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交通发达,人们出游的目的地无远弗届。古人早有箴言曰“入乡随俗”,又曰“入乡问禁”,为的是提醒游客到了别人的地界,要守别人家的规矩,以免造成误会甚至引来祸患。 记得当年到泰国旅游,导游着重强调了几项禁忌。第一点是不要触摸泰国人的头。摸摸小孩子的头在别的地方可能是爱溺的表现,在泰国却是极大的冒犯!引申而来的还有,不要在别人的头上传递东西。有人也许要问,那么泰国的理发师要怎么办?不要担心,他们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理发师在操作之前先要告罪一声,于是双方都处之泰然。 第二点是千万不要触碰僧侣,即便是他们的僧袍也不得触摸,尤其是女性,最好避免与僧侣挨着。 其它的禁忌规矩还有好几条,相对较为宽松。 想起这个话题是由于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名 25 岁的中国留学生因跟踪、骚扰、威胁张贴反对中国政府的海报、声援"白纸运动"的同学,而面临美国司法部的指控。 这位姓吴的学生,就读于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出于满腔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政府的情怀,对于在校园附近张贴海报,上面写有“我们要自由”、“我们要民主”、“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同学感到不满,于是在 12 月 22 日起,连续三天通过微信等多种渠道威胁、恐吓张贴海报的同学。据美国司法部的起诉文件显示,吴同学不仅被指控跟踪、骚扰受害者,他还在微信上恐吓受害者“如果再贴海报,会砍掉她的手。”吴同学还警告受害者,他已经向中国政府举报。此外,他还要求其他人查明受害者的住址,并发起针对受害者的网络暴力。 由于案件有待审理,暂且按下不表。本文想要说一个发生在本地的“入乡不问禁”个案。 话说上周某天,此地一位侨团大老与我通话的时候,谈及此地某侨团领袖涉嫌政治捐款欺诈案罪成一事。那位侨领我们俩都认识,他曾经名重一时,可惜一念之差,坠入法网。所幸者无须入狱受刑,只须接受社区羁留(community detention),也就是晚上 10 点至早上 6 点不得出门,还有就是完成若干小时的社区服务令。 这位涉案的姓张富商是个有故事的人。48 年前,他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村镇,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在家务农。没到 18 岁,他就参了军,在海南省服役,两年后“退伍转业”(此说沿用国内相关介绍文章说法)到海南省公路局工作,具体职务不详。2000 年移民新西兰,最初与人合作经营餐饮,其后扩展到房地产和食品制造。据此地侨社中人耳语口传,张先生为人豪爽,出手阔绰,乐善好施。曾邀请此地侨界闻人到他发家的海南岛参观访问,受到海南政府机关和工商界热情款待。在新西兰二十多年间,热心公益,由他整合创立的一个大侨团及其个人多次对此地一些慈善团体作出捐献。尤其是 2019 年 3 月 15 日,新西兰基督城发生恐怖袭击,张先生带头筹集了 210 万纽币的捐款,帮助受恐袭影响的幸存者及其家人。 张先生的社会职务,除了是侨团会长之外,还是第七届海南省工商联兼职副主席、2013年至 2016 年,担任海南省政协委员。在新西兰,张先生曾被选为 2018 新西兰年度人物,同年获英女皇颁发新西兰成员功绩勋章。 可惜的是,2018 年 10 月 16 日,张先生及其余六人,被检举涉嫌在 2017 年和 2018 年,把捐给国家党的两笔款项(分别是 100,000 纽元和 100,050 纽元)拆分为多份小额捐款,通过不同的虚假捐赠者的名义捐出,为的是避开 15,000 纽元的捐款披露门槛,以隐藏真正捐赠者的身份。此举触犯新西兰选举法,因此被提起公诉。 该案的调查及审理过程历时两年多,在 2022 年 11 月 30 日审结,张先生及其两名助手被判罪名成立。皇家检察官 Paul Wicks KC 在法庭上说,他们寻求的是将这三名男子送进监狱,因为他们的罪行涉及颠覆和操纵同政治捐款相关的公共程序,而选举舞弊这样的犯罪行为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原则。但是法官考虑到他们曾经在新西兰做过的慈善行为,以及被定罪之后,三人都在华人社区中失去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判决三人不必入狱服刑,只须接受社区羁留和完成社会服务令。 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张先生等人的政治献金,可能涉及中国共产党干预新西兰政治的因素,但是法庭没有把这类揣测列入判案的参考依据。 由此可见,入乡不问禁,后果很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