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廊指的是一种容纳城市中各种公用类管线,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城市地下隧道结构。关于这种城市设施有许多不同的叫法,譬如“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或“地下共同管”,“共同管道”或“共同沟”等等。 “城市管廊”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欧洲。法国在 1833 年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到 2015 年为止,巴黎市区及郊区的综合管沟总长已经超过 2000 公里。法国的地下综合管廊概念启发了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在 1861 年,德国在 1890 年也开始兴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管廊把城市中各种公用类管线,如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实施统一的规划、设计,并集中埋设。这样的设计对于城市中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的重要路段来说,意义重大。 当年生活在香港,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某一路段隔一段时间就被挖开来进行某种维修。今天可能是煤气管道,下一次可能是电缆,再下一次又是水管。反正是挖了填,填了挖,反反复复。每当遇到这种情形,行人、车辆要绕道,沿街店铺的营业也会受到影响,店主还无处喊冤。倘若有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 既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效用如此之好,为什么过去了将近 200 年,却未能做到“遍地开花”呢?这里头涉及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资金的投入及预期的回报。 2018 年,奥克兰媒体披露,市议会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显示,市长的首席财政顾问建议将所有输电线改为地下,节约土地。倘若进一步把各类管线整合埋设,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地下隧道,那就是城市管廊。 不过,仅仅是把所有输电线改为地下,整个计划的预算就要花费 40 亿 纽币。因此,这项计划必须引入第三方(如开发商)才能付诸实施。也就是说,如果开发房地产收益超过了“电线入地”的开销,才有可能更方便地融资。按照专家评估,“电线入地”技术上可行,但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首先要把地下电线管廊建好,然后再铺设入地电线约 300 公里长的电网。地下电网建成后,才能拆除地面上的电线和电杆。因此整个工期预计长达 20 年,耗资 40 亿纽币。当然,如果考虑日后进一步把其它管线并入管廊,省去了前期投入,营造成本将会相对降低,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市政建设和商业机构的投入有机结合。另外要考虑的一项因素是,新西兰是一个地震高发国,在地震到来的时候,无论是架空线还是埋地线,都会被损坏。架空线修复的成本比较低,而埋地电力线则可能因为电力管道被所在土壤的位移所影响,必须完全重新铺设,或者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修复,这就是类似于基督城、惠灵顿等等新西兰最容易出现地震的城市,对于埋地线这项计划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原因。 据了解,中国 1958 年才在北京天安门附近铺设第一条地下管廊,20 年之后再有第二条管廊问世。而真正的起步时间则要到 1994 年,开发浦东新区时在张杨路修建的全长11.13 公里的地下管廊。 除了资金这一项重要因素之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老旧城区的建设困难还特别大,因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最适宜统合在新兴城市规划之中。广东“横琴地下管廊”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009 年,国务院批准横琴新区成立,横琴地下管廊从那时候起就纳入了横琴新区的整体规划之中。从 2010 年 5 月开建,到 2013 年底主体完工,2014 年初全线启用,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速度可谓惊人。横琴地下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向管廊运营单位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横琴地下综合管廊运营公司对于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责有明确的定义。运营公司负责的是管廊主体、附属工程(公共区域)的管理,至于管线的问题,由管线单位(使用者)负责。地下管廊的“入廊费”从一开始就是经营方和使用方谈判的重点,而且不同的管廊使用者对于“入廊费”的厘定也各有看法,由于入廊标准以及收费困难,一度使得各城市兴建地下管廊的热度有所下降。不过,当政府对于敷设管线而开挖道路的工程加以规限的话(已经有专家作出这样的建议),这些问题最后都可以通过双方协商的方式来解决。 本文标题“城市管廊,知易行难”的着眼点就在于管廊的前期投入相当庞大。以海口市综合管廊的一期工程为例,纳入管线的不仅有电力、给水、天然气和信息,施工内容还包括土建、电气、监控报警预警、消防、排水和通风。所以海口单仓的造价是4000 万/公里,双仓是 6900 万/公里,三仓约为1亿/公里。这样的投资规模,完全由政府承担显然不太可能,但是要找到有投资意愿的资金,回报率就势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2022 年一次地下综合管廊专家的交流纪要,回顾了珠海横琴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广州大学的城市综合管廊项目,海口市综合管廊的一期工程。肯定了城市管廊高度匹配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完全可以推进的,关键在于必须解决投资模式、利益协调、建立有偿使用的机制和标准以及付费的模式。以上关键要素不能妥善解决,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就难以顺利开展。 因此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任重道远。 横琴地下综合管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