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古树古羽  
大地原点  
我的名片
treebird ,2岁
注册日期: 2021-10-15
访问总量: 413,21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谁说在国内不能看万维网和文学城
· 黄永玉的名画「猫头鹰」
· 持子之手,舞在方寸之间,舞在乾
· 一个普通市民所看到的,经历的那
· 时代真是不一样了!
· 预防老痴,旧貌也可以换个新颜
· 美丽的布里斯班港湾剪影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往事堪回首】
· 一个普通市民所看到的,经历的那
· 红线女@吴音粤语, 古典戏剧艺术
· 古代纺织家黄道婆
· 77年高考数理化我得的都是大鸭蛋
· 转载)关于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考
· 平平的中学岁月@那刻意忘记的记
· 林豆豆,曾经的文学青年
· 我的发小「搬不动」及其他
· 三十三年前的往事
· 转载)风雨同舟四十年
【说东也道西】
· 谁说在国内不能看万维网和文学城
· 黄永玉的名画「猫头鹰」
· 持子之手,舞在方寸之间,舞在乾
· 时代真是不一样了!
· 预防老痴,旧貌也可以换个新颜
· 影视欣赏:时间的针脚
· 转载) 汉字简化开始于那一年?
· 啥叫“ privacy”?
· 温故知新:伊索寓言一则
· 影视欣赏:《奇迹交响曲》August
【生活水长流】
· 踏遍千山万水,总把他乡比故乡
· 京东肉饼和慈禧的传说
· 今天我"休息"
· 记忆里的岁时记&风物诗
· 请歇歇,"稻草人"来了
【日本面面观】
· 伊势半岛古今穿梭
· 高速公路小知识(给自驾游客参考
· 送上东半球的新年钟声
· 当地第26回参院选举投票结束
· 叶山驾车, 凭海临风
· 新干线豆知识
· 如约而至,万象伊始于"樱&q
· 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 孙文和华侨,港都神户的故事
· 花为你荣,尝试华道
【跟我看世界】
· 美丽的布里斯班港湾剪影
· 长眠于此的生命
· 波茨坦(3)魅人的夏日街景/建筑/
· 不莱梅的音乐队
· 分享旅行豆知识,顺便夸夸这个商
· 独具魅力的古城@法国普罗万
· 圣女贞德的殿堂@法国鲁昂
· 多伦多艺术博物馆和大学区剪影
· 波茨坦(2)普魯士国王的世外桃源
· 波茨坦(1)被爱情遗忘的古堡塞宫
【待编】
【备考】
存档目录
09/01/2024 - 09/30/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古代纺织家黄道婆
   

在中国染织史上,黄道婆是宋元时期推广棉花种植、改进纺纱设备的棉纺技术的革新者。元朝元正年间(1295-1297)黄道婆出生于江南地区江苏松江的“乌泥泾”(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她出身贫寒,幼小成为童养媳,因受虐待而离家出走。 她躲在开往海南岛的船上,最终到达崖州。在那里,她与黎族(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并向他们学习如何种植棉花、制线和编织。晚年回到家乡,传承技艺,传播棉纺织技术,使松江地区繁荣起来。 她还致力于改进机械,并发明了“基座三织纺车”,又称“黄道婆纺车”。这台机器是一种可以同时纺三根线的纺车,比珍妮纺纱机早了四百多年,成为一种可以同时纺多根线的纺纱机。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她长大的中国江南地区,棉织物生产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但在她逃亡的海南岛,棉织物生产已经很发达。 她从这一地区的黎族学习种植棉花,从收获的棉籽中采集棉纤维,进行“打棉”、“纺纱”,掌握了直到“编织”的所有过程。 晚年,她回到上海,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其他人,极大地促进了家乡棉纺织纺纱技术的发展。关于当时的纺织状况,陶宗仪在元末(公元1400年左右)所著的《绰庚录》中写道:民光已开始种植棉花。当时汉族使用的棉纺工具还处于原始技术阶段,而作为制造棉布的关键的“轧棉机”也没有,所以棉花都是由采集的棉花制成绒毛。(下图为网上截图,黄道婆的纺织机)

那时候,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还很落后。黄道婆一回来,就把自己学来的先进技术教给大家,还和大家一起改进了纺织工具。原先,采下棉花以后,要用手去剥棉籽,又慢又费力。黄道婆设计出一种叫“搅车”的工具,把棉花放在车上,一摇动,棉籽落在车里边,棉花吐在外边,把轧棉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松江一带过去弹棉花,用的是一尺多长的小竹弓,弹的时候用手拨弦,效率很低。黄道婆造了四尺多长的大竹弓,用一个特制的木槌子敲打弓弦,弹起棉花来又快又好。过去用的手摇纺车,只有一个锭子,能纺一根纱。黄道婆把它改成有三个锭子,可以同时纺三根纱,把纺纱的效率提高了两倍。

她还改装了织布机,改进了原来的织布技术,在布上也可以织出花草、鸟兽、文字等美丽的图案。由于黄道婆改进了过去从棉籽到织布的一整套纺织工具,革新了棉纺织技术,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大大发展。她死了以后,松江人凑了钱安葬她,民间一直流传着她的事迹。黄道婆的技能和技巧一直传承至今,这项技艺已被注册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图为黄道婆纪念堂(网上截图)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