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有好些个跳蚤市场,我经常去的是位于 Avodale 赛马场的那一个。这个市场规模比较大,每逢星期天早上开到下午两点左右。所售卖的蔬果又多又新鲜,还有其他工具、杂货等日用品以及小吃摊点。因此只要天气晴朗,前来购物或游玩的人不少。
到访这个这个跳蚤市场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类似街头艺人的表演。在售卖衣物、杂货那一头有一位中老年妇人吉他弹唱,以演唱西方宗教歌曲为主,似乎每个星期天都在。离她几十公尺,靠近车辆入口处则有一位看似东欧人的少女拉奏小提琴,琴拉得不算很好,也不是每周都出现。有一位华人中年男子拉二胡,间或又有些波利尼西亚裔人士演唱他们的民族歌曲。最具规模的是赛马场看台前的一个小乐队,他们有电子乐器,还带有扩音器,乐手和歌手共有几个人,唱的都是颂赞天主的歌曲。有时,他们还会放录音,然后举着旗幡,在售货摊档中行走,向民众颂扬天主的荣耀。最近两周,出现了一位白人青年,盘腿坐在一个离地面几十公分的有盖平台上,怀抱一具印度乐器 Sitar 演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Sitar 这种弹拨乐器,籍着揉弦发出的泛音有独特的韵味,经由印度音乐家 Ravi Shankar 的巡回演出而为西方听众所熟悉。
听了 sitar 的乐音,我想起了自己最为熟悉的两首与印度有关的歌曲。其中一首是印度电影《流浪者》的插曲“拉兹之歌”,另外一首则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 - 柯萨柯夫的歌剧《萨特阔》 Sadko 里的“印度客商之歌”,又名“印度之歌”。
《萨特阔》的剧本是由里姆斯基 - 柯萨柯夫Rimsky―Korsakov和俄国叙事诗研究家贝尔斯基(Vladimir I.Bielsky)共同完成,音乐部分则是作曲家的手笔。全剧完成于1896年, 并于1898年1月7曰在莫斯科史罗都尼可夫剧院 Solodovnikov Theatre 首演。这部《萨特阔》由于是俄语歌剧,因此很少在欧美国家上演,但是剧中的这首“印度客商之歌”却广为人知,流传至今。
这首歌出现在剧中的第四场,男主角萨特阔准备带上几十个人,组成商船队出海航行。他恳请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向他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以便作为航向的参考。于是先由来自北欧的维京商人(男低音)唱出《波浪像白银般碎裂》,接着是印度商人(男高音)唱出这首《印度客商之歌》,他唱道:
在深山里有数不清的宝石,在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珍珠,
印度有许多奇迹,在那温暖的海洋上,有个奇妙的小岛,
岛上有只神鸟,少女的头儿,鸟的腰。她迷人地歌唱,歌声多么美妙;
她将翅膀张开,海洋就被她遮盖;听见了她的歌声,一切都会忘怀。
在深山里有数不清的宝石,在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珍珠,印度有许多奇迹。
下一位接唱的是来自威尼斯的商人,他咏唱出威尼斯是《全世界无以匹比的大理石之都》,因此打动了所有人的心,纷纷劝说萨特阔往威尼斯而去。
这部歌剧有不少唱段都很好听,譬如男主角萨特阔第二场开始的时候,在伊尔蒙湖畔的唱段有很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韵,女主角沃荷娃的花腔唱段也很出色。至于维京商人和威尼斯商人所唱的歌曲都各有特点,恐怕就因为都带有欧洲情调,不如印度客商的歌曲充满东方色彩那么吸引人。我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歌剧中,男女主角的唱段未能受到广泛注意,而这首由配角唱出的咏叹调却能够历久不衰的原因。
有一位朋友说,这首《印度客商之歌》不像印度音乐。我笑他是看得宝来坞电影太多,受影响太深。宝来坞电影里的歌曲一般都是节奏明快、很有动感,这首咏叹调却是悠然舒缓的风格,反差自然很大。实际上,印度的古典音乐中不乏慢节奏、抒情的旋律,譬如弦乐器 Sarangi 的独奏曲尤其明显。
请欣赏 1950 年 在圣彼得堡 Bolshoi 歌剧院的演出录音片段,演唱者是男高音 Ivan Kozlovsky。
接下来是 Mario Lanza 演唱的英文版本
最后,请听听著名瑞典籍男高音歌唱家 尼可莱·盖达 Nicolai Gedda 于1960 年录音,用俄语演唱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