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谣”?《诗经·魏风·园有桃》有句:“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尔雅·释乐》:“徒歌谓之谣”,《左传》僖公五年《正义》释:“言无乐而空歌,真声逍遥然也。”由动词而为名词,即是随口而出、没有曲调、没有伴奏的韵语,故有“民谣”、“童谣”之说。因为“谣”源自民间,是民情的反映,百姓心声的流露,“下既悲苦君上之行,又畏严刑而不敢正言,则必先发于歌谣。歌谣,口事也。口气逆则恶言,或有怪谣焉”(《南齐书·五行志》)。
古人认为,荧惑星(即火星)降临人间,化身童子,口传歌谣,所以童谣具有神谕的意义。《晋书·天文志中》:“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岁星降为贵臣;荧惑降为童兒,歌谣嬉戏;填星降为老人妇女;太白降为壮夫,处于林麓;辰星降为妇人。吉凶之应,随其象告。”
中国最早的童谣是哪一首呢?
有说为《康衢谣》: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大意: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的英明政策。
不投机不取巧,顺乎自然的法则。)
据说是尧时的童谣,出自《列子·仲尼》中的记载。但《列子》一书疑真疑伪,聚讼纷纭,且即使《列子》一书非伪书,亦难排解列子伪托古人之嫌,故《康衢谣》颇为可疑。(前两句“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见于《诗经·周颂·思文》,后两句“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见于《诗经·大雅·皇矣》。撮取《诗经》成句组合的痕迹明显。)
持之有据的最早一首“童谣”,出现在周宣王(约前827-前782年)时代。此童谣只有8个字,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情节曲折,包含王室、美女、弃婴、追杀、神怪等要素,即使在现代也是一部悬疑、惊悚小说的绝好素材。它首见于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郑语》(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又被作为历史事实而由司马迁记载入《史记·周本纪》。
一次周宣王出游,听到许多小女孩们唱着同样的儿歌: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大意: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
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檿弧)和箕木箭袋(箕服),宣王命人去杀掉他们以绝后患。夫妇二人逃出虎口,在路上发现了一个被人丢弃的女婴,深夜啼哭,令人可怜,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逃亡,到了褒国(今陕西省勉县东南)。
这个女婴来历神秘,据说,在夏朝末期(夏亡于前1766年),有两条神龙降在宫廷,并开口说话:“我们是褒国的先君。”夏帝一時不知所措,便按规矩佔卜決定,结果显示,无论杀掉、赶跑还是留住他们,都不吉利,最好是收藏起他们的唾液。于是夏帝命令摆设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龙留下唾液,倏然而逝。夏王让拿来木匣把唾液收藏起来。这个木匣夏传到殷,殷传到周,九百多年从来没有人敢打开来看。但到周厉王(前878-828年)末年,不知是出于好奇或其他什麽原因,这个匣子被打开,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围着唾液大声鼓噪,那唾液变成了一只玄鼋(黑色蜥蜴),窜进后宫,与一个六、七岁的小宫女迎面相遇。这个宫女到成年时竟然未婚而孕,她非常害怕,生下来就把那孩子扔掉了,这就是那对逃亡夫妇拣到的女婴。这是有关“龙孽”的最早一则记载。
小女孩天生丽质,长大后出落成倾国倾城的尤物,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把她献出以求赎罪,所以她便被叫作褒姒。褒姒入宫后,深得周幽王(前781-771年)宠爱,当了王后,其子伯服做了太子。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尽了心机,因此留下了“千金一笑”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西周王朝也因此而一笑了之,而褒姒则背上了“亡国祸水”的千古恶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