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otsi 是一部英国和南非合拍的电影,中文译名为《黑帮暴徒》。Tsotsi 是电影中主角的名字,估计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华人观众,中文译名特地强调主角的身份。其实这部电影的重点并不在黑帮的暴行,主题是关于人性的描述。
Tsotsi住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一个贫穷小镇,是一个暴力小团伙的首领。他这个小团伙连他自己总共才四个人,平日里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四个人中有一个外号“屠夫”的同伙非常凶残,视人命如草芥,为了在火车上抢劫一个乘客,不惜下手把那个人杀死。同伙中稍有文化的“波士顿”不齿他们的这种冷血行为,向首领Tsotsi提出质疑,Tsotsi 深感受到挑战,将“波士顿”揍了个半死。打了同伴以后,在满屋子谴责的眼光中,Tsotsi 漫无目的地逃离了镇子。当他在富人区躲雨的时候,看到一辆豪华房车停在街的对面。由于住宅铁栅栏的遥控坏了,车上的女子下车揿门铃,Tsotsi 就生出抢了那辆车的念头。为了制止车主反抗,他先掏出了手枪指着女车主,然后上了车。车主不甘被抢,扑向车子,打开车门想要制止他,他毫不犹豫地开枪了!他的原意是想把车子开回镇上,卖给专收黑车的人,赚一笔钱。车后座忽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把他吓了一跳,他的开车技术本来就不怎么样,这一分神就撞在了交通标志杆上,使得车子彻底瘫痪开不动。他在后座女子的手袋里翻出了钱包,拿了钱包里的钱,把车子遗弃在路边,向镇子走去。可是车里婴儿的哭声使他迈不动腿,他于是返身回到车里找了一个大购物袋,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和婴儿一起放在购物袋里带了回家。剧情在这里就发生了转折,充分展现了 Tsotsi 这个黑帮暴徒潜藏在心底深处的人性部分。
Tsotsi 独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也是平日里他和伙伴们的据点。自从把婴儿带了回家藏起来,他不敢再让伙伴们进屋。由于毫无育儿经验,他把报纸撕了来包住婴儿的下身,充当尿布。婴儿饿了,他在家里翻箱倒柜找来一罐炼乳来喂他,结果引来一大堆蚂蚁!当他发现附近有一位女子带着一个差不多大的婴孩,就尾随她回家,然后用枪威胁这位女子给自己带过来的婴儿哺乳。出于母爱,虽然被胁迫,女子还是把婴儿喂饱了,然后还主动提出要为婴儿洗个澡。Tsotsi 把婴儿带走之前,威胁女子不得把这件事说出去,否则要当心自己的性命。第二天,当 Tsotsi 再次把婴儿带到女子家里要求她喂孩子的时候,那女子说自己有照顾孩子的经验,请他把孩子留下。Tsotsi 同意了,又说隔天早上回来取回孩子,他准备去弄钱来支付女子的喂养费,女子说绝对不要他付钱。
由于“波士顿”已经离开 Tsotsi 的团伙,他只好召集其余两位同伴,再次到婴儿父母的家抢劫。他们守候在屋外,趁男主人回家的时候潜入屋内,制服了男主人。 Tsotsi 留下胖子看守男主人,让“屠夫”到处搜寻值钱的东西,自己则到了屋里的“婴儿房”,为的是给婴儿拿点奶粉和玩具。胖子贪吃,到冰箱找食物,给了机会男主人按动报警器。“屠夫”打从进屋就想把男主人杀了,Tsotsi 却说留下他有用,不能杀。“屠夫”此时看到男主人手中的警报器更是气急败坏,于是把从卧室抽屉里找到的手枪指着男主人的头扣下扳机。没想到枪不响,“屠夫”拉动枪栓,再次举枪,枪响了,倒地的却是“屠夫”。男户主刚被制服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自己妻子三天前受了枪伤,还躺在医院,自己的孩子又丢了,请留下他的命。可能是这番话触动了 Tsotsi 的内心,也可能是“波士顿”三天前关于尊严的论述,使得面对被绑在椅子上的男户主,Tsotsi 下不了手,落荒而逃。
Tsotsi和胖子开走了男户主的车去卖掉,得了一笔钱,胖子对于自己的下场心有预悸,不愿意再跟着 Tsotsi。Tsotsi 落寞地到了那位女子的家,把一笔钱交给她,骗她说是自己赌博赢来的。那女子不要,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我看了报纸。她的妈妈再也不能站起来走路了,她的腿你是还不回去了,但是她的儿子,求你还给她。”
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天,Tsotsi 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齐,将婴儿送回他的父母家。当他把装着婴儿的袋子放在大门外想离去,却又依依不舍,回过身蹲下来抓住婴儿的手与他道别。最后,他按了门铃,告诉婴儿的父亲,他把婴儿送回来了。这时,婴儿哭了起来,Tsotsi 把婴儿从购物袋里抱了起来。这时,接到守候在屋主家里的警卫人员的报告,匆匆赶来的警察赶到了现场,把抱着婴儿的 Tsotsi 团团围住。Tsotsi 把婴儿交还给从大门内走出来的男户主的时候,泪流满面。
以上是整部电影的梗概。虽然说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我觉得通过影像展示的效果与阅读时所感受到的必定有差别。这部南非电影的演员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表演风格细腻感人。这部电影也没有俊男美女,华丽街景,沉郁的色调却反映出南非某些个贫穷阶层的现实。导演的手法流畅自然,在故事推展的过程中,不时回放 Tsotsi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对 Tsotsi 的性格形成与行为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当年在香港,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乃至影视租赁店所提供的影视作品中,荷里活都是一大主流,第三世界的影视作品势难得到商人的垂青。就拿这部曾获得“第 78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6 年)的电影来说,好像香港片商就没有买下拷贝到香港放映。在这一个方面,大陆片商的眼界比香港片商更为广阔。不过,大陆片商要面对“有关部门”的审批,在选材上未免有所制肘。幸好如今的互联网无远弗届,填补了被片商认为没有商业价值而刻意忽略的作品,为这类作品提供了扩散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