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转身”好不好? |
|
“转身”有很多种,有 TVB 式的 “华丽转身”,也有“动漫节”闻人,动漫迷“豪杰公子”的“反智转身”。“转身”也有很多变数,譬如“转身遇到 Ta ”、“转身碰到爱”、“转身又是一夏”等等。每个人转身都有他的理由,能够引起公众关注的必然由于这个人物的被关注程度。最近艾未未的“转身”就受到了包括《环球时报》、《南德意志报》以及“美国之音”的关注,至于网上对于这次“转身”的各种评说也是纷纷扬扬。
艾未未的体位庞大,他的转身没有前法国足球明星施丹 Zinedine Zidane 那样轻盈快捷,不过同样引来不少评议。先说说《环球时报》,6月11日《环球时报》刊发评论《艾未未在京办个展,挺有意思的事》。文章认为艾未未是颇具争议的现代艺术家,在西方关注和支持下,算的上是中国异见人士里的幸运儿。而在国内,因政治原因知道艾未未的人,要比了解他艺术作品的人多得多。
文章又表示,就艾未未的艺术水平而言,能否真达到西方所赞扬的那种高度,在中国艺术界存在不少争议。而西方下力气捧艾未未的出发点相当一部分是政治性的,艾也是配合着这种兴趣有意突出了自己的政治标签,弥补个人“艺术之不足”。
文章还给艾未未支招,说如果艾未未认为自己艺术的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那么他这一轮的复出就有着重要意义。多创作自己可心的作品,多让中国公众了解它们,这或许是他值得补上的一课。
接下来是上个月的中旬,艾未未重新获发护照,当月底就前赴德国。德国主要媒体重点转引了艾未未的这样一些表述:对他的这次旅行政府几乎没有附加条件,他可以回到中国,政府对他说,他是个自由的人。他认为不仅仅要批评政府,还要有解决方案。
德国媒体几乎都认为艾对中国政府的态度‘变温和了’。
《南德意志报》对艾未未作了一次专访,下面引用“媒体札记”的一段描述:
《南德意志报》那篇专访,互联网上已有流传。早在周三,@Allocestmoi 即有截图告知墙内,被加粗描黑的一段如此写道:“在采访的末尾,艾未未说,如今必须要谨慎行事,世上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够对我们的社会有所帮助。不仅仅是批评,还要提供解决方案。如果我没有解决方案,那我为什么要去谈论问题呢?’”
这不像过去舆论印象中的艾未未,甚至,连《南德意志报》记者也感到有些吃惊,于是接着问道:“您从前说话可不像现在这般谨慎。”对此,这位年近六旬的中国前卫艺术家,回答刹那间变得温婉柔媚起来:“我就像一棵树,我在成长。”
而且,几乎可以确认的是,《南德意志报》在国内广为流传的报道,没有断章取义,也不存在故意误导,因为依据环球时报今日评论文章所说,连美国之音也察觉到了不寻常:“‘美国之音’报道说,艾的这些话引起中国异见人士的极大不满,这是一次艾的‘偶像崩塌’。‘助纣为虐’、‘变节’、‘投降’、‘一个自由的人看起来不是这样子的’,这些话被不同的人和媒体说出。”
外国媒体的态度,引来了《环球时报》的另一篇文章《艾未未没骂政府,西方不高兴了》。文章这样写道:中国异见人士和西方舆论都愿意看到艾充当反体制的旗手,不希望他展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艾未未这一次似乎是对他的标签有点烦了,任性了,说了一些明摆着的大实话。
还有可能是艾未未想调整一下自己的政治面孔,降低一点自己'反体制旗手' 的形象,突出自己的艺术家身份。
前天,《媒体札记》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艾未未转身》。《媒体札记》是我在“微信”上关注的一个公众号,那天想要点看该文章,却发现要“回复关键词”。但凡不能直接点阅的文章基本上都涉及“敏感内容”,这点估计大家都懂,于是照提示回复了一个关键词,没想到绕道却碰到了一堵墙!手机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内容:你所关注的公众号已被屏蔽所有功能,无法使用。
从前,“微信”的网管不希望我们接触某些文章,会提示“此内容被多人举报,无法查看”,没想到如今的新版却是直接屏蔽。如果说“举报”版还有些羞人答答得不得已,现如今的“屏蔽”版则是赤裸裸地摆出一付“我就这样了,你还能怎么样?”的大店嘴脸。
常言道:墙内开花墙外香。我这个在墙外的人,就不信他们的“结界”有那么坚牢,于是尝试通过别的途径查找那篇文章。看了全篇文章,感觉理性平和,只不过客观叙述了“转身”所引发的各种议论,既引述了外媒的评论,也传达了《环球时报》的观点,怎么就被屏蔽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坏就坏在该文引用了不少网民对艾未未的批评以及对当局的研判,尤其是结尾的这一条:
@小白妖妖_艾瑞蒙 有过揣测,只是不知准确与否:“艾很清楚是谁给了他自由:打老虎的人。艾更清楚是谁剥夺了他的自由:大老虎势力。所以他会有以上的言论。可以相信,艾会更坚定地站在打虎人的一边。”
《艾未未转身》原文链接:http://www.ccdigs.com/73296.html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