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湖小舟”网友贴了一篇德国人的无声吵架,挺有意思。想起自己多年前也曾写过一篇关于吵架的小文。那时我还没来这里玩,主要在另外一个中文网站消磨闲暇的时光。当时有两位网友由于对“文学”的理解有歧见打起笔仗,开始还比较理性,渐渐地有人脱离了论辩的态度,文字逐渐粗鄙。我与两位网友都有文字交往,想要劝一劝。考虑到向某一边发话可能引起拉偏架的误会,于是写了“吵架的学问”这篇小文。时隔五年,读来自觉还是有论点论据,不怕别人说我敝帚自珍,重贴于此。
“吵架”的学问 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可能问“吵架还有学问?”我觉得有。先看看以下两段文字: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 骆宾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你且聽道:你雖居相位,不識賢愚,贼的眼濁也;不納忠言,贼的耳濁也;不讀詩書,贼的口濁也;常懷篡逆,贼的心濁也!我乃是天下名士,你將我屈爲鼓吏,羞辱與我,猶如陽貨害仲尼,臧倉毁孟子。輕慢賢士,曹操嚇,曹操!你真疋夫之輩也!- 京剧 《击鼓骂曹》 可能又有人会说:这是骂人呢,不是吵架。对了,骂人者必然觉得被骂者有可骂之处,被骂者的反应则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譬如说,有人挨了骂,觉得别人骂得对,于是从善如流,努力改过,那就是周处。有人觉得被骂的怨,但又无处伸冤,于是闷闷不乐。还有人觉得被骂的怨,但怀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继续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也有人明知道别人骂得对,却秉持“我就这样,你怎么着吧!”的精神,我行我素。至于有权有势者挨了骂,想办法报复骂他的人,骆宾王和祢衡就是两个现成的例子。 前面所举的例子,只是体现了“骂”与“被骂”的状况,还没发展到吵架的地步,像梁实秋的《我不生气》和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两篇文章针锋相对,文雅地说来是“打笔墨官司”,我们俗人看来就是“吵架”。先看看他们是怎么吵的: 梁实秋为了《拓荒者》上称他为“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了《我不生气》一文,文中写到:……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帐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 然后鲁迅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回应:我还记得,“国共合作”时代,通信和演说,称赞苏联,是极时髦的,现在可不同了,报章所载,则电杆上写字和“××党”,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劲,那么,为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苏联”或“××党”,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 “吵架”,“吵嘴”指的是同一样状态,广州话叫做“嗌交”或“嘈交”。就我所掌握的方言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潮语表述得最贴切,因为潮语称之为“相骂”。用“相骂”来形容互相对骂真是无比准确!至于什么是“相骂”的学问呢?不用多说,看看上引梁鲁二位的文章就很明了。那就是骂点必须有所依据,如果无凭无据,隔空叫骂,那叫“搔不着痒”。至于粗言秽语,言不及义,那是“骂街”。 鲁迅的文章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词“髦得合时”,这是一个不符合汉语文法的词语,是鲁迅的原创。我相信没有一位老师会鼓励学生这样写,但是放在那段文字中却又叫人感到新鲜。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