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台湾影视作品或者阅读台湾文学作品经常会接触到“斗阵”这个词,我一向认为这个词表达的是“展现实力”,有点像香港人说的“晒马”。最近读了台湾作家黄国华的财经小说“潘朵拉商人”,对这个词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下面先引述黄先生的文字:
叶国强看了手表,......决定开车回自己的家乡 - 内门,他想再跳一次从小跳到大的“宋江阵”。
......
内门过去是个盗贼横行的穷乡僻壤,几百年来,乡民为了村庄的安全,组成类似半民兵的自卫队,在农暇时期练习一些武术,平常就担任村子内的巡逻,久而久之,这种由乡民自动自发的习武保乡活动就发展成今日的“阵头”。
“宋江阵”是一种武术性质的艺阵,通常都依附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表演的艺阵,
......
叶国强从小就开始练习“宋江阵”,当年跳“宋江阵”会被视为没有水准或不良少年,主因是那年代的国民党政府在中南部实施有计划地“文化除根”,三太子、八家将、檳榔、零八裤、讲闽南语......等等都一一被禁止,或直接在学校教育中抹黑丑化的方式对小孩洗脑,一如当年日本的皇民化教育。事实上,在南部乡间的“宋江阵”成员多数是纯朴的农家子弟,顶多比较不爱念书,但长大后多半是社会殷实的中坚分子,像叶国强参加的阵头成员中,有上市电子公司的老板、医师、渔船公司的老板、寺庙的主委、肥料商人、果农、国中老师......等等。
让当年独裁者感到害怕的,或许就是这股浓得化不开的地方向心力吧!
从以上的文字以及书中关于宋江阵的详细描述,我领悟到“斗阵”严格说来就是各个“阵头”在“酬神”的过程中演示“宋江阵”,由观众厘定优劣。这项活动又衍化出“斗闹热”、“輸郎毋輸陣,輸陣歹看面”、“輸郎毋輸陣,輸陣難照面”这样几句俗语。潮州话也说“斗闹热”,意思也和闽南话相同,就是“凑热闹”。至于“輸郎毋輸陣,輸陣歹看面”的含義是:輸人不能輸氣勢,輸掉氣勢,面子上就過不去了。在这里,“输人”确实是指人数,因为“宋江阵”有各种阵式,所需人数也各有不同,因此,即使人数少气势也不能弱。至于“輸郎毋輸陣,輸陣難照面”的含义与上一句大体相似,只不过暗含氣勢一輸,就是全盘皆輸,面子就完全沒有了。由于“難照面”三个字用闽南话念出来接近“卵鸟面”,成了一句粗痞的话,斯文人一般不这样说。
关于“宋江阵”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维基百科);另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泉州不少义士支持郑成功反清复明,受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妆表演形式,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出现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表演的队伍,即“宋江阵”或“套宋江”。】(百度百科);另据台湾“成功大学”歷史系教授石萬壽考據指出,“宋江陣”在古時候的性質類似於民間自衛組織,與軍隊十分相近,北宋時,水滸傳中的知名人物宋江,以民團抗官軍成功而聲名大噪,乃通稱為“宋江陣”。
随着社会的变迁,“宋江阵”这类活动的生存空间极为有限,除了台湾南部乡民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热诚之外,其余地区包括“发源地”福建对这种活动都兴趣厥如。我在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东南网”输入“宋江阵”词条,只检索到一条相关内容发于 2010年7月16日,全文如下: 《宋江阵》
闽南民间传统武术表演,以晋江、泉州、南安、同安等地流行最广。宋江阵最早出现于明末请清,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武术爱好者扮成梁山泊好汉,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阵式和武术套路,当地俗称“套宋江”。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均可,多在24人以上,甚至百余人,以108为大忌,据说因不满梁山好汉被招安的结局。表演设在广场,搭一布城或彩楼为城门。开始时,金鼓齐鸣,一对旗手执丈二大旗领阵,分两路出城门,叫“黄蜂出巢”。经“交阵”变“内外环”、“面线拗”(迭圈)、 “穿针”、“环螺圈”、“长蛇”等队形战阵之后,开始表演“单打”、 “双打”、“群打”等武术套路,主要有盾套锤、伞套刀、枪套剑、刀对铁耙、扁担对锚头、空手对打等,有时还兼演弄狮,最后表演打八仙,以凯旋入城收场。服装有的仿水浒人物,假戏装打扮,有的一律对襟汉装、腰带、草鞋。60年代后,大部分宋江队改穿运动服。清及民国期间,宋江阵广泛流行,有的村落拥有数队, 1953年以来,政府曾组织过宋江队观摩会演及节日踩街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看来53 年以后, 这“宋江阵”在福建就不太受群众欢迎,乃致声沉影寂 。幸亏还有上述的俗语不时提醒人们,这“宋江阵”和“斗阵” 与先人们曾经的联系,启发我们探究原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