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充其量不过是“人民公社食堂”的改进版。“人民公社食堂”从 1958 年的 6 月 横空出世,到 1961 年 12 月寿终正寝,历时三年多。不过“人民公社食堂”标榜的是“吃饭不花钱”,与如今的社区食堂“吃饭少花钱”还是有那么一点区别。至于“社区食堂”能走多远,现在还不好说,毕竟这里头牵涉了一项关键因素 - 政府补贴。 辽宁省沈阳市一家名为瑞兰香的社区食堂,开业仅仅一个多月就停业整顿,引发多种揣测,其中最毒舌的评论就是“补贴到手就关停”。不过,沈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处崔处长则对红星新闻的记者表示,位于万方社区的瑞兰香社区食堂(万山店)不是备案在册的老年人助餐点,本质上是饭店。而皇姑区鸭绿江街道万方社区工作人员 12 月 12 日也对另一家媒体潮新闻表示,瑞兰香社区食堂因停业整顿才关门,是食堂公司内部问题,和社区没有关系。 “社区食堂”有如雨后春笋遍地萌发,源于 2022 年 10 月底,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一份《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宣称,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试点社区将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由于大多数社区食堂能够享受当地的政策补贴和租金减免,因此各地纷纷办起了各式各样的“社区食堂”。 据报道,根据《通知》内所提及,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社区食堂定位为主要服务老年人群体。始料不及的是,“主要服务老年人群体的社区食堂近来也大受年轻人追捧。有媒体调查发现,每到饭点便有大量年轻身影活跃于社区食堂内,有的社区甚至出现老少各半的情况。”(北京日报记者:评论员 雨馨) 业界认为年轻人涌进社区食堂的现象,与当下的“降维消费”有关,毕竟两荤一素 8 元、两荤两素一汤 10 元 ......这样的餐费,比起寻常店家的价码,吸引力可是大多了!然而这也是“社区食堂”难以获利的硬伤,没有盈利也就意味着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很小。 自媒体“红星资本局”有一篇文章提到:以南京为例,助餐点每年最高可获得 15 万元的奖补资金,中央厨房每年最高可获得 25 万元的奖补资金。在山西太原,对建设社区食堂按照 1400元/平方米给予建设补贴,其中,市级财政补贴 1200元/平方米、县级财政补贴200元/平方米。 我没有做过调查,不能确认以上资料的真实性,假如数据属实,上述补贴数额实在不多。就拿去年 5 月间在武汉办“大餐社区食堂”的 90 后 女硕士何花的个案来说吧。她说:我办社区食堂,其实就是为了适应老龄化,解决社区里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也没有想到能吸引到年轻人用户。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怕有风险,还做过一些调研,说很多人靠着补贴开了几年,之后发现不盈利,因为饭菜价格便宜,所以我最开始就是怎么轻量化怎么来......我创业之前,设想的是不去开大量的门店,想低成本去运作。但是我也得招阿姨、保洁等服务人员,还有记账的和厨师,算下来餐饮店还没有开业,三四十万就得花出去。” 她的“大餐社区食堂”目前只供应午餐,四菜一汤,每天能卖出约 120 份,高峰期能卖220 份至 300 份,对社区老人是卖 10 元一份,对外销售价格则是每份 15 元,如果是定制套餐,价格在 18—23 元间不等。 大家算一算,这样的价格,这样的营业额,能有多少盈利?能够支持她走多远? 澎湃新闻《精打细算》播客作者丁珏汭在去年 11 月 7 日的一档节目中,与“大餐社区食堂”创办人何花女士,餐饮行业垂直领域研究者简煜昊一起做了一档节目,主题是“涌入社区食堂的年轻人,还在苦恼今天吃啥”。节目中除了谈到“打工者”的餐费预算,也谈到了餐饮业的成本与收益。 根据简煜昊的介绍,目前有些餐饮业的经营成本,已经占到总收入的 70%,毛利润只有 30%。最近这三年,中式快餐的净利润率很低,只有 4%,而餐饮行业的净利润率其实要 8% 到 10% 才是比较合理的。 以简煜昊的方程式来推算“大餐社区食堂”的存活能力,实在是不容乐观。 “瑞兰香社区食堂”与何花的“大餐社区食堂”反映的是社区食堂的一种现象,上海静安区的同心荟社区食堂和徐汇滨江市民食堂展现出的又是另外一种风姿。同心荟社区食堂餐品单价基本都在 20 元以内,甚至标有每盘菜的热量图谱;滨江市民食堂里还有咖啡馆、图书室!他们的经营模式如果能够广泛复制,社区食堂大有可为。假如只是一些“特殊个案”,那社区食堂只能是继续步履蹒跚。 同心荟社区食堂 滨江市民食堂
注:本文所引图片源自互联网、澎湃新闻《精打细算》栏目、后浪研究所,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