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中,广州市召开了一个动员会,由团省委正式发布《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下称“三乡行动”)。由于这个行动暂定三年,将会牵涉到 30 万年轻人,接近当年广东省“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总人数(附注1),因此值得小议一番。我们先来看看这 30 玩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南方日报”这么样表述: “三乡行动”明确,到2025年底,我省将累计组织10万名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力争实现带动1万名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通过“三乡行动”,不断推动人才回归、资源回乡、项目回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个“三乡行动”给人们带来一个直接的疑问:“这是上山下乡运动 2.0 版吗?” 仔细研读这个行动计划,可以说主观愿望大同小异,实际操作起来却变数极大。先说它与“上山下乡”运动相似的地方,“三乡行动”同样是为了把城市青年疏导到具有更大安置空间的村镇、县乡去,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不同之处却是,如今农村里的土地,不再由公社集中控制,没有办法把这些年轻人统一安置,也不再是把这些城市青年当作农用劳动力。这个“三乡行动”的方案大纲相应调整为“组织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青年提升兴乡技能”,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助力。具体一点地说,就是希望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实现省级有平台、市市有支撑、县县有载体、镇镇有队伍、村村有能手”。至于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工程”则似乎并没有既定范围,大概是因地制宜,抓到什么是什么吧。 “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在同一时间为“三乡行动”提供了如下一些范例。 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者何艺珊,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通过多渠道宣传,使得黄田镇砂糖橘的销售成交量比往年增加约 6.25%;志愿者冯静裕在入村调研走访中,与村民交心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服务于惠来县鳌江镇的志愿者郑妙鸾,协助工作队成功引进水果玉米种植、推动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在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的志愿者梁宙,尽心帮助村民进行核查补偿工作……广东连续两年累计招募 5000 名大学生到粤东西北开展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助力驻镇帮镇扶村,培训了超过 2 万“领头雁”返乡创业高素质青年农民。 梅州共青团聚焦城乡协调发展难题,组织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共青团梅州市委员会书记廖琼慧介绍,梅州现有乡村振兴在岗志愿者 631 人,已覆盖 104 个乡镇和 100 个乡村学校。 上述例子毫无疑问都是些足以鼓舞人心的故事,然而若说“三乡行动”是要把 30 万年轻人都以志愿者的形式来实现所谓的“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那么所谓的“省级有平台、市市有支撑、县县有载体、镇镇有队伍、村村有能手”是不是要有些具体的措施配套呢?想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都有一笔“安置费”,据说各地数额有异,也并不直接交到知青手中,但起码对承接单位作出了一定的补偿,为知青融入当地环境起到了过渡性的缓冲作用。 据报道,“聚焦城市青年下乡,广东共青团将继续实施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每年派遣 10000 名志愿者到粤东粤西粤北重点帮扶镇开展 2 年至 3 年志愿服务。” 我愿意相信每年都能够找到 10000 名志愿者放弃应聘就业的机会,投身这项伟大事业,于是离 30 万下乡青年的目标只剩下 27 万了。不过,广州市当年的“四年户口保留证”事件令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万一 2 至 3 年以后形势有变,这些年轻人岂不是要一辈子当志愿者了吗? 接下来要说到“每年组建 1000 支“三下乡”重点团队服务县镇产业发展,以“下乡对接、长期跟进”的形式,为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创业帮扶、青年培育等提供支持”。每支“三下乡”重点团队由多少人组成语焉不详,暂且不论。启人疑窦的是,难道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都搬到县镇去了吗?至于“创业帮扶”,却又似乎与省政府“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等支持政策”产生了冲突(附注2),客观上造成城市下乡青年与返乡入乡农民工们争抢创业就业机会。若果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患。 还有“每年组织不少于 30000 名大学生返乡实习实践”,具体是到企事业单位还是私企“实习实践”,工作性质和待遇如何?作为受众的“下乡青年”,想必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必定要落到实处,绝不能虚晃一枪,敷衍了事。 上面所提到的,基本上是推行“三乡行动”将会遇到的状况,如果没有足够的应对方案,这项行动很可能会以“雷声大,雨点小”收场。今时今日,再用“上山下乡”时期,让适龄城市青年的家长停工停产,进入“学习班”深刻理解“上山下乡”伟大意义,动员孩子“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想不通就不能“毕业”,返回工作单位的手法大概不能再用。有关部门准备好了吗?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上山下乡”亲历者的反思和顾虑,或许与庙堂上衮衮诸公的雅乐有点不协韵,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附注 1:“南都广州”2007 年刊发的“口说历史”,前“广州市知青办副主任”杨丰讲述“知青办”往事的背景资料显示: 据《广州市志》“大事记”记载:1976年12月22日,市委召开纪念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 8 周年大会。8 年来,广州市已有知识青年34万多人上山下乡。奔赴分布于全省(包括现在的海南省)的 202 个国营农、林、茶场,以及农村插队落户。 到1970年底,广东省上山下乡知青达40余万人。 附注 2: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