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社會、以及媒體對於小留學吸毒等等其他行為問題給予極大的關注,儘管小留學生的父母們日日擔心他們的孩子染上毒癮,儘管專家學者們引進國外經驗,或者提出各種預防小留吸毒的措施,然而,只要父母在他們的孩子未出家門的時候,沒有預備好孩子走進生活,所有的關注、擔心、經驗和措施等,都最多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間內有效,小留學生永遠離吸毒不遠。
誠然,孩子們留學生活的失敗,有許多社會因素。然而,最近二三十年的科學研究證實了老一輩心理學家們的理論,即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與父母或者照顧者的依戀關係,連接着他未來的生活。正如建房子需要預備好圖紙、建築材料,打好地基等,一個預備離家求學的孩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有一個非常清楚的願望、具體的目標,知道自己將要去學什麼。這就需要學生認識自己的天賦、興趣,認識自己是誰。第二,需要有一個健康的性格。根據人的發展規律,孩子在小的時候,有幾項技能是必需具備的:能夠調節自己的情感、行為和注意力,懂得與人溝通和相處,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孩子必需與父母建立起健康的“依戀關係”,讓孩子具備“信任感”的能力。這是一切條件的基礎,如同房子的地基。這些條件,不光是中國的小留學生,也包括所有的國際學生和所在國本土的學生,只要不能夠滿足這些條件,都不會懂得如何應對毒品或者其他方面的誘惑。
中國的小留學生,沒有幾人受過調節情感的訓練,叫他們如何管理和調節情感?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們只會壓抑情感、或採取負面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和忿恨。這些長在“蜜罐”里的獨身子,從來沒有機會自己解決過問題,因為他們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問題都“被解決”,“被安排”了。更有,在父母衝突、不和、矛盾等不健康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怎麼會有信任感?一下子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語言環境中,叫他們如何應對新生活的壓力和挑戰?這是對孩子非常不現實的期望。
不少家長送孩子留學的動機,除了跟風送孩子出國之外,還有個要把孩子送出國外的原因,就是認為他們的孩子“性格有些問題”,、“身上有些壞毛病”,希望孩子到了國外就能“學會做人”。希望孩子的寄宿家庭對孩子“多多引導”,讓孩子“更快地成長”。這種想法否認自己的失敗,混淆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界限。首先,送孩子出國的競爭讓家長背叛自己,不考量家庭情況是否允許供孩子到國外留學。第二,追求學業的目標,不能解決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問題。第三,寄宿家庭雖然可以在生活中給予他們的孩子正面的影響,但“讓孩子成長”的工作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沒有與父母建立好“依戀關係”,缺乏信任感,缺乏情感調節能力,缺乏與人溝通和相處能力、缺乏解決問題能力的小留學生,永遠離毒品一步之遙,也容易成為生活失敗的候選人。把注意力投放在預防教育孩子犯錯上面,可以讓家長自己感覺好一點,但不會有好的效果;家長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生活、婚姻家庭關係的失敗,在養育孩子方面的失敗;面對自己心中的害怕和焦慮,面對自己的責任,仔細找出並且認真解決影響孩子在國外生活的情感與心理問題。
(本文為新浪教育約稿)
《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被台灣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台北彰化高級中學圖書館收藏。
中文簡體和繁體字版,美洲專銷網站: http://www.rainbow-fan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