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事例是李白《登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与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关系。据说,李白见崔颢诗而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说为多数论者认同,但也有人为“诗仙”辩解,如李调元说:“太白自咏《凤凰台》耳,人乃以为太白学崔颢《黄鹤楼》而作,何其小视太白也!太白仙才,岂拾人牙慧者?”(《雨村诗话》)。以“太白仙才”来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另有一个难得的旁证,证明李白岂止是“拾人牙慧”,而且是不止一次,地点正是“鹦鹉洲”:“扁舟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管世铭说:“太白深服之,故作《鹦鹉洲》诗,全仿其格”(《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徐柏山诗庄》云:“太白之拟《黄鹤楼》,正在《鹦鹉洲》一诗,而非止於凤凰台之作。”蔡正孙表示:“此诗联联与崔颢诗格调同,而语意亦相类。徐柏山之说得之,亦属於会读诗者也。”(《诗林广记》)
李白借鉴他人的事例非此一端,其《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妇孺皆知,但它明显借鉴自南朝乐府《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可看到此诗的痕迹。学界共识:“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极为明显,在他159首绝句(五绝79首,七绝80首)里,拟乐府民歌的作品约四十五首,占了近三分之一。”(袁行沛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1页)刘大杰认为:“乐府的精神与语气的运用,到了李白算是达到了最成熟最解放的阶段。在他的集中,乐府诗有一百四十几篇,其他的诗除了少数的律诗古诗以外,也都是乐府的变形。他从乐府里得到最纯熟的训练与良好的技术和意境,在他的各种作品里,充分地表现了这种新精神。在这一点岑、高、崔、李之流都比不上他。”(《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版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是炼字的名句。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士人家收藏有其草稿,“绿”字反复修改,用过十几字,如“到”、“过”、“满”、“入”等。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绿”字的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如邱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李白的“东风已绿湖边草”(《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等,“於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前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於向唐人认输呢?”
陈陶的《陇西行四首》之一:“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讴歌爱国主义的同时,又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洋溢著人道主义精神,传诵至今仍令人感慨系之,黯然心伤。但类似的意境却并非空穴来风,东汉肃宗据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之句,略作增损而诏曰:“父战於前,子死於后。弱女乘於亭障,孤儿号於道路。老母寡妻,设虚祭,饮泣泪,想望归魂於沙漠之表,岂不哀哉!”(《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写到:“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娟娟心目,梦寐见之。布尊倾觞,哭望天涯”。此皆为陈陶诗之滥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