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家庭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就很迷恋北京和苏联的事物。青年时代到了香港,接触了一些日本的文学作品,看了不少日本电影,又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工作的性质,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北京,闲暇的时间总爱四处转悠,北京所有的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游览过。时间不充裕的话,至少也要到故宫游一游。那时故宫经常定期转换展品,因此每次都能观赏到不同的藏品。至于日本,令我迷恋的是他们战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还有他们的古建筑。所以,这次到日本之前,女儿问我有什么地方特别想去,我说除了东京的日本桥之外,只想去京都看看金阁寺和北野天满宫。想到日本桥上走走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刚读过东野圭吾写的“麒麟之翼”,后来还看了由阿部宽主演的同名电影,因此特别想亲眼看看这座被誉为“东京都道路元标”、“日本道路网之起点”的桥梁。冀望造访“金阁寺”自然是因为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至于“北野天满宫”也被列入必游之地却是因为我去年写的一篇小说《白山茶花》就是以它为背景。当时依凭着网上搜来的资料蒙事,如今有机会当然要去补补课。 建于江户时代的日本桥原先是一道木造的桥梁,是当时的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所规划的,全國道路網建設計劃五街道的基點,建成于 1603 年。该桥建成之后经历过多次火灾与重建,到 1911 年以石材建成的二连拱桥已经是日本桥的第 19 代。如今,桥两边的中央柱上有带翅膀的青铜麒麟雕塑,栏杆两端的大柱子上则是狮子。江户时代不少浮世绘画家都曾经用不同的方式描绘过这道令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木桥,近代则是各个角度的摄影作品为它留下印记。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之前,政府修建的首都高速道路一段,横跨原有的石桥上方,遮盖了日本桥上空的景色。近年,日本桥附近的居民提出迁移首都高速道路,恢复日本桥旧观的动议。但是,经济泡沫破灭所造成的衰退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日本,当地居民这个浪漫的梦想恐怕难以实现。我本想一一造访东野圭吾那篇小说中所提到的,日本桥周边的神宫和著名店铺,老天爷却来捣蛋,纷纷扬扬地下起雨来,只好作罢。桥上两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拦住我们,问了几个问题,包括我们从哪里来,从什么地方得知这个景点,有什么观感等等。据说是学校与旅游局合作的一个问卷调查。我们站在桥面的行人道上接受访问,上方的高速道路为我们挡住了不算太大的雨水,偶尔传来车轮与轨道摩擦的隆隆声响。 当我们走下日本桥附近的“三越前”车站打算到别处去的时候,我发现廊柱上有一张海报显示那里有一个叫做“熙代胜览”绘卷的展览,于是按这箭头的指引寻去。果然在中央口附近的一面墙上看见了一幅长卷,离远看,直观的感觉类似于《清明上河图》。我赶紧走近了细看。根据展示现场的文字解说得知,这轴画卷大约绘制于 1805 年,描绘的是江戶时代日本桥一带日常的生活场景。图卷长达 1232.2公分,寬 43.7公分,比中国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更长更宽。由于绘制的年分晚了几百年,可以看作是仿效之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面世之后,历代画家临摹增补的作品不计其数。譬如明朝的仇英和一些伪托名人的仿品,还有清朝的内廷供奉沈源,清宫画院的陳枚、孫祜、金昆、戴洪及程志道等“向经典致敬”所绘制的画卷等等。那轴“熙代胜览”图卷受到《清明上河图》的启发和仿效一点也不奇怪。该画卷一共描摹了 1671 个男女老少人物 ,20 只狗、13 匹马、四头牛、一只猴子和两只鹰。街面上有八十多家店铺及各式摊档,大街上,木桥上的行人、挑夫无不栩栩如生。根据介绍,展出的图轴是一幅仿制品,将会长期展出,为游人提供一段江户时代的“浮世绘”。 前面提到,日本画家以“日本桥”为题材的画作多不胜数,拜互联网之所赐,只要上网一搜就能找到一大堆,在日本更有众多复刻版画或者印刷品。江户时代的日本画家画日本桥的时候,不少人习惯于把富士山作为远景来描绘,因为当年没有高层建筑物,从日本桥川遥望约 80 公里外的富士山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逐年递增的摩天大楼早已隔断了日本桥上游人远眺富士山的目光。女儿从我的话语中听出关于从日本桥上再也看不到富士山的遗憾,当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女儿送了我一张根据歌川廣重所画的日本桥制造而成的立体明信片,并且对我说:“老爸!社会发展的过程,难免会遇上不同程度的取舍,我认为关键是怎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传统。这张明信片就是传统和现代技艺的结合。” 歌川广重的画作“日本桥 朝之景”我是知道的,那是他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之中的一幅。明信片把原画左前方桥边的挑夫商贩作一组,把原画在桥上的人和景物按透视法的原则分成两组不同的尺寸印制,借此表现出由远及近的效果。我真心认同女儿关于发展与传统的见解,也为女儿有那样的见识而高兴。 日本桥
“日本桥 朝之景”(网络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