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踏入癸卯兔年,年初三得知香港著名美食家唯灵先生因病逝世,回想起过往相处的日子,不胜唏嘘。不过想到他一生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吃遍天下美食,倒也是叫人钦羡的事。 机缘巧合的缘故,有一段时间与唯灵先生过从甚密,经常一起用餐之外,还与一众好友随先生到珠江三角洲一带“揾食”。由于唯灵先生姓麦,所以相熟的人一般使用一个深具香港特色,半中半西的叫法 - 麦 Sir. 与麦 Sir共餐的乐趣不仅在于得尝美食,还可以听先生讲饮食掌故,包括一些菜肴的创制和关窍。唯灵先生腹笥甚广,讲起一道道美食来,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有趣。记得讲到现今茶楼普遍供应的“煎酿三宝”,先生说这是“现代简化版”。据说最早烹制“煎酿三宝”的食材是鱼胶酿鱼骨、鱼胶酿鱼鳃盖以及鱼胶酿腹鳍或胸鳍。煎得透透的“三宝”,香脆软糯兼而有之。后人嫌麻烦,便改用青椒、茄子代之。 唯灵先生不仅深谙吃的精妙,自己也会做,即便是他家的家佣也被他教成高手。有一次他设家宴,请了三对夫妇,我与娘子忝陪末座。大家到得稍早,少不得参观一下美食家的厨房。却见得先生的菲律宾家佣正在细切食材,刀工极为出色,一位朋友笑对先生说:“您这位家佣约满的时候,介绍到我家好吗?” 唯灵先生与镛记的甘先生是老朋友,时不时会在镛记试新菜。有一次,唯灵先生说要试一样新食材,又把我们约到了镛记。事先并不知道所谓新食材是什么,到了酒楼才知道原来是非洲干鲍鱼。麦 Sir 在家里已经把鲍鱼泡发了两天,当晚才带到酒楼当场烹制。甘先生叫人拿来一个砂锅和碳炉,由唯灵先生亲手烹制。当晚所用的两只干鲍个头很大,以行话来说属于“两头”,也就是说一司马斤(约 605 克)只有两只。十二人分享,份量很足,可惜味道和口感毕竟与日本干鲍有一段距离。 麦 Sir并不专精高档食材,对于整理民间传统食谱也不遗余力。麦 Sir原籍顺德,他曾把搜罗所得的传统顺德食谱送给顺德饮食界。有一道“虾酱肉眼筋”,所用的食材其实不过是猪里脊旁边的筋膜,一向被肉贩归类为“下栏”,不会被摆放在肉台上贩卖,而是穿挂起来吊在案板之下,专门供应给那些必须节制用度的主妇。香港经济腾飞的时期,豪奢之风是为时尚。食客们所关注的都是鲍、参、翅、肚,对于肉眼筋之类食材不屑一顾。麦 Sir 把这类普通食材推荐给餐馆酒家,既增广了菜谱,又降低了成本,业者无不称善。 麦 Sir食量不大,每次餐聚时,各样菜肴都是浅尝辄止,唯独酒量深不可测。先生是不少饮食集团的顾问,不为外人所知的是,麦 Sir 极其反对香港的酒席菜单。他认为约定俗成的八道大菜,加上四样“单尾”,实在是浪费。不过,无论是饮食业者或者顾客,都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业者自然着眼于营业额,顾客所讲究的则是面子与排场,因此这种陋习就一直沿袭下去。 曾经有人当面称呼唯灵先生做“食神”,他笑而不受,说道:“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你系唔系想我冇啖好食?”闻者莞尔。 如今麦 Sir 驾鹤西归,先生究竟能否封神,位列仙班,我们凡夫俗子自然无法得知。我们所能确认的,就是先生在尘世间的“饮食配额”已经用尽,我们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谨以此文悼念唯灵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