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开始,直到子夜已过才看完了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由于这些年来形成的观影习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有一些顾虑,深怕自己没有足够的耐性坐四个小时,事后证明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胡波是一个很高明的导演,很会讲故事,所以尽管影片的节奏看似很缓慢,却一点也不沉闷。换句话来说,长镜头以及为数不少的背影、虚影画面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的空间。通过这部电影,我自以为捕捉到了胡波选择在“而立”之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的轨迹。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时快闪过另一部电影 la Grande Belleza (绝美之城)的某些场景。这很奇怪,因为两部电影格调极其相左。一边是个欧洲大都市,恣行无忌地充斥着奢靡浪费、轻歌曼舞、觥筹交错的场面;一边是中国北方一个小县城,触目可见破败的楼房,脏乱的生活环境,几个急欲摆脱困境的人物。把这两部电影勾连起来的是影像背后所呈现的空虚和寂寞,麻木以及无奈。 为了避免剧透,我只把要去“看大象”的几个人简单勾勒一番。韦布是一个中学生,由于替好友出头,误伤了同学于帅并导致他的死亡。黄玲是与韦布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为与学校副主任的不当交往被披露而不知所措。睡在自家阳台的退伍军人王金为了女儿、女婿和外孙女想要迁到“校区房”,面临变卖房产,然后入住“养老院”的困境。小孙女是被动的,她对满洲里的大象一无所知,一心跟着姥爷去看看姥爷当兵的地方。还有一个想去看大象却不能成行的人是于诚 - 他家里人开了一家 4S 店,自己是当地有名的混混,也是于帅的哥哥。他与好友的妻子偷情被发现,引致好友跳楼自杀。由于好友生前提过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他想逃离现实中的混乱去看一眼,结果因为被枪伤没去成。 这部电影除了使用不少长镜头和人物背影来达到叙事的目的之外,人物之间对话的节奏也很有特点。对话之间的停顿会令人不期然设想另一方将会怎样回应,这是观影时的一种趣味。谨摘录几段有趣的场面和对话; 于诚在好友跳楼之后离开了现场,好友的妻子,也就是与他偷情的女人找到他,对他说警察来过,但她没把于诚牵扯进事件中。于诚反说是女子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因为是她逼丈夫买的房子。他说:“他每个月只有两、三千块钱 ...... 两三千块钱能干什么?只有跳楼了。”换来了女人的一个耳光。他还做了这样的结论:“你虚荣,他买单。” 于诚离开县城之前,去找前女友,前女友再次拒绝了他,他很生气,说了以下几段话:“你这些表象都是你经营出来的......其实你脑子里想的跟别的女人都一样。” “我天天发现你滑雪、游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你看看这,装什么中产生活!” 最有意思的是这一段:当“看大象”四人组到了石家庄才知道火车班次取消了,汽车又不能直达满洲里,于是商量接下来怎么办。这时,老头子打退堂鼓,要带外孙女回家。为了给自己的决定找依据 ,他这样说道:“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但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的问题。” 说完这段话,老爷子转身带着外孙女向售票处大门走去。这时有一个神转折,韦布拎起背包向爷孙俩走了过去...... 回到本文的开头,我说捕捉到了胡波自杀的轨迹当然只是一种臆测。不过,影片中大量关于“死”、关于对生活的厌倦和无助、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疏离的描述,所有这些所谓的“负能量”似乎都难以找到化解的元素,正正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到满洲里看大象也许是逃离残酷现实的举措,但是,正如韦布向老爷子借钱,说要去看大象的时候,老爷子所讲的一句话“看了又怎样?” 胡波通过剧中人的口说出他自己对生活的体会:人活着,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痛苦,以为换了个地方会好,好个屁……只会在新的地方痛苦。没人明白它是怎么存在的。 他没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弄明白人生为什么痛苦,他选择“不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