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对踏浪者,踩到时代的浪尖,却没能卷起巨浪。也泛起过涟漪,很快就被融化了。他们只是中共中的开明派或改革派却被寄予了极高的改革重任与期望值。担子实在太重了能力又相对地有限,这就不免会给很多支持他们的人留下几分遗憾。说起来,其中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有个人方面的,也更是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人为他们惋惜而生出怜悯,也有人为他们遗憾而生出怨言。人们习惯认为他们属于一对,并把他们与那段历史悲歌八九、六四联系在一起。胡耀邦突然过世直接导致这次事件的爆发,而事件的爆发又刚好成了一次历史性考验,于狂风暴雨中考验着赵紫阳的心境、立场和能力。蒙受了巨大委屈,中共又厚胡薄赵,更增加了外界的怒气。都说胡耀邦是被气死的。人确实是能被气死的。现代医学发现,人在极度愤怒和长期郁闷消极的情绪中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引发肾上腺素激增血压血脂升高而容易诱发心梗和脑猝死。《三国演义》中有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的麻辣桥段,《说岳全传》中更有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绝代笑谈。人不止会气死也会笑死,据说陈毅也是笑死的,听到林彪出事后乐晕菜,不顾直肠癌手术不久好酒喝几杯庆喜引起病情恶化而亡。历史会有很多误会,把胡、赵两位拴在一起也许是一次历史的误会。有些误会是客观造成的,而有些则属于人为主观不自觉诠释泛滥留下的。对胡、赵的误会大致属于后者,在早已编好的历史剧本中他们之间最大的缘由是出场顺序前后成为上下家。如果可以把中共比作一架超滥马车,那么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路口上,胡、赵两人邂逅然后被带入同一条憋屈难忍的胡同。症结在胡、赵都是拉车的,却不是那个赶车的人!历史足够公平,如果换一套历史剧本,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大表演舞台,也许演着演着他们就分道扬镳了。即使亲密战友,可他们确实也没能成为亲密战友。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不是眼光问题而是实在是因为历史没有给胡、赵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让他们既失去了展示能力的机会,也失去了展现人性一面的机会。仅看一个人的能力不一定能看清一个人,结合人性来看似乎更准。这里所说的人性应该指一个人的悟性,也就是他们的觉悟性。鲍彤有一段评价,可以说明胡、赵在反思文革这件事上的区别与不同。鲍彤认为胡耀邦对文革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对中共制造冤假错案的反思这个点上,造反派批斗老干部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是冤假错案的制造者。赵紫阳不同意这种说法,赵紫阳则说:不对,斗老干部的造反派也是受害者,全国人民都是受害者。人都变得没有人性了,都变成兽性了,这还不是受害者?赵紫阳甚至认为连毛泽东自己都是受害者,他的老婆江青最后成了反革命分子他就是反革命家属,所以毛泽东也是受害者了。胡、赵都反思文革,赵紫阳的反思明显更有深度。再来挖掘一下他们各自的特点,胡耀邦的最大特点是敢言有爆发力,赵紫阳的最大特点是视野开阔有定力。胡是殷实家庭出来的伢子读过初中,虽然誓言终生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但可能在他眼里马克思也不过只是一个留着白胡子的德国老头而已。赵是地主家的少爷,一个优等高中生(当时算读大书了)直接参加过一二九学运,这对他后来同情和理解那些天安门广场上的同学是缘自一份相同的经历。我老赵,已经经历过了,所以我能有一颗理解你们的同情之心,但根本无济于事,因为我已预感到你们不会太好命。这可能就是人性吧,人性中那最本真的部分。胡、赵都被邓小平选为革命事业接班人,又前后都被废黜了。与其说幸运不如说悲催,幸运被悲催无情地给吞噬了。胡是因为没能忍住,暴露出一种真实情绪要邓小平赶紧下台回家;赵是可以忍住的,但老人帮又需要他必须站出来表态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种际遇成了人们将他们相提并论的主要基础和依据,以至把他们视为政治改革的关键人物。视为政治改革的关键人物,责任大于使命,赵紫阳面临考验。《赵紫阳还说了什么—杜导正日记》里有一段话:“你们问我六四最紧要关头,我为什么不凭自己是总书记的合法身份,主持一次会议提出另一个解决六四的方案,那是造反,那可真是要分裂党了,后果不堪设想,我不能那么做这个事,我想都没想过”。这段话一定程度上道出赵紫阳的一种真实心境也同时反映出他的一种无奈或局限性。这里有个点请注意,他提到造反,他当时是总书记,要造反的不应该是邓小平以及老人帮吗?显然赵紫阳没有这样去认识这个问题,就算他认识到也做不到。肯定赵紫阳的人会觉得他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能提出对学生“不镇压”就是需要勇气的。怀疑赵紫阳的人会觉得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位坚定共产党员,毕竟缺少了叶利欣那种登高一呼的魅力也失去成为中国版戈尔巴乔夫的可能性。持肯定态度的人,是否过于理想了?把本不属于赵紫阳的东西,硬塞给了他。他可能只是一个特有良知良心的能吏加上脑子比较灵活好使,在基本看清大势的前提下,又深知在政治改革的道路上,你走得太着急了实际也没什么用还会因噎废食。下台前当他最后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对学生们发表那通声音沙哑态度诚恳的讲话时,他是否依稀记起五十多年前一二九学运中的自己而真正动起了恻隐之心?!持怀疑态度的人,是否过于苛责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欣应该是两个人干的事吧。八一九事件中,戈尔巴乔夫当时也遇到了麻烦,国防部长亚佐夫和内务部长普戈等人不甘苏共倒台发动政变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在外,派军队包围了红场上最高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议会大厦,关键时刻叶利欣挺身而出登上坦克车说服包围的军队倒戈才化解了危机。别说赵紫阳没有想过要做戈尔巴乔夫,就算想过他也会因为缺少叶利欣的配合而成不了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追问:当机会成熟机缘巧合,胡、赵谁更像中国版戈尔巴乔夫?两种判断:一、赵紫阳的机会大;二、实际两位都不太可能。第一种判断理由,胡耀邦只是一个开明派,赵紫阳可以算改革派了。开明派把政治改革当做理想来追求是可以理解的,难点在政治改革需要临门一脚,真踢出那一脚时开明派在意志上会发生动摇。改革派比开明派机会更大,是因为中共与苏共一脉相承走得是同一条道路。苏共能变革中共也能变革,苏共可以出戈尔巴乔夫中共也会出能者。第二种判断理由,假如把政治改革视为孕育一个新的生命,那么中共与苏共之间看起来同命相连,实则并不完全一致。形象一点说,苏共如同一个正常人,有生育能力才会诞生出新的生命。而中共如同一个石头人,没有生育能力累死也诞不出新的生命来。所以中共与苏共不同,胡耀邦与赵紫阳也不同。两种判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中共国又能令你期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