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常听到“百团大战”这个词组,知道这是“八路军”大败侵华日军的一场大战役。后来听说彭德怀由于指挥了这次大战役以及其它战场上的胜利,居功自傲,在 1959 年的“庐山会议”上公然反对“三面红旗”,于是被定性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首犯。那时候年纪小,听了也就听了,并没有过多的思考。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这个“决议”引来海外中文出版界的一番热议,也引起我对于“彭大将军”如何沦落为“反党集团”首脑,死的时候,骨灰盒上的纸条写的是“王川、男”这一件事做一番了解的兴趣,于是陆陆续续地阅读了一些关于彭德怀以及“百团大战”的文章和史料。
首先我了解到,我们从小所听到的“八路军”,是1937年8月22日,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关协议,把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处于陕北的主力部队,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是朱德,彭德怀是副总司令。不到一个月,由于中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改编的需要,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是习惯上一直被称之为“八路军”。“百团大战”开始于 1840 年 8 月 20 日,分三个阶段进行,到 1941 年 1 月 24 日,彻底粉碎日军扫荡的部署,百团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1981 年出版,根据彭德怀自述简历整理成书的“彭德怀自述”里这样写道: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出现过变化。1945 年中共“七大”期间,在延安断断续续进行了45 天的“华北座谈会”上,毛泽东等高层,指责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没有完全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即“山地游击战为主,可能条件下进行阵地战,避免决战”),把那场仗打成了大规模的“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组织的“战报”中记录了毛泽东谈到“百团大战”的一段话“彭德怀干这么大事也不和我商量,我们的力量大暴露了,后果将是很坏”。(浙江省革命造反联合总指挥部:《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1921-1968)》,第79页,1969.5)这段话没有官方记载,不知是否属实。
《百团大战》电影选在 8 月 28 日首映,时间选得真好,就冲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和那场战役就就能吸引观众进场,据说三天就拿下了1.39 亿的票房纪录。身在海外,还没机会看到这部电影,首先注意到的却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各类吐槽。一类是关于影片的水平,譬如“豆瓣网”上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只有 3.7 分,说明参与评分的网友对这部电影并不满意,我认为“豆瓣网”的网友并不能代表所有观众,仅仅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另一类则是针对“票房”的吐槽,说的是有“七部委发红头文件为《百团大战》撑场”。“新浪”新闻专栏作者汤嘉琛这样写道:
“偷票房”早已是一种常见的票房造假手段,每个档期都有电影为此撕得难解难分。真正让人觉得新奇的是,竟然真的会如此不加掩饰地用行政手段力捧一部影片。而且,网络传闻居然不是谣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已证实红头文件确实存在。
......据传各院线都收到了指标,比如中影星美4000万、万达3800万;如果完成指标,9月3日前的票款直接全归院线和影院;很多党政机关组织了包场观影,有些凌晨三点到七点的场次也显示满座……
(《百团大战》是票房黑马还是恶劣先例?)
以我个人的意见,即使没有行政手段,我也会有兴趣看这样一部大片,相信怀有同样心理的观众也不少。为了保证一部电影的票房而使用行政手段,难道是对影片的编、导、演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