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福田自耕的博客 |
|
老至将归何处? 乡野溪边, 舟横无人渡 。 那有福田 , 咱自耕自种! |
|
|
|
|
|
|
|
|
|
|
|
|
| 闲聊项刘(二) |
| 上回咱提了一个问题。英雄项羽为什么会败给混混刘邦呢?
对这一类问题,历史教科书上,似乎早就给了标准的答案。答案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人民的胜利","正义的力量","邪不压正","正义必胜",等等等等。
可咱觉得,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废话。因为嬴者就代表人民,赢者就代表正义。赢者就书写历史。对于这些正确的废话,谁也不能否定。咱当然也不能否定。
可咱对这些标准答案还是不太满意,觉着太假大空了。咱得看看专家学者怎么说。从网上查了查,发现专家学者给出的答案有以下几点。
1.行分封制,开了历史倒车,逆历史大潮而动,因此必然被历史车轮碾得粉碎。 2.不善用人,手下没有人才。 3.行事暴烈,滥杀无辜,丧失天下民心。 4.刘邦能力超卓,天命归汉。
咱觉得这些理由,尽是扯蛋!咱这厢就来逐条批判。
先批第一条,"行分封制开了历史倒车,逆历史大潮而动"。项羽实现分封制不假,可分封制就是开历史倒车了吗?这历史是顺车还是倒车?这是怎么判定?又由谁来判定的呢?难道皇权制大一统就是历史大潮了吗?皇权制就比分封制先进了吗?祖国统一人民就幸福了吗?
其实一个国家太大,不一定是好事。国家大,政府大,意味着当政者可以组织庞大的暴力机关,而百姓常态下,就是一盘散沙。因此,个人与国家机关的力量对比,越是大国越小,百姓相对于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弱小,让他们沦为任由国家机器碾压宰割的羔羊。当然大国大政府,有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秦一统天下后,就干了好几件大事,比如,修万里长城,建高速马路,筑骊山陵墓,等等。这些伟大的工程,动辄就几百万民工。今天我们看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并为之自豪,可有谁在意长城底下百姓的屡屡白骨,又有谁听到孟姜女悲凄的哭声?
回忆一下陈胜吴广为啥起义?他们就是被征召去渔阳(今北京密云)修长城。行至大泽乡时,因雨受阻,不能按时到达。按秦朝法律,要被处死。反正死路一条,他们才决定造反。
这里顺便提一下,陈胜反秦,出于被动无奈。项羽反秦,蓄谋已久,这就是为什么项梁项羽一造反,就有八千之众。而刘邦反秦,那是趁火打劫!乘天下大乱,抢财抢物来了。
小国更适合百姓这一理念,早有老子提出。老子的理想,就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和我的邻居,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对我的邻居的信息几乎一无所知。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职业,不知道他们的党派,不知道他们的信仰。这里没有居委会,没有街道办,没有户籍登记。可我们大家能和平相处,互相帮助,而这就足够了。你说是吧?
比较大国与小国,许多人会认为大国好,大国意味着强大!许多人认为,美国强大,那是因为它国家大。其实,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是个合众国,美国的州,其实是一个国。严格地讲,美国是一个由50个国,按契约合成的一个联邦。
当然,小国有小国的不利,那就是很客易被别的稍大一点的国吞并。为了防止这个发生,小国间就要建立契约,建立联盟,一是承诺不以大欺小,二是保证一且受到侵犯,大家出手相助。就像今天的欧盟。欧洲有的小国,还没我们绍兴大呢,但它几百年没被人消灭,原因是有联盟,有契约。你打一个小国,它的同盟国马上合起来打你,相当于你在打一个大国。现在的欧盟,就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实体。这样就保证了欧洲小国长期的和平。
听人说,丹麦,挪威,瑞士这种欧洲小国,百姓的生活很幸福。这也说明,小国对百姓的福祉,可能是有好处的,至少自由度更大。
封建一词,常被当作落后来解释。小时候常遇到"封建落后","封建迷信"等等词语,那时不知封建啥意思,就简单理解为坏。其实,封建就是分封加建设的意思。周天子给他的儿子们,一人一块地盘,叫他们在那里管理百姓并从事建设。这就是封建的原意。如果一个父亲有好几个儿子,他就要分家。所以,封建就是像分家一样的一种自然的选择。
分封也可以分给宗族以外的人,俗称异姓王。比如有功之人,甚至仆人。据说秦王的祖先就是周天子的一个仆人,由于忠心耿耿,周天子决定也分他一块地。作为仆人,地位低下,因此只能分得地理环境不太好的秦岒山脉一带的秦地。
战国之前,诸候国与诸侯国之间基本可以和平共处。本来吗,诸侯皆为兄弟手足,各自守约,何必相争。那时大家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消遥自在。
可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有些君王诸侯,开始野心膨胀,不满足自个的封地,便发动起侵略战争,要强夺别人领地,对方奋力反抗,国与国之间拉帮结派,合纵连横,互相利用,互相争斗。一时间狼烟四起,炮火连天,英雄辈出,民不聊生。
所有的这些灾难就来自一些人争霸天下的雄心。先贤孔圣人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他就竭力提倡"克己复礼",劝导大家要安分守己,恢复周礼。
原先的秦国,由于封地的地理环境不太好,导致经济条件低迷,国力薄弱。为了不被别国吞并,他们采取的策略就是凶狠。这就像农村人打架,叫"楞的怕凶的,凶的怕狼的,狠的怕不要命的"。小个子与大个子打架,不一定小个子总是输,如果小个子够凶够狠,也会把大个子打败。这道理是一样的。
秦国在烽烟中成长!秦国在战争中强大。到后来,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和实力。秦为了统一天下,发动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屠杀。终于原先穷弱的秦国,一举灭了六国,实现了大国崛起。
为实现一统天下而发起的延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项羽的少年就经历了这种苦难。项羽推翻了秦朝后,他有二种选择,一是替代秦二世而做皇帝,二是废除皇权制,恢复分封制,项羽选择了后者。他知道,如果恢复皇权制,就得消灭所有异已势力,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做皇帝。这样,为争皇权,又要几年的战争。他巳经厌倦了战争。他要大家听孔圣人的教导,克己复礼,安分守己。他要停止战争,铸剑为锄,生息百姓!
于是项羽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块,分封了十八个王。他分封自已为西楚霸王。其余的王分别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注意,这里排名第二的雍王章邯,就是原来的秦朝大将,杀死他叔叔项梁的那位。章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而投降于项羽。项羽能封一个降将,一个仇人为王,足见项羽的气度,以及他守信承诺的契约精神。
项羽的分封制,就是让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避免为争夺皇位而再引起战争,这样可极大的减少无辜平民的伤亡。
是一人为帝,还是数人为王?是一统天下,还是分而治之?项羽选择了后者。你能说项羽的选择是开历史倒车吗?你能说他的理念是逆潮流而动吗?
咱再来看看专家学者提出的,关于项羽为何失败的其他的几条理由。它们是, 2.不善用人,手下没有人才。 3.行事暴烈,滥杀无辜,丧失天下民心。 4.刘邦能力超卓,天命归汉。,
先批第4条。先说"天命归汉",这就是个循环论证。我们问为啥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赢了?回答是,因为天命归汉。哪为啥天命归汉呢?因为刘邦赢了。这种循环论证,在数学上属于逻辑错误,不值一驳。但这种皇权神授的观点,在民间被普遍接受。
哪,刘邦击败了项羽,是因为刘邦能力超卓,而项羽能力不超卓吗?
我们都知道,击败四十万秦军主力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我们也都知道,刘邦没啥军事才能,有个成语叫"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说的就是这个。
可专家说,刘邦虽没将才,但有帅才,史书上也这么说。这种说法其实毫无道理。不做将,何以为帅?如果有人说,"我当乡长不行,但当个省长肯定行,我是个当省长的料",你不认为那人在胡说八道吗?韩信对刘邦说,"你做不了将军,你只能做个元帅",那是对无能上司的客套话而已,不得为凭。
其实,下属水平比上司水平高,甚至上司没啥水平的现象相当正常。咱们就看看大家熟悉的革命京剧《沙家浜》中的胡司令和刁德一。阿庆嫂说了,刁德一有能耐,要提防着点,而胡司令就是个草包!这刁德一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而胡司令就是一土匪,两人水平差好几个数量级呢!可为啥胡是司令,刁只是参谋?那是因为这队伍是胡司令从"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的基础上建立发展壮大起来的,他是原始股!因此,刁本事再大,恐怕也撼不动胡的司令地位,除非胡司令让贤,或是刁参谋用非常规手段让胡司令去死,否则,刁参谋是做不了司令的。
假如某天刁参谋长率领部队打了胜仗,你能说这是胡司令的功劳吗?在大家都夸赞刁参谋长的英明伟大时,为了不让胡司令难堪,刁参谋长会很客气很诚恳地说,"都是司令领导的好"。你说是不是这样?
本事大的韩信久居没本事的刘邦之下,原因大抵如此,只是因为刘邦参加革命早。为啥刘邦参加革命早?是因为他的阶级觉悟高?非也!而是因为他是个混混,整天不干事,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搞点打砸抢。当然说刘邦一点本事没有也不对,他黑道上的本事还是有一些的,不然他这个混混就混不下去了。
哪项羽能力不超卓吗?咱们比较一下项羽与他同时代的几个军事家吧。刘邦称不上军事家,咱们就比较一下项羽与其地最著名的二位,白起与韩信。史书上称白起为战神,韩信为战仙,而项羽连个战狼也称不上。似乎项羽比他们水平差几截。可事实并非如此。咱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的著名战例。
战神白起的著名战役当推长平之战。此战中,白起的秦军实力明显占上风。当时赵军主帅是廉颇。就是那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那位,也是京剧《将相和》中那个"负荆请罪"的那个。面对虎狼之师的强大的秦军,廉颇采取的策略是坚守避战,用拖的办法,想拖垮千里远征的秦军。白起没招,便散布谣言,说老廉颇是个缩头乌龟,没能耐,不敢向他们进攻。说秦军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秦军最怕的是年轻的赵括,赵括太牛了。又造谣说廉颇因为怕他们,暗中在跟他们谈和,想不战而投降秦国。赵王听信谣言,撤了老廉颇,换上年青的斗志昂扬的赵括。
赵括意气风发,自以为很了不起,加上大家都这么说,便以为自己真了不起。憋不住总想试一试自己的牛气度。于是,他下令派小股部队,冲出城门,向秦军进攻。秦军一看到赵的旗号,闻风而逃。赵括大牛人来了,赶快跑!
赵括一看,自个的确牛,秦军真怕自己,于是一声令下,全线出击!!!前面秦军拚命跑,后面赵军使劲追,一追就追出几十里地。怎料秦军主力突然从后面包抄,把四十五万赵军分割包围。白起先命令赵军放下武器投降,再下令活埋这四十五万赵军,只留数百个年幼的士兵,放他们回去报信。白起的长平之战,一战立威扬名。
咱查网,看到网上对此战的评价是: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这个评价对此战是相当肯定。如果连几百个放出去报信的娃娃兵一起坑杀的话,那就更彻底了。
从此战中,咱看不到战神白起有多神,只看到他的残忍。你实力比人家强,再用了点小阴招,骗了只知道纸上谈兵的毛头小子赵括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从军事上而言,真没啥了不起的。这白起活埋四十降卒,实在是毫无人性,太残忍了!
可这样的杀人魔鬼却被封为战神!中国的历史似乎一直歌颂着暴政,崇拜着残忍。活埋四十万的被尊为战神,杀近一亿的被奉为天骄。记得咱小时候写作文,动不动就用上这样的句子"消灭了八百万蒋匪军"。那时觉得这个豪气冲天,可现在读来毛骨悚然!都是骨肉同胞啊!这是题外话。咱回头看看战仙韩信。
战仙韩信又如何呢?
韩信最有名的战例,恐怕就是那个"背水一战"了。这个现在常被当作励志的决心。
韩信把他的将士置于死地,逼他们为求死里逃生而不得不拚命,这种做法其实毫无人道。作为将军,总得考虑最坏的结果。如果失败,怎么撤退,怎么减少士兵的伤亡,等等。韩信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是置他的将士的生命于不顾,是对生命的漠视!
战神白起和战仙韩信,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残忍凶狠,对生命相当冷漠,毫无人性。他们是战神战仙,他们是魔鬼!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
他们为啥会这样呢?估计是他们儿时的穷困苦难,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扭曲和变态,使他们成为反人类无人性的狂魔。
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崇拜着他们。
白起是战神,韩信是兵仙,那这二人谁更牛?这个就有点像关公战秦琼了。他俩不在同一时期,韩信带兵打仗时,白起早就被秦王赐死了。
不过,韩信与项羽是同时代的,他俩交过手吗?他俩谁牛?他俩没正儿八经的交过手,除了垓下之战。 你会说韩信在垓下之战时,打败了项羽,所以韩信更牛。其实这完全没有道理。不信?咱就先聊一下垓下之战。
项羽,刘邦,韩信他们,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他们彼此结盟,一道为推翻暴秦这一伟大理想而奋斗。后来项刘反目。各路英豪纷纷站队。项羽劝韩信别跟无能的刘邦,跟他干。韩信也曾有此意,某天夜里悄然出军营,想投奔项羽,被萧何发现,于是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一出戏。韩信向萧何要高官厚禄,萧何答应会说通刘邦,于是韩信回头跟随刘邦,做了汉军统帅。
韩信虽在刘邦手下,但他是根墙头草。他在项刘之间,一直有些暧昧。到了垓下之战的前些日子,项羽带信给韩信,劝他脱离刘邦,以平定天下。那时的韩信,是胜利的天平,倒向谁谁就赢。韩信乘机向刘邦要价,刘邦马上答应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一阵权利交易后,韩信决定帮刘邦灭项羽。
于是,韩信回复项羽,说跟你干!还派他手下大将叫李左车的,带领手下部队,投降项羽,归入项羽帐下。李左车建议项羽攻打刘邦。一想到有韩信做内应,项羽便起兵伐刘,率大军直入九里山,刘邦的汉军一路溃败,项羽挥兵直追,到了垓下,才发现进了三十万汉军的包围圈。韩信此时率领他的三十万汉军到达,至此,这总共六十五万汉军完成了对十万项羽军的铁壁合围。这便是"十面埋伏"的故事。
即便是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韩信也不能一举拿下项羽。处于绝对劣势的楚军仍然有着激烈的抵抗。韩信打起了心里战,让汉兵在夜间齐唱楚歌。是夜"四面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汉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数天后,弹尽粮绝,兵困马乏。看大势已去,虞姬自杀。项羽带八百人,冲出重围,来到乌江边,此时追兵已到。带兵的是项羽的旧时相识(这些义军头领间大多相识)。有艄公愿渡项羽跳过江,可项羽不忍独自跳生,便对来将说:我们朋友一场,没啥可作礼物送你。听说我的头颅值几个钱,就把它作为礼物送你吧!说罢,挥剑自刎。项羽全军覆灭!
从垓下之战中,我们看不到兵仙韩信任何的军事才能。六十五万人围住十万人,谁指挥都能赢,用不着任何的军事才华。我们只看到韩信是一个早三暮四的小人,唯利是图,毫无信誉!他的小人伎俩连萧何都不齿。最初赏识他的萧何,最终选择抛弃他。后来萧何设计除掉了韩信。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
项羽的垓下之败,不是他军事才能的问题,而是他轻信于人的缘故,是他用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缘故。史学家普遍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太过笼统。更精确地说,项羽有军事上的谋略,却缺乏政治上的算计。
说项羽军事上有谋略,咱得拿出事实依据。却来看看项羽的战绩,有些前面已有论及,咱再梳理一下。
话说陈胜起义后,多地相应,义军四起!朝廷派大将章邯平乱。不费吹灰之力,章邯就灭了陈胜。可惜了陈胜,空有鸿鹄之志,也只能做个燕雀。随后,章邯率秦軍势如破竹,一路扫平了吳廣、周章、田儋、魏咎、鄧說、伍逢、蔡賜等反秦义军,又在定陶之戰中擊破由项羽的叔叔项梁指挥的起义军主力,並殺死了項梁。接着,章邯率二十萬軍力北上,與北方另一秦将王离率领的二十萬秦軍南北会合于巨鹿那个地方,准备消灭其余的几支反秦的残余势力。此时,各路起义军已岌岌可危!
本来吗,起义军都是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而对方是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除非政府军腐败,乌合之众在正规军面前,一触即溃,实属正常。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之时,年轻的项羽率五万起义军,以大无畏的精神,率先猛攻秦军,在四十万秦军中,穿梭扜回,最后全歼王离军二十万,并迫使另外的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用五万乌合之众,击败四十万土气正盛的正规军,你能说项羽有勇无谋吗?用五万胜四十万,靠一个勇字行吗?
巨鹿之战充分体现了项羽的军事才能!项羽那是有勇有谋智勇双全。项羽的军事天才在与刘邦的战争中也有体现。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三万人马,击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之众,刘邦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年轻的项羽,真正的一个军事天才也!
项羽的军事才能当在韩信之上。理由如下:巨鹿之战后,项羽确立了他在各路义军中的领袖地位。他有资格封别人为王,而韩信的梦想就是做个王。那时的王位是以实力说话的。因此,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项羽地位远高于韩信,
据说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怕三十万汉军围不住项羽,要求韩信率三十万人合围项羽。韩信趁机要挟想捞个王位。可他不好意思向刘邦直接要求封真王,而是要求刘邦封他个假齐王让他过过瘟。刘邦不太高兴,萧何力劝,说现在离不了韩信,先封他个真齐王的干干,日后再说。
由此可见,项羽的军事才能当在韩信之上,自然也就远在刘邦之上。
所以,刘邦战胜项羽,决不是因为"刘邦能力卓越,天命归汉"。这一条理由不成立。
咱再来批驳第三条理由,这条说项羽失败,是因为项羽,"3.行事暴烈,滥杀无辜,丧失天下民心"。
咱得喝几口茶再说。待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