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杨虹万维博客的博客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  
https://blog.creaders.net/u/9405/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杨虹万维博客
注册日期: 2015-02-12
访问总量: 221,72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该书被浙江图书馆收藏
该书被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收藏
www.rainbow-fans.com
该书被台湾中央研究院收藏
www.rainbow-fans.com
该书被台北市立图书馆收藏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在美洲发行
最新发布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九)第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八)回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七)感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五)我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七)垃圾站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五)搬到夏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四)打猎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夏威夷随笔】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九)第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八)回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七)感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二十五)我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七)垃圾站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五)搬到夏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四)打猎
· 夏威夷随笔(之六)“梦圆山庄”
· 夏威夷生活随笔 (之三)如何做
· 夏威夷随笔(之二) 失了大山,
【情感故事】
· 从神坛下来到求死---一个牧师扶
· 感悟痛苦 (八)走过痛苦
· 感悟痛苦 (五)痛,但扔有力量
· 感悟痛苦 (四)约伯事件的启发
· 感悟痛苦 (三) “痛” 与 “
· 感悟痛苦 (二)探索痛苦的作用
· 感悟痛苦 (一)葬咪咪
· 光有“强大的内心”是不够的
【儿童教育】
· 你是哪一种爸妈?
· “忘记背后、努力前面”是个神话
· 在还来得及之前-----预防下一个
· 在还来得及之前-----预防下一个
· 老师应该奖励提问题的学生----透
· 杀手是怎样造就成的? ----是什
· "这些从中国来的年轻留学生
· 空气污染对大脑不利
· 写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悲伤
· 写给父母:当孩子面临伤痛
【人物素描】
· “为了三十年后长大了的孩子…”
· 王开运先生留给台湾的遗产
· 罕牧师的一生:多么美丽
【宗教信仰】
· 写作的意义
· 台湾之美
· 你怎样管理神交给你的“园子”?
· 也谈中国与台湾相差有多远
· 别做“又恶又懒”的父母
· 天堂不需要用钱,但我们还在地上
【婚姻家庭】
· 当女人嫁给“愚孝男”
· 请问:这样的晚年生活,你愿意接
· 王先生:我看“从走下神坛到求死
· 小毕家人的分离之殇
· 当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在河里:回复
· 凑合的婚姻:死守、还是解脱?--
· 其实,很多婚姻原本是可以走下去
· 可以预防的悲剧 ----电视剧《证
· 可以预防的悲剧 ----电视剧《证
· 谁拿得走你的奶酪?
【亲子关系】
· 当工作过量被指是猝死的原因时..
· 谈“被美国移民局驱赶的中国女学
· 预防小留学生学坏:与孩子建立良
· 情人节致父母:请让孩子成为孩子
【宠物乐园】
· 生命的轮回---写给我永远的Brown
【父母之爱】
· 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的重要性
· Elliott Ohannes 博士: 点评《
· James Tille 博士:点评《慈祥与
· 陳柏壽博士: 点评《慈祥与残酷:
· 问父母:你们在哪儿?
· 父母应该反省,然而…
· 谁会是下一个失去孩子的父母?
· 妈妈这样告诉女儿 (改良版)
· 别做“又恶又懒”的父母
· 警惕母亲对孩子的另类虐待
存档目录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8/01/2016 - 08/31/2016
09/01/2015 - 09/30/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当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在河里:回复A先生--该不该回家过年?
   

                    

 A 先生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今年春节你因为妻子反对的原因,最终没有能够如愿返乡探望年迈的母亲。你感觉心里愧对母亲,但是你又觉得无法跟妻子沟通,你觉得她不会理解你想要回家过年的心情。这种矛盾的心情,令你左右为难,倍受负疚感的折磨。所以,你想知道,究竟你该不该回家过年?


如果你被这种负疚感缠扰,你的个人生活、工作和婚姻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且家庭关系健康,能够年年回去陪老母亲和家人过年,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你的情况听起来需要更多的考虑:第一,你的经济拮据;第二,你去年探望过母亲。第三,你在过去这些年里,没有停止在经济上支援母亲和家人。而你做这些事都是瞒着你妻子。第四,你的妻子相信,你母亲对你们的婚姻关系有巨大的杀伤力,是你们婚姻冲突和数次闹离婚的唯一原因。


经济上的债务、与你母亲和家人关系上的不融洽,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你的妻子与你在回家过年的问题上起了冲突;而你爱你的妻子,也提不出反驳妻子不支持你回家过年的理由。这样一来,你对母亲和家人回家过年的承诺无法实现,令你焦虑不安,这种情感就是愧疚感给你的。


愧疚感,也叫负疚感、负罪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你觉得过年应该回去陪陪老妈和家人,不然你于心不安,这种形式的负疚感,心理学家叫做“分离负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分离负疚感”的。


这种“分离负疚感”是怎么来的?心理学认为,虽然农业文化重视家庭、宗族和家乡,会对人的“分离负疚感”有影响,但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一个不健康的的“共生”家庭关系。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很小的时候,他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可是他的母亲没有给予他成长所需要的爱,而是母亲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注入到幼小的孩子大脑里,结果,这个孩子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发展,都被阻断了,孩子的大脑里只有母亲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果你想得到我的爱,你必须否认自己的发展。有我没你。你依附着我,我也依附着你,我与你就是一个“共同体”。这种家庭模式的心理学学名叫做“共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寄生”。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名叫斯蒂文–庄生(Stephen Johnson),专门研究人的性格特点,他形容在“共生”家庭关系中长大的人,是“被占有的人”。他写道:


            共生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得到过母爱,或者与母亲有过真正的连接。在这些家庭中被标榜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压迫、占有式的依恋。


            从你的描述中来看,你大概是在一个“共生”的母爱环境下长大,你也不可能意识到你得到的母爱是不健康的。因为“被占有”的大脑,记忆下来的都不是真实的情感体验,而是被母亲强灌进大脑的记忆。所以,如果你是在一个共生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你的大脑储存下来的,是一个伟大的、慈祥的母亲形象,和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不过你可以想想:你的母亲做出哪些事情,关爱你的妻子和孩子?说过那些话有利于你和妻子建立亲密关系?做过哪些事、说过那些话帮助了你建立自己拥有健康的性格?


如果母亲对你说:“妈一天比一天老了,你见一面少一面。我盼着你多回来啊!”你的感觉是喜乐?还是压抑?


如果母亲以明示和暗示的方式,令你忽视自己的经济状况,瞒着妻子源源不断地满足她和家人的要求时,你觉得害怕?还是轻松?


如果你和妻儿过着省吃俭用、极其克扣的日子,而你毫不吝啬一笔一笔地寄钱给你的母亲,尤其是你心里知道,这些钱,并不是“救急”,而是供她和其他家人去赌博、酗酒。你心里是高兴?还是难过?


如果,你有勇气一条一条回答上面的问题,你应该可以看到你是有一个给儿女祝福的妈妈?还是试图将儿女控制在手,供其满足自己欲望的母亲了。


没有比审视现实更难的事情了。可是现实就是现实。有些人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爱他的妈。


            你可以从庄生或者任何一部心理学著作的描述里看到,在这种母爱下长大的子女,会相信他们与母亲或者家人分离,包括移民、违背母亲意愿、生活水平比母亲高等等,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是对母亲的背叛、对母亲的伤害。而他们要为母亲和家人感受到的伤害负责。当然,他们不会意识到这种负疚感,但是时时刻刻透过他们的行为、态度都表现出来。


        为了避免这种负疚感,这些成年子女通常会采用两种病态的策略:第一,急母亲所急,想母亲所想。我感受到我妈受的苦和累。第二,他们觉得,这就是我母亲想要我做的、希望我做的。我一定要做到。


            或许你从来不认为自己对母亲有负疚感。但是,你的母亲只有给你来个电话,或者发个信息,你会有情感波动吗?如果母亲在地球的另一端按一下按钮,你在这头会跳起来吗?比如,你的一位家人生病,你会不会说,我母亲一定很着急。所以我也高兴不起来。我母亲一定希望我赶紧寄点钱回去,所以我必须寄钱。


            当然,你也可以说,难道我不应该给与母亲和家人一些同情和帮助吗?如果你的帮助导致母亲或者家人更加在经济上、情感上依靠你,你就要小心了!庄生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同情被母亲误导、压迫和利用了。”庄生称这种亲子关系是“不正常的、紊乱的沟通”。对于母亲来说,依赖子女获取满足,也不快乐。对于子女来说,阻碍了个人的发展,破坏了婚姻关系,也难以享受生活。


在我们分析了心理学关于“分离负疚感”的原因、形式和后果之后,我希望能帮助你对自己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决定你如何资助你的母亲和家人?是不是要回家陪母亲过年的问题。


首先,在资助家人的问题上,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个是能力因素。这个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心理学的研究和西方文化、圣经的教导都是一致的。你以为上帝为什么要人们“离开父母,与妻子合为一体”?上帝是在揭示这个自然界的法则:人生活中的第一顺序是老婆孩子。这是个保证家庭和个人幸福的秘诀。


如果你自己每天都为钱挣扎,生活上过着极其苛刻的日子,却大方地资助家人,在心理学家的词汇里,那叫自虐。而科学的研究发现,自虐正是因为儿时没有得到健康的母爱造成的。


中国人有句老话,“救急不救穷”。为什么?因为不断地给钱,往往助长受助人在生活上越来越依赖你。你助长受助的人“寄生”在你身上。既然你的母亲自己有一份在当地算很好的退休金,而她拿着你的钱炫耀、赌博、酗酒等,你说这是帮她呢,还是害她呢?


第二个是关系因素。你的妻子因为过去与你母亲和家人发生过不愉快的经历,以及对你母亲破坏、伤害和威胁到你们婚姻关系的恐惧,对你回家过年有诸多的意见和不满。不论你认为你妻子的情感是否真与母亲的行为有关,但有一点你必须知道:她的恐惧、害怕、愤怒、甚至厌恶等等的情感,都是真的。通常,在面对一个善于玩弄手段,以公开的、隐晦的方式伤害、破坏和威胁到夫妻关系的母亲,而其成年子女又没有能力不受母亲影响的情况下,心理治疗上会告之当事人,必须暂时停止与母亲的往来,直到母亲的行为和态度不再伤害、破坏和威胁到夫妻关系;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与母亲永远地断绝关系,才能保证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不受侵害。


因此,按照上面所讲的人类的生活法则,假如你在不顾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更忽视妻子的情感,坚持回家陪母亲过年,必定造成你回来之后夫妻关系恶化,最终导致你的婚姻关系死亡。还有,你想资助家人,在有能力的条件下也未尝不可,但切记与你的妻子商量。你瞒着她行事,将会彻底破坏她对你的信任,破坏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这个被破坏了的婚姻关系,想要修复非常非常困难。即便因为诸多原因你们在法律上不离婚,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一个没有了亲密关系和信任感的婚姻,不就是一桩死亡的婚姻吗? 

          

以上是对你是否继续资助母亲和家人,以及是否要回家陪母亲过年的建议。不管是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希望是出自你自己深思熟虑的决定---不受负疚感影响的决定。

 

祝你幸福!

 

 

《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被台湾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台北彰化高级中学图书馆、国立台北教育学院、中原大学张静愚纪念图书馆、中国浙江图书馆等收藏。

中文简体和繁体字版,美洲专销网站: http://www.rainbow-fans.com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