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4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道格拉斯高中发生了一起枪击案,当时有一位英勇的十五岁少年王彼得奋力顶住教室的门,让其他同学先逃离险境,自己却不幸中枪身亡。 王彼得的英勇行为使我想起了当年学习过的两位英雄人物,和他年龄相仿的是刘文学,事件性质相似的有欧阳海。 刘文学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与偷海椒的“狗地主”王荣学英勇搏斗,被王杀害。为了纪念刘文学,在重庆市合川修建了“刘文学墓园”,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李大章为他的塑像题词“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欧阳海为了避免轨道上的战马引致火车出轨,奋力把战马推出轨道,自己被火车撞倒,头部受重伤,左腿断为三截,送医院抢救无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对欧阳海给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评价。 通过报刊、电台等报道,通过刊印了三千万本的《欧阳海之歌》以及那些读后感,我们知道了,刘文学和欧阳海的高尚行为都是由于毛主席光辉思想长期浸润的结果。至于王彼得同学,除了他的表姐陈凌说“他很幽默,很会照顾别人,很无私,对每个人都很和善。”之外,再没有任何思想境界上的表述。既然没有与毛主席光辉思想的关联,大概没有人会把他看做“毛主席的好孩子”。那么,他这种舍身取义的行为源自哪里呢?或许这就是人性中的光明因素在发挥作用吧。由此我又一次想起“正义的冲动”这一种说法。 我是在一场思想界对北大哲学系教授冯定的批判文章中接触到“正义的冲动”这个片语。那时我还是一个少年,喜欢看《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这类小说,不曾接触过这种高深的理论。但是“正义的冲动”这几个字却很有诱惑力,于是我好奇地看了好几篇批判文章。这才知道,冯定教授在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自然,董存瑞和黄继光,在一瞬间是不可能将一己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进行详细的比较、考虑和选择的,而可能只是一种正义的冲动。 于是就有了针对“正义的冲动”这一论点的密集批判。坦白说,我心底是认同“一瞬间”,“不可能”这种说法的。生死抉择的当口,有些行动往往出自本能反应,然而本能反应正好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质。冯定教授在该书中也这样写道“不承认大众利益或者将大众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就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可见,他所说的“正义的冲动”并不是无根之物。但是,批判者却只是抓住“冲动”二字做文章,于是冯定教授和他的这句片语就被彻底批臭了。 几十年后,当我重新翻阅关于这起事件的相关文章之后,终于发现“正义的冲动”只不过是一个切入点。《共产主义人生观》里头关于“夸大个人作用,容易使领袖 或少数的重要政治人物犯错误,引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还会养成风气,使青年们都缺乏"独 立思考"的精神,而说话做事只会"随风转舵"的人反而得以钻空子。”的论断和《平凡的真理》中“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往往会导致偶像化和神化的程度 ,有时领袖个人的英明或过失甚至会影响某时某地决定性的斗争的成败。个人崇拜使群众处 在消极被动的地位,终究是不合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思想意识的,是对社会主义的事业有巨 大的危害性的。”的观点才是他被批判的源头。 不管是不是“正义的冲动”,我相信王彼得同学顶住教室那扇门的时候,心中所想的只是:同学们,快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