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以后,无论在学校里还是下了乡,除了唱歌还学了乐理,歌咏类的活动也没少参加。到了香港,起先也参加过一个业余合唱团,后来由于经常要出差,经常缺席团里的练习就退出了。那时香港有好些个合唱团,导师大都是回国就学的华侨学生,毕业后在国内专业团体就业的歌唱演员,“文革”后因为各种原因移居香港。他们一般在家里教学生,有时也举办演唱会,不少人还会“挂靠”某个同乡会或者行业公会办起各种文艺团体,为香港社会民众提供了除台日歌曲之外的“中国民歌”,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在他们身上吸取了不少营养。我家娘子嗓子比我好,也爱唱歌,可惜和我一样,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就是一对“革命歌曲大家唱”的群众学员。但是那不影响我们的热情,卡拉 OK 设备进入家庭之前,我们没少光顾各种歌房,唱得好不好另说,反正唱一唱,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自娱自乐,身心健康。
在香港的工作和文艺一点不沾边,不过有机会欣赏许多国内外专业团体的演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次观赏邓韵参与演出的歌剧《游吟诗人》 Il trovatore。特别关注邓韵并不因为她是广东人,其实是涉及到欣赏歌唱时,一般人会犯的常识性错误 - 飚高音,以为能唱高音的才是好歌手。对中国歌唱界略有了解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邓韵出道的时候唱的是女高音,其实是选错了声部。邓韵的先天条件很好,既有厚实的中音,也能达到女高音的音高,起初就是朝着女高音的路子走,经过郭淑珍老师的指导才回归本原,得以在歌唱事业上有大发展。
入群不久,一位国内专业词作者生吉俐发表了一首歌词《梧桐雨》,我自告奋勇为那首词谱曲。群里的规矩是群内发布的作品,群组成员都可以参与制作,为了节省资源,原则上一首歌词只由一个人或一组人谱曲,歌词和曲谱都可以在群里讨论修改。曲子谱好了,词作者又找人编了伴奏和音效,还找了个年轻歌者试唱。听了试唱样本,我不太满意,就想着不如自己来唱,想归想却一直没有行动。前不久,孩子她大姨说在“全民K歌”发布了作品,让我去听听,还问我有没有下载那个当前很流行的唱歌软件?对于时兴流行的玩意我一向比较慢热,就请她介绍一二,然后也下载了。通过那个软件录了几首歌,效果也还不错。但是那个软件有个缺点,就是歌库里流行的、热门的歌曲比较多,其他的品类相对少一些,版本范围也比较窄,更不可能使用外来音频档案。为了迈向“自歌手”的康庄大道,我先是在网上查找录歌合成软件。谁知花多眼乱,也不知道哪个好,还得要请教群主。群主又介绍了一个录歌的开源软件 - Audacity 。这几天正在学习使用,每天都在家里吼上几嗓子,惹来我家娘子的揶揄,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不过我有准备,她再笑我,我就对她唱一首 You're never too old to sing a country s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