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李克強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结束后,按惯例出席了总理记者会。在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保就业是头等大事,他讚扬中国西部有城市通过流动商贩的摊位解决了大量就业。6月1日,李克强前往山东省考察,再次强调了地摊经济的重要性,他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其实,“地摊经济”复苏并不是在“两会”后才萌发起来的。早在2020年3月14日,成都市就出台了“五允许一坚持”的措施(见注 1)措施中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截至2020年5月31日,成都全市设置的临时摊点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意见》还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 2020年5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 2020年5月27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促进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一时间,“摆地摊”蔚然成风,网路上甚至充斥着诸如“摆地摊买宝马”、“补裤裆赚百万”的荒诞讯息,令人闻之失笑。然而不是每个人都会被这波突发的热浪熏昏了头脑。使用前"凤凰卫视"媒体人杨锦麟名字和头像的推特账户发文称:“开个两会,丢了一座金融中心,重启地摊经济,这智商,被驴车撞了”。此话不可谓不重,由此也可以看出杨君在外面呆久了,不接地气,不能理解李中堂的苦衷。一些微博用户倒是目光如炬,对于当局支持“地摊经济”的诚意和持续性表示怀疑。譬如有人说“等疫情结束,城管又叫你收摊了”。博名“J驴肉灌饼S”的用户的话更为浅白,他说:“需要你的时候,来啊来啊,我们不打你,来搞钱;美化市容的时候,影响市容市貌,打!砸!” 果不其然,“地摊经济”这股热潮很快就遭到一盆盆冷水的浇淋降温。既有《北京日报》的社评“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又有央视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同时,中宣部于6月4日晚已下达禁令,严禁中国媒体继续在报导中使用“地摊经济”一词。至于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出的那个文件说,不再把摆摊纳入城市卫生考核,相当于给地摊松绑,现在文明办把文件删掉了。 各地的具体反应还有:辽宁省大连市马栏广场一处夜市,仅开放了一天,第二天就宣布暂停营业。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该夜市缺乏统一管理,商贩们乱丢垃圾还堵塞交通,需停业整顿。原先声称去南京学习“地摊经济”的合肥市城管局,已经迅速改口避谈“地摊经济”,该局办公室人士在记者采访时也拒绝回应“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被称之为“保就业”或者“强化稳就业”的着眼点都在于“就业”。“就业”对于当今世界各国的“后疫情时期”都是一项亟需重视的大事。产业链复工除了要防止疫情死灰复燃之外,还要面对诸如原材料、订单、运输等等必须首先利顺的因素。制造业全面复苏之前,“地摊经济”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地摊经济”确实存在一定的独特优势,它能够满足大部分低水平消费人群的消费和娱乐需求。“地摊经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整体的就业压力,同时能够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但是,“摆地摊”若不加以规范,很容易滋生交通堵塞和污染环境的问题,辽宁大连市马栏广场的一处夜市就是一个例子。规范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内所提及的“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 然而说到底,“地摊经济”实际上只不过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毫无关联。况且实际上,“摆地摊”所得基本上都是些蝇头小利,绝对不像网络上一些博眼球,不负责任的信口胡言。《证券时报》记者唐维 6 月 5 日的文章《实探深圳地摊经济:“赚个吃饭钱”谈何容易》里头有很仔细的描述,文章链接在本文末端,这里就不大段引用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想要实现“强国梦”,要圆了“复兴梦”确实不能依仗“地摊经济”。但是,“保就业”和“保市容”之间是不是就没有一个平衡点呢?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朝令夕改,叫老百姓无所适从的状况呢?
注 1:《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 文章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6/05/c_112607593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