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或者茅屋可能会被秋风所破之陋室的人,孩童时期大概都有机会接触到儿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所产生的儿歌自然不一样,相同之处是儿歌的主题离不开对生活的体会,对未来的憧憬。 我是广东人,我最熟悉的儿歌就是外婆哼唱的“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这首儿歌包含了日常生活的知识,还反映了一种对“非我族类”的情绪。儿歌的后段有“船无底,浸死两个番鬼仔”这样一句,“番鬼仔”可能泛指洋人,也可能一如我的外婆所理解的,指的是外国侵略者。至于后来谱了曲的“月光光”写的则是另外一种生活场景,属于另外一种类型。 早年间到美洲的广东华侨中,流传着不少歌谣,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思恋,其中就有一些属于儿歌的范畴。譬如下面这一首: 一岁叫 ,两岁笑,三岁揽柴过田阿妈烧,四岁扛得油灯盏,五岁织得好幼麻,六岁绣朵牡丹花,七岁媒婆就来话,八岁就吃人茶麻,九岁留发,十岁嫁,十一岁揽仔做阿妈。 这首儿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根据所用词语韵脚,估计源自客家话地区。北方有一首儿歌,也是借小姑娘来说事: 小姑娘,会梳头。一梳梳到麦子熟。麦子磨成面,芝麻磨成油,黄瓜爬上架,茄子打滴溜。 前面所提到的几首儿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孩子们不能总是“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吧,于是,这些年也有不少新儿歌的创作。儿歌的创作,与其他类别的歌曲最大的不同是,要使用孩子们容易理解的词语。我记得“小白船”,我也记得女儿小时候常常脱口而出的“春天在哪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接受把“ 绘一幅诗意, 入画江南意境”这样的词写给孩子们唱,也不会把“接过雷锋的枪”看作是一首儿歌。 最近听了一首儿歌《山花花 山果果》,无论歌词、旋律都具备了广泛流传的元素。先从歌词来看,这是一首小女孩的歌,她是山区的一个孩子,和她身边的山花山果一样,她的根子扎在山坡坡上。她和山花山果一起承受山风的吹拂,山雨的浇沃,也和它们一起成长。歌曲记录了小女孩的生活,也承载了她对未来的希冀。歌词简朴容易记住,曲子音域在九个音阶之间回旋,唱起来轻松;歌曲节奏轻快流畅,非常适合孩子们来唱,所以说它有可能广泛流传。当然了,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流是“营销”,如果没有“推手”,恐怕这首好歌也只能是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 根据词、曲作者许冬子在原创音乐网站上的写作灵感,我的理解是他阅读了网络上流传的一篇文章《我叫山果》之后,受了感动,萌发出要为“山果”这个小女孩唱出自己心中的歌,因此才有了这首歌的诞生。那篇文章我也读过,也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可惜自己没有歌曲作者那样的才具,写不出那样一首好歌。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创作出贴近生活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