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新闻报道挺有趣,内容如下: 韩国媒体报道说,朝鲜的平壤电台在6月24日,7月15日等日期都分别播放了暗号广播。报道举例说,7月15日凌晨的正规报道结束后,朝鲜的女广播员预告称「现在开始为27号勘探队员播放远程教育大学数学複习任务」,之后开始播报数字。播报的内容为「459页35号、913页55号、135页86号」等等。 读到这则报道,我马上联想到一部美国电影《像素大战》Pixels,电影说的是外星人用地球上八十年代最流行的电子游戏“吃豆人”Pac-Man、“小蜜蜂”Galaxian、“大金刚”Donkey Kong 等像素武器进攻地球。内容当然很搞笑,不过确实热闹轻松,也足以引起经过那个时代的机迷们一阵怀旧之情。使用这种古董式经典传输手法,可以说是“古老当时兴”,有点时装界“复古”的味道。 使用公开广播频道传送特定信息曾经被广泛使用。传送内容有公开的信息,也有加密的信息。譬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台湾国民党政府策划“反攻大陆”,向大陆沿海地区派出 小股武装特务窜扰,被一一歼灭。那时国内的无线电爱好者就经常通过短波频道收听到一些不明所以的数字广播。例如:现在向 XX 地区的 XXX 同志广播:1356 5788 7892 1763 ......据说那就是台湾特务机构在向潜伏特务发送指令。这些当然都是加密讯息,接收者必须根据“密码本”转译才能得到正确讯息。在国共战争时期,双方都有自己的密码系统。因此“鸠山”才那样捉急要从“李铁和”身上找到“密电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海外,尤其是东南亚陆续出现了“左翼中文媒体”。它们与原先的亲国民党中文媒体分道扬镳,大力宣传新中国的新气象。那时,“中新社”每天定时通过短波频道发通稿,使用的是“标准中文电码”。“标准中文电码”使用摩尔斯电码发送数目字和标点符号,然后每四个数字组成一个中文字。譬如“中美关系”这四个字就由 0022 5019 7070 4762 这四组数字组成。为什么不直接念稿子呢?那是因为恐怕电波传送过程会发生读、听之间的误差。因此,每间报社、杂志社都要有自己的“收电员”,他们记录大气电波中传来的滴滴答答讯号,写成一组一组数字电码,再对照“电码本”转译成中文字,交给编辑部。有些熟练的收电员甚至可以不用翻电码本就能直接写成中文字,节省了不少时间。 电报局所使用的也是这种“标准中文电码”。在“电传打字电报机” Teletype 普及到私人公司之前,商户之间的电报传输都要使用“标准中文电码”来编写电报稿,然后亲自送到电报局发送。由于发电报是按字数收费,标点符号也计价。为了节省费用,电报稿子会尽量缩减字数。譬如一通催货的电文,原来应该是“销售合同第七九一号请尽早发货谢谢”,但往往会写成“合同七九一请尽早发货谢”,一下子就省了五个字。《黑炮事件》里的赵工程师的电报“丢失黑炮301找赵”,就是因为省略掉“象棋子”三个字,引起一场不小的误会。 加密电报同样可以使用摩尔斯密码,然后各自另编电码表,也就是俗称的“密码本”。为了知己知彼,因此除了收、发电报的电报员,又派生出一支“破译者”队伍,专门从事破译其它方密码的工作。二战时期,英国布莱切利庄园 Bletchley Park 就是一个著名的破译中心,在1945年1月,破译任务达到高峰期的时候,曾有约9000人在布莱切利庄园工作,其中绝大多数为女性。据 BBC 的报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75周年之际,英国情报部门首次公开了他们在战争结束一天前所截获的一个德国密电的内容。 德国北部库克斯港市(Cuxhaven )的一个军方无线电网络在二战结束前的最后一天(1945年5月7日),首先报告了英军的抵达, 并说该无线电台将“永久关闭,祝好运,再见”。 这一电报是由德军少尉孔克(Lieutenant Kunkel) 发出的。 这是英国布莱切利庄园(Bletchley Park,英国二战期间专门破解敌方密码的情报部门)截获的最后一份敌方电报。 回到前面所提到的新闻报道,平壤是不是真的用这些短波广播来与潜伏间谍联系呢?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不过或许只是一种扰乱敌方的心战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