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7 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深圳监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经济保民生稳发展的实施方案》。 这个方案的工作目标是:2022 年全年,实现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 2000 亿元、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 2 万户、力争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全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高于去年。2022 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 2021 年进一步下降。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 900 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 1500 亿元、绿色信贷 700 亿元。新设金融驿站 28 家,开展各重点专题、行业、领域的银企对接活动 20 场。打造国际创投中心,建设福田香蜜湖、南山深圳湾等国际风投创投街区和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全年新增创投机构 60 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 1000 亿元。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提出了三个具体的工作要求。简而言之就是:(一)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三)切实做好政策引导。 现在这个时间段发布这个方案,充分显示出相关部门提振经济的愿望。尽管方案比较务实,但要想实现却也并不容易。譬如新增贷款部分,就要面对很多实质性的考量。2021 年 6 月 16 日, 21世纪经济报道:2020 年 4 月,深圳人行在深圳市 4 个街道社区试点开展深入社区专项行动伊始,曾面向 249 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当时有 74.3% 的企业有融资需求,但其中只有 30.6% 的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 为什么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这样小呢?前两天知乎上一位自称在银行界工作的作者点出了其中的症结。作者的工作是负责贷款审批,根据他的描述“我的主要任务是应付各种检查,撰写各种报告,接受各种咨询,解决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疑难杂症和历史遗留问题,审贷款只是副业”,“为什么审贷款成了副业?因为真的放不出去。贷审会随时都在解决存量劣变的问题,各种挂息转本、以资抵债、利率下调等以时间换空间的 ‘化解’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什么用途不实、空壳公司、所有权有争议、抵押不足值司空见惯了,能收回来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短贷长用,像一个个雪球滚下去。为免风险集中暴露,科技手段都用上了,本息都未付的情况下,直接在系统里面把次级改为正常” 由此可见,肩负发放贷款,提升金融服务重任的银行也有万般的不得已,因此着力关注共和国的亲生儿 - 国企,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银行自身的保险系数大了,却使得“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实施困难重重。 上引“21世纪经济报道”的同一篇文章中写道“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社区专项行动,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占比下降了接近 30 个百分点,而从银行获得授信的企业比例提升了近 20 个百分点。”据说是由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现金流有所好转,2020 年疫情冲击下急迫的融资需求有所缓解”,其二是深圳人行的深入社区专项行动的定制化金融服务,使得企业的信贷需求和银行信贷产品匹配度进一步提高。其三是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多种融资方式也一定程度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 距上文发表刚过一年,深圳重提“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并为此发出公告,可见深圳人行的“深入社区专项行动”并未奏效,至少是未能全面铺开。个人认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占比下降了接近 30 个百分点”除了文中所提到的三点因素,恐怕还少了他们不愿提及的一点,那就是有不少企业已经熬不住,离开了市场。 尽管如此艰难,深圳四大经贸监管单位的新方案,还是切切实实地表达了他们想要重新启动经济前行的列车,恢复国家与国民的正常生活。不过,看来他们并不善于“揣摩上意”,方案发布的第二天,“总瓢把子”再次发出时代最强音: 目前疫情还没有见底,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要“动态清零”。 我一向认为复工复产的最大障碍就是“动态清零”,看来这颗子弹还不知道要飞到什么时候,如何“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起码先把《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经济保民生稳发展的实施方案》这份公文穿了个透。 “总瓢把子”还说:如果“算总账”,清零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读到这一句伟论,不由想起一句潮州俗语:担梯睇唔着数簿。这句话翻译成书面语大概是“扛了梯子也看不着账本”,原意是指小股东连看账本的资格都没有。 煌煌上国十四亿人,在上位者眼中,基本上都是耗材,账本绝对轮不着看。至于“算总账”究竟怎么个算法,按照哪一套会计准则,终归是“老大”说了算,难道还有人敢“查账”么?真有那不懂事,非要较真的,给他安一个“寻衅滋事”的罪名,管教他吃不了兜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