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由来 公孙明 06/17/2017 【公孙明按:有个眼瞎心盲的无知混人上贴了一篇垃圾文“胡扯“大同”的半文盲都不读或读不懂《礼记》中的上下文”,指鹿为马混乱是非,故写此以解读者之惑!】
礼记礼运大同篇是人类史记载关于社会主义发扬的最古老文件。但凡一种思想或哲学都有其演变过程,我们其实不必斤斤计较它的产生,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孔子曾问学于老子,而礼运大同篇之所指,跟老子庄子的世界观境界是很接近的。 如果一定要追根究底,关于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由来,以下的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孔子的政治思想,真正能够明确表现出来的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记的「大同」之境。为申述与查检之便,现仍抄录於下:
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但清代以来之学人多加以否定,认为非孔子所云。对此有说明的必要。 按否定的最高凭据是假定这是孔子为司寇时所言,而当时子游年方六岁,是不可能与他谈这问题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後来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孔子一章中引用之而认为钱氏所云并非纯属无稽。「故〈礼运〉可疑,不当取作孔学之代表」云。 不过萧先生又云:「然大同之义高尚优美,尚不与儒学之宗旨相背反」,所以接下来还是申述了一段。钱氏则当时以疑古急先锋自任,他参取清代江永、崔述诸说而发此论。另则连老子其人都要否定其存在。问题是钱氏说孔子与於蜡宾时子游只有六岁,这是认为孔子只有在任司寇时才参加蜡宾典礼。 〈礼运〉原文并没有说孔子时任司寇;而孔子在回鲁之後,甚受礼遇,尊为国老,则蜡宾之礼当然也会邀他参加,那时孔子已近七十,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那时是二十五岁了,作为孔子的陪同而一起参加,有何不可能?所以钱氏之论纵然看来似乎很有理,其实是根本毫无根据的否定。应否定的正是他自己这一瞎说。 〈礼运〉初稿本应即是子游(言偃)所记。子游远从南方的吴地来从学於孔子,人又聪明,孔子是很欣赏他的。所以那天参加蜡宾典礼时,特别带了他同去。他大概来了还没多久,孔子说的话很长,他应是回家後慢慢写下来的,或把孔子平常告诉他的一些关於礼的细节也加了进去。到初稿完成时,孔子或已去世。子游後来也有很多学生,此文当由其弟子再做了些整理。 大概由於受到江永、崔述、钱穆等先後否定〈礼运〉与孔子的关系的影响,近人所撰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到孔子时也几乎都不提〈礼运大同〉之说。例如台湾萨孟武先生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作大学参考读本用的,甚至在卷末参考书目的儒家部分都不列出《礼记》,大陆当代学人刘泽华、万荃主编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徐大同等四人编着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都根本不提〈礼运大同〉之说。较早写於1932年的陈元德《中国古代哲学史》则把〈礼运〉与〈大学〉〈中庸〉的着作权都归给汉代的戴圣与戴德而不承认是孔子及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所记,却没有任何可信的理由。 但陈氏书中论孟子一节列举了数十条申述孟子思想实出自老子,则所论相当有理。而孟子书中并不提老子之名,则他指称「孟子为『热中』之人,虽早年慕老子之道然终不能『以自隐无名为务』,而既转而归宗孔子,也就不再提老子了。」其实孔子也甚受老子影响。 宋代黄震就已说〈礼运篇〉的「篇首匠意,微似老子」(转引自萧公权前揭书)。孔子本来就是拜老子为师的!他三访老子,老子又对他说了那麽多话,当然是给了孔子相当影响的。而〈礼运〉全篇文字很长,「大同小康」段只占了不到全文四分之一,其他四分之三以上则分述孔子认为礼的重要性、孔子自己去杞和宋寻求夏商旧礼的经过,以及礼仪的具体细节,那些都是孔子的老本行。其中「大同」一段则还只有「大同与小康」的一半,那就是所谓〈礼运大同〉篇。而由上述黄震的话看来,亦可见此段不但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老子对现实要求的最高政治理想蓝图。
近代以来则只有孙中山慧眼独具的指出「礼运大同」之说是孔子的主张,他说:「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三民主义》演讲本,〈民权主义〉第一讲)接着他又引用了孟子的话而认为孟子已知道君主不一定是要的。(同上引)
然而孔子却一直认为君主是一定要的。对於後来转称为皇帝的天子,孔子更是认为必要。孔子在制度上是没有创新的,其尊君之论在後代也不断被利用。孙中山则明白指出只有根本废除皇帝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孙中山比孔子更高明的地方!〈大同篇〉中的「选贤与能」一句,孔子原意大概是由上面来选拔贤能而任用之。自孙中山以来则已重新理解为由民众来推选贤能,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新发展。
但中山先生究竟是逝世得太早了一些,比孔子的「耳顺」之年还差一点呢。所以孔子晚年欣赏的「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诗情画意的洒脱境界也是没有想到过的。而孔子欣赏的这一境界应也是与他对老子给他的多次言论的体会有所关连。
而中山先生,从其全部言论看来,似乎是没有接触过《老子》与《庄子》的,否则的话,在其未完成的《民生主义》末尾部分,必将包括他尚未提及的环保问题与爱护自然的观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