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一个熟语词,口语,文字上都被广泛使用,在相声作品中还往往被用作“包袱”。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个词是北方地区嘲讽人傻头傻脑,反应迟钝或行事莽撞。但是为什么是“二百五”而不是“二百六”或者“二百四”呢?原来这个词与旧时的硬通货“银两”有关。大家看过描写旧时代的影视作品里那种一包包的银两,分别有“五百两”或“两百五十”两种,五百两的就叫做“一封”,二百五十两一包的叫做“半封”。由于“半封”与“半疯”谐音,故此被用作隐语。 “二”是一个自然数,也被用来形容人或行为,带贬义。与“二”结合而成的几个词内容也很丰富。 首先要说说“二五”,使用粤语的朋友一般会以为这是“二五仔”这个词的缩语,其实不然。原来这个词是旧时帮会指未婚女子的隐语,因为“二五”是牌九中的“地牌”,所以被移用。至于四川人则把“二五”暗指“鬼”这一样不欲宣之于口的“灵体”。 “二五仔”这个词是旧时广东盗匪团伙指密探的隐语。时至今日,这个词的语义有了很大的变化。密探应该是“公职人员”,现在的“二五仔”则专指“泄密者”,“告密者”。请看看例句: 1。我地嘅创意点解会畀 B 组偷用左嘅呢,唔通我地组有“二五仔”? (我们的创意怎么会被 B 组偷用了,难道我们组有泄密者?) 2。我地字头最近头头碰着黑,阿强忽然就好光鲜,渠会唔会系“二五仔”? (我们的帮会最近百般不顺,阿强却突然很光鲜,他会不会是内奸告密者? 说到为警方当“线人”会被同伙称为“二五仔”,那么,广东的“团伙”对警察用什么暗语呢?他们把警察叫做“老二”。这种称谓的来历,我还没看到确切的考究文字,不过却与宋元时期把店主称为“大哥”,把店小儿称为“二哥”这一习俗暗合玄机。因为“九七回归”前,警察称英女皇为“事头婆”(老板娘)而自称为“伙计”,“伙计”也是粤人对餐饮服务员的习惯称谓。 “二哥”这个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明朝把缺心眼、无心计、散财败家的人叫做“二哥”。明朝嘉靖初年,京中一康姓大户喜得第二子,取名为二仔,字凯;由于其兄早逝,父母宠爱倍加,无视他的顽劣行径。父母逝后,终日以赌为伴、万贯家财,挥霍殆尽,流落街头,世人称其“二哥”。 在清代,山东江湖诸行把强盗称为“二哥”。忧患余生所撰的《邻女语》第六回:店主一见,便惊呆了,开口问道:“尊驾便是哪一路的二哥?”。至于北京地区六七十年代犯罪团伙则把公安干警称为“二哥”。 说到“二哥”,不得不提一提天津人称呼男士时的一项忌讳。记得我第一次出差天津,先是在北京办点事,呆了几天 再奔天津。同行的前辈一再叮嘱我“到了天津,千万不要像在北京那样称呼别人为‘大哥’,那是他们的忌讳。要叫只能叫‘二哥’。”我问为什么,前辈说他也不太清楚,听得别人这样说,宁可信其有。 过后我只要想起来就会向京津两地的朋友问这个问题但都不能得到一个很肯定的答案。有一次再游天津的时候,特意向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导游请教,他的解释如下: 天津是一个港口,自古就有不少人出海打鱼为生,为求神明庇佑,这里同样建得有“天后宫”,一向香火鼎盛。不知何时开始,坊间流传着“天后娘娘”还能像“送子观音”一样,达成善信的求子心愿,于是“天后娘娘”更加忙碌。向“天后娘娘”求子的程序是这样:媳妇过门之前,婆家要到“天后宫”烧香许愿,求得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求回家之后,要压在新娘的枕头下面。原因是让它充当家里的老大。人们相信,这个家以后无论遭逢什么灾劫,这个“大哥”都会为他们顶住。因此,若称呼人为“大哥”,自然是犯忌讳了。 此之谓:各处山乡各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