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早上九点多,女儿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一则信息,请我为她买一些东西,待我的妹妹周末到惠灵顿的时候带给她。女儿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上班时间发私人信息不太寻常,于是问她为什么不上班?她回复说正在拍电影的现场,还没开机,想起这事所以发了信息。我这才想起来她上月回来过年的时候提过要为一部电影当群众演员的事,原来已经拍到第三天了。女儿知道我有空就拨了电话来和我聊天,我问她拍电影好不好玩?她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有点沉闷,不过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类型的人,还是蛮有趣的事。 我们通话的时候,妻子在做她的早课,没有参加我们的对话。过后问女儿有什么事,我告诉她之后,她很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好好的班不上,请假去当茄哩啡,真无聊!” “茄哩啡”是流行于香港的一句俗语,指的是影视作品中“路人甲”之类无关重要的人物。有人说该词源自英语的 Carefree,是耶非耶,并无权威的解读。反正约定俗成,这个词渐渐流传到影视圈外,人们自谦时会说自己是“茄哩啡”,笑话他人的时候也会说别人是“茄哩啡”。俗语最为贴近生活,不同时期产生的俗语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众生相。电影、电视占领文娱市场之前,听书、看戏属于市民主要的娱乐项目。一些“梨园行”的隐语也会流传到老百姓之中成为俗语,譬如北方人口中的“跑龙套”以及粤剧行中的“梅香”。粤剧行当里头的“梅香”还分“闭口梅香”和“开口梅香”。“闭口梅香”就是那类跟进跟出,站在主要演员后头或者旁边的丫鬟、侍女;“开口梅香”演的也是丫鬟、宫女的角色,不过有一两句台词。 妻子对女儿当群众演员的态度我并不认同,我说:“那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年轻人做多方面的尝试没有坏处。再说了,你不是也当过群众演员吗?” 她说:“我可不一样。我那时才十来岁,制片厂到学校里来选人,老师说那是政治任务,能不去吗?她可倒好,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跑去玩拍戏,不是无聊吗?” 我说:“她只不过去拍三天,其中两天还是利用周末假期,就请了一天假而已,权当放一个长周末的假罢了。估计她手头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工作,所以才任性一把的。” 她说:“女儿就是被你惯坏的。” 眼看火就要烧到我身上,我赶紧把话题转个向。我问她当年拍的是什么戏,拍了多久,给不给钱? 她说叫《芒果之歌》,好像就没有公映过。当时拍了几个星期,每天发八毛钱。我说在当年那也是一笔小钱了,问她怎么花那笔钱?她说领钱之后,回到家里交给大姑妈,大姑妈叫她自己处理。她给自己买了一双皮鞋,还请班里的一些同学吃冰淇淋。 我逗她说:“不是常有人说你长得象张瑜吗?假如当年你真的有机会拍电影,可能就没张瑜什么事了。” 她说:“瞧你说的。首先我爸不会让我真去拍电影,再说了,即使我真能当上电影演员,也碍不着人家张瑜,恐怕没戏的是你。” 我说:“那可不一定,没准我会是制片人或者导演,那还是能遇上的。” 她说:“看来你还赖上我了。” 我说:“那是,你听过‘三世书’吗?等我查一查我们俩的姻缘是不是连续剧的第一集。” 她笑着说:“你得了吧,‘三世书’,还‘万年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