与帮派逃离。洛杉矶一个专门帮助孩子参加帮派的慈善机构创建人格雷格–博伊尔教父(Father Greg Boyle)说,“孩子参加帮派是为了逃离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要问:“孩子在逃离什么呢?”
从贫穷到富有,从系列杀手到帮派成员,在几乎每一个暴力犯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绝望的故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噶波瑞欧博士(Dr. James Carbarino)研究了很多暴力犯罪人,包括死刑犯。他称这些犯罪人是“心理创伤没有得到医治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可怕的男人身体里面。”“还有一个可怕的,就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曾经受过伤的童年、那个受伤儿童的愤怒与恐惧。可现在呢,在一个成人的身体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替那个曾受过伤的孩子行道。”
当然,暴力有其基因方面的原因,但是基因总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象基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虽然经历不会改变基因,但是却会极大地影响基因如何表达。换句话说,你可以有杀手的基因图谱,但你不会伤害一只飞虫。让人成为杀手的是心理创伤。噶波瑞欧博士说:“杀手的情感已经遭到破坏,已经形成了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因为被人欺负、被同伴拒绝,或者在家里遭到虐待和被忽视,加剧了他们已经被破坏的情感更加严重。他们可能一直饱受悲哀、忧郁、绝望、自我夸张和自恋的困扰。”
人生来的大脑结构是中性的,有能力发展同情心和爱心。但是要做到能够发展同情心和爱心,还需要有正面的经历,避免负面的经历;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互动,帮助人适应调整和社交。此外,还需要避免严重的、会伤害情感的事件。
心理创伤事件有多种形式。比如受到虐待和被忽视,会导致发生暴力。有一项研究发现,被母亲忽视或者被父母虐待,会导致日后产生极大的进攻性。
1. 家庭里的进攻性—正如博伊尔教父认为的,大多数孩子参加帮派,是在逃离什么,包括逃离他们的家庭。很多有暴力的人,都目睹过家庭暴力。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估计,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暴力青少年,曾目睹他们的父母有过激的冲突。研究认为,儿童虐待和家暴事件是导致成年人暴力行为的重大因素。
2. 早期生活遭到拒绝或被忽视---遭到抛弃的孩子,会在心理上留下很难愈合的伤痕。每一种忽视,都对大脑功能的发育留下严重的、长期的影响。孩子被主要的照顾者拒绝,几乎没有办法让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
3. 依恋方式的问题---养育情感健康的孩子,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给予孩子安全的依恋方式。但以理–西格尔博士(Daniel Siegel)提出以下具有安全感的依恋方式:
(1)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
(2) 孩子需要感受到被当做自己看待(而不是被期望地看待---译者注)。
(3) 孩子需要感受到有愁苦的时候,得到大人的安慰。
(4) 孩子需要有安全感。
一个孩子若果没有体验到这些“感受”,就会发展一个被破坏了的自我,以及一个毁灭性的的成人关系模式。
4. 感觉到羞耻---孩子受到忽视,或者在身体和言语上受到虐待、被欺负,或者受到偏见和歧视,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羞耻感,并且这种情感会伴随他们走进成人的生活里。可以导致日后孩子有暴力倾向的事件之一,就是对孩子进行羞辱。当然,父母不可能完全让孩子生活在真空里,不受一点苦。那样的环境也不是养育孩子的目标。不过,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有爱心的、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持续稳定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有架构的、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不论孩子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他们都有权利在一个感觉安全的、感觉被当他们自己看待的、在有苦楚的时候得到安慰的,以及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只要我们没有给孩子这些条件,我们就会使得社会无法抵挡未来的暴力行为。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预防暴力,我们必须严严肃地考虑早期干预。我们需要一起努力,预防儿童虐待,为年轻人建立更好的心理健康测试和服务。如果你担心一个孩子的状况,最基本的是寻求心理帮助。越是早预防,结果越有效。有一个关爱的老师、家庭、辅导师、家庭成员或朋友,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两重天。我们绝不能够对一个与众不同的、不友善的或者是让我们害怕的孩子不理不睬。我们要问自己,让孩子害怕的,日后孩子会让世界害怕。那就是我们需要开始做的。
原文链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ompassion-matters/201504/the-making-murderer
杨虹:心理辅导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曾任西雅图西华报、华声报专栏作家。新浪网教育频道国际学校驻站作者。《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作者
更多了解该书:http://www.rainbow-fan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