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九门提督”与“内厂” 最近,皇城根儿侃爷们口中的“九门提督”-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又有变动。出任那个职位才四个月的王春宁中将忽然解任,去向未明。“九门提督”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简称,在大清王朝,这个官职的正式称谓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官阶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拜过去一段颇长时间播放的宫廷剧所赐,电视观众对于历代王朝官爵称谓有了较多认识。诸如王爷、贝勒、相国、尚书、总督、钦差,还有上面提到的“九门提督”等等。新编历史剧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描写宫廷斗争。既有皇子之间夺嫡的剧斗,也有内廷后妃的争宠;既有大臣对国策不同见解之争,也有国君的睿智或昏庸所造成不同的后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明朝时期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由于其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影视剧常用的题材。其实明朝的特务机构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三个,还有一个不那么著名,然而权力比前面三个都大的“内厂”- 又名内行厂或内办事厂。今天且来侃一侃这“三厂一卫”。 锦衣卫成立的最早,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除了是皇帝的亲兵,专司护卫皇帝职责之外,还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并肩负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东厂 - 东辑事厂是明成祖朱棣所设。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以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由于朱棣最初依仗建文帝左右宦官作为他的耳目,所以即位之后设立的东厂也就重用宦官。明史《刑法志》这样写道: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 西厂 - 西辑事厂是明宪宗朱见深的成化朝时增设的新机构。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人数比东厂多一倍,它的职权又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西厂的侦缉范围涵盖了老百姓、大臣,甚至东厂和锦衣卫他们都监视。对疑犯可以自行拘留、用刑,审讯,还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据《刑法志》记载:至宪宗时,尚铭领东厂,又别设西厂刺事,以汪直督之,所领缇骑倍东厂。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直中废复用,先后凡六年,冤死者相属,势远出卫上。 看看他们做的一些事:成化十五年,汪直诬陷侍郎马文升、都御史牟俸等,诏责给事御史李俊、王浚辈五十六人容隐,廷杖人二十。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仗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 《刑法志》 到了正德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代,大太监刘瑾杀了东厂太监王岳,代之以丘聚,西厂则以谷大用为首,两人都是他的党羽。整合了东、西厂之余,刘瑾还亲自督领“内办事厂”,也就是京师人士口中的“内行厂”或者“内厂”。即使东、西厂“皆在伺察中” 。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也依附刘瑾,一时间刘瑾权势熏天。《刑法志》载云:瑾又改惜薪司外薪厂为办事厂,荣府旧仓地为内办事厂,自领之。京师谓之内行厂,虽东西厂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且创例,罪无轻重皆决杖,永远戍边,或枷项发遣。枷重至百五十斤,不数日辄死。 有人质疑为什么老朱家那么喜欢复制特务机关,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一个比一个大?说白了就是皇帝没有安全感,总怕别人谋朝篡位。以为遍布眼线加上严刑酷政就可以防民之口,也防止大臣们串连造反,维持他心目中的稳定局面。实际上明朝的厂、卫之膨胀,并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平安幸福的生活,也不能庇佑朱氏王朝得享万年。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来轻巧,真要做到却不容易。譬如按照伊尹以熬汤来比喻治国,他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朱元璋的儿孙们一门心思在严密掌控民情民意,从来不考虑疏导解困。就像是做菜的时候一味放盐,口味太重,要不然是渴死,要不然就是喝大量的水,结果撑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