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的“四维八德”是一种传统,然而内容并非一成不变。流行于宋朝的时候讲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一套“新八德”,并把忠与孝放在了前面。 “忠”字最早见于战国,《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原来泛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做好本分之事。到了宋代之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服从君上的一种道德义务。 “孝”指的是对父母的尽心奉养和顺从,自古以来基本如此,只是到了近现代,这个“孝”字的含义有了一点点异变,下文将会略作陈述。 为了提倡“孝道”而编撰的《二十四孝》故事,讲述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用意自然是好的,只是有些故事现代人看来却难有共鸣。譬如曾参的“啮指痛心”,可以说是一种心灵感应,董永的故事则只能归类于童话。郯子的“鹿乳奉亲”有一定的可信度,丁兰的“刻木事亲”却近似于“神迹”。王祥“卧冰求鲤”已经接近荒诞,郭巨“埋儿奉母”更是不近人情。 《二十四孝》里我最喜欢的是老莱子的“戏彩娱亲”。原文如下: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按照前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即使是早婚早育,老莱子的双亲最低限度也有八十多九十岁了,一家三口都高寿,实在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老莱子不仅在日常生活上事事用心,还不遗余力地为双亲创造“笑一笑,十年少”的小趣味。 西方文化里似乎不太讲究“孝道”,他们更为注重“亲子”,尤其是比较注重与青少年时期的下一代作互动。最近几十年西风东渐,国人中也有受其影响者。不过,无论中西方世界,总有些人把“亲子”演化成溺爱。为人父母者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当孩子犯了错还百般维护。粤人针对这种现象创造了一个新词“廿四孝老窦(母)”,很明显地,这个词含有贬义。 “亲子活动”确实有其积极意义。父母陪着孩子在假期进行一些活动,如野足郊游,或者参加由社团、企业组织的某些活动,既能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也可以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既锻炼了孩子的性格,也能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廿四孝老窦(母)”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如一些影视名人的子女滥交、吸毒、行凶作恶等行径,多多少少都有“廿四孝老窦(母)”的一些因素在。为人父母者,切切要引以为戒。 最近,赤土神州由官方催生的一项新政策,创造性地把“亲子活动”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 “新京报”本月 23 日微博发文称“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北京多家银行了解到,北京各家银行在贷款年龄期限上不尽相同...... 70 岁也并非所有银行的“红线”。”据说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项下的借款人年龄与授信期限之和最长不超过 80 年。交行一家支行表示,当前最高房贷年龄期限可达 95 岁! 读到这则报道,我深深体会到这些房贷政策中浓浓的人情味。 在新西兰,想要贷款买房子,银行会从借款人的收入、支出、债务、信用记录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收入项包括了工作收入、房租收入等。银行会考虑借款人收入的稳定性,例如在职时长、行业是否受大环境影响。除此之外,银行还会考虑借款人每月的支出,包括了食物、买衣服、交通费用、水电网煤气费、话费、保险、孩子花销、娱乐项目等一切的日常花销。还有借款人名下的其他债务例如:车贷、信用卡等。最后,贷款期限还不能超过 30 年。因此,在新西兰想要贷款买房,虽然没有明言,年龄就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但是,银行审批绝对不会提及年龄因素,毕竟他们不愿意被贴上“年龄歧视”的标签。 上述对于房贷的所谓考虑因素,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赤裸裸的“在商言商”,不会考虑“无壳蜗牛”拥有一套自有住宅的迫切心情。尤其是把“房租收入”这一点列入考虑因素,按照某一套标准来说,明显就是鼓励“房炒不住”,为社会动荡留下了隐患! 有人也许要说了,“最高房贷年龄期限可达 95 岁”也是有附带条件的哦。没错,这一项附加条件就是“需要子女担保,而且借款人退休金和担保人的月收入可以覆盖月供的 2 倍。”然而正是这项要求,把两代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同进退,共荣辱,时刻不忘付房贷的初心,实现“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美好愿景。 因此我要说,这项“德政”堪称地表最强的“亲子活动”,没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