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确实很有道理。通过阅读所得信息毕竟是二手资料,在“行”的过程中所亲身感受到的感性认识,再经过理性的思考,所获收益肯定要比单纯的读书深化一些。2016 年秋,我们做了一次亚洲行,去了东北亚的日本东京和京都,也到过川西南的凉山。游览了心仪已久的“东京桥”和“金阁寺”,见识了壮观的雅西高速公路和凉山德昌县安宁河谷的“大风车”。不过,令我赞叹的还有一样当时的新事物 - 共享单车。 我们那次旅行历时将近两个月,设定的“攻略”是以广州为据点。我们从奥克兰飞到广州,稍事停留再转飞日本,从日本返回广州再出发在国内到处游。当时广州的“共享单车”经营者还不算很多,街头所见以“摩拜”为主。我们是“大乡里”进城,对于这项广州人已经熟悉的事物一无所知。有一次茶聚,其中一位朋友是“摩拜”的忠实用户,向我们介绍了“共享单车”的概念和操作方法,令我对它有了一点认识。 “共享单车”的概念非常棒,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延伸。公共交通工具的站点不可能就在家门口,使用“共享单车”就可以轻松地用轮子代替了步行,帮忙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如果要去不远不近的地方,骑上“共享单车”就可以绝尘而去,省却了等公交车或者上下地铁站梯级的时间。在我看来是新鲜事物的“共享单车”原来早于 1965 年就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推出了。不过,那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非牟利项目,是完全免费的。至于如今这种经营模式的“共享单车”则出现在匈牙利,那是 2005 年,已经到了共享单车的第四代。关于“共享单车”的发展史以及对其前瞻性的评论,可以参考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文卿”的文章:10年前就出现的共享单车,为啥在中国火了?共享单车的前世今生。 “共享单车”有诸般好处,却也同样有它先天的不足。首先,所有共享单车都是露天停放,要承受风吹日晒雨淋所造成的损毁,加上还可能有一些不可预测的人为破坏行为,光是维修保存就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至于罔顾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应,抢占市场份额地过量投放,除了给城市带来占道、违规停放等问题之外,同样放大了企业所要负担的经营成本。打从 2015 年“共享单车”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一时间曾经是“天使基金”们的宠儿,在众多城市犹如雨后春笋,遍地露峥嵘。可惜只不过风光了不到两年,小鸣单车就开启了共享单车破产的先河。到了最近,“共享单车”曾经的领头羊 OFO 也深陷资金链断裂、供应商逼宫、破产等负面新闻。本月 17 日下午更发生了大批用户前往位於北京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大廈的ofo總部要求退還押金的群体事件。 “共享单车”在新一轮的关、停、并、转之后走向如何,目前还言之过早。对于如今“共享单车”一地鸡毛现状之形成,广州人有一句现成的俗语,也许颇为贴切:鼻屎好食,撩到鼻哥窿流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