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s the beef ?”是美加的一句流行語,源自連鎖快餐店 Wendy's 1984 年時的一則廣告,為的是嘲諷對手的漢堡飽所夾肉塊太小。不過,即便它說得對,畢竟那肉塊還是有的,不像今天我所要講的一道粵式美食“金錢雞”,你可能完全找不到一絲與雞有關聯的食材。 為了證實我沒有胡說,先引用一段來自“百度百科”的文字:燒金錢雞是一道美食,主料為豬肉(肥)500克,豬肉(瘦)250克,豬肝300克。- 燒金錢雞 香港的一份報紙也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金錢雞無雞”,描述了這種現實狀況。“我的朋友”食家唯靈在他的專欄里這樣說到:“這等『新潮金錢雞』雖然打着懷舊的旗號,但實質上與本來面目已有很大距離,如此這般炮製出來的『金錢雞』,風味自與傳統古法出品迥殊,謂之為名不符實也並不為過。”他所詬病的是新式做法大多不見了那塊肥肉,而代之千奇百怪的東西,如雞髀菇、馬蹄、甘筍等,加上改用焗爐焗製,成品形神俱欠。我則認為肥肉被其它“九唔搭八”的食材所取代固然不妙,傳統“金錢雞”的基本食材雞肝或雞胸肉被完全捨棄更是惱人。 據粵菜前輩介紹,“金錢雞”的原始風貌應該是這樣子:新鮮雞肝用叉燒汁、香菜等調料醃過、豬精肉、“冰肉”- 也就是經過沙糖和玫瑰露酒醃製的肥肉、再加一塊薑片。所有食材修整成圓形,用細長鐵釺一組一組地串起來,淋上叉燒汁然後慢火燒炙,燒到三、四成熟的時候,還要離火刷上一層麥芽糖再繼續燒。由於食材的外型圓圓的像古代的錢幣,因此被稱為“金錢雞”。 根據《廣州語本字》的作者詹憲慈先生的考據,“金錢雞”的本名應當是“銜炙雞”,“金錢”是“銜炙”的轉音俗讀。查“銜炙法”古已有之,北魏賈思勰所撰 《齊民要術·炙法》中有關章節這樣說:取極肥子鵝一隻,淨治,煮令半熟,去骨剉之。和大豆酢五合,瓜菹三合,姜橘皮各半合,切小蒜一合,魚醬汁二合,椒數十粒作屑,合和更剉。令調取好白魚肉細琢,裹作串炙之。 “銜炙雞”的叫法看起來固然較為古雅,“金錢雞”以形會意,卻是更為平易近人,恐怕這就是後者得以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吧。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