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
建议(一)贴出之后,有人问及是否有男孩子的例子?也有家长说她的儿子不喜欢阅读。真是很抱歉,我在写建议(一)时,也就是顺手拈来几个例子,根本没有考虑例子中的性别因素。但我觉得,培养孩子喜欢阅读应该没有性别之分。当然,女孩子好静,比较容易喜欢阅读。而男孩子好动,似乎不太容易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这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但需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还有很多,阅读仅仅是其中之一。今天聊聊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这方面的例子就偏重于男孩。
中国有句俗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意思是说多学一些手艺总是有益处的。生活在现今这样的时代或许不太会遭遇类似“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荒年”,但面临经济萧条或金融风暴的机会还是防不胜防。多学会一点儿“手艺”恐怕还是“有百利而无一弊”。殊不见,每当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到来之际,美国大学的入学人数总是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好多人选择回校补习或变换专业,以便开拓新的职业生涯。所以,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包括参与体育运动和动手能力等等)。
记得来美国十年之后第一次回国与原先的同事和同学们聚会,当他们得知我目前的工作是软件制作与网页设计都很惊讶。大概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我目前的职业与我以往的学历与经历似乎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我之所以能够从事并胜任现今的职业,与我过去的某些经历爱好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 “出黑板报”与“打桥牌”。
二哥喜欢绘画,从小受二哥的影响,我对绘画也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与同年龄的孩子们相比,我的绘画水准似乎要略胜一筹。小学里上美术课,美术老师容许我随便画什么并随便怎么画,但都给予我最高分。与此同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进入单位,我始终负责班级、学校和单位里的黑板报出版工作,也可谓“历史悠久”。
几十年后,当我在美国开始学习网页设计制作时,发现网页的版面设计与黑板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就是考虑哪里安置标题?哪里铺排文字?哪里插入图像吗?当然还要注意版面的均衡与美观等等。唯一的区别只是黑板报是平面的,而网页是立体的。一旦点击网页的某一地方就可以打开新的网页,或引导用户进入另一网站。至于如何控制网民点击之后的网页变化,这种设计程序又涉及到“打桥牌”的技巧。
读初中的时候我迷上了打桥牌,真是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出国之后没有了固定的搭档,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然无法再涉足牌局。但我至今订阅《华盛顿邮报》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午餐休息时间阅读报纸上的桥牌专栏。桥牌的魅力在于“搭桥”,在于考虑如何控制整个牌局的局面,如何掌握牌局的进程,如何采取主动(用象棋的战术俗语叫作“先手”)。桥牌里的好些战术,比如“紧逼”与“投入”,都是为了迫使对方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步入“圈套”。
网页设计师与网页用户之间的关系很像是桥牌牌局里的对立双方---用户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就代表“出牌”,网页的设计者则要仔细考虑用户可能出哪些“牌”,并用编写的程序作出相应的对策,保持“牌局”的顺利发展。比如,用户登录帐号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万一输入错误,网页的设计者就必须采用多种程序掌控进程---可以保持网页的原样,让用户继续尝试;可以发出提醒的告示,以便用户更正输入的信息;也可以在用户输入多次失误之后,暂停用户输入的权限;而一旦用户输入的信息符合数据库的储存,则展现新的网页,引导用户进入下一层面……小时候,我还曾“热恋”摄影,曾经自己动手制作印相机和放大器,还整天整夜地在暗房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这种经历也有助于我了解掌握类似photoshop那些软件。
假如说,小时候“出黑板报”的技能帮助我很快掌握了网页的版面设计,那么“打桥牌”的经验则有助于我理解网页设计的程序控制。从这些自身经历中我悟出一个道理,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是“知识越多越能动”,“知识越多越实用”。或许我这种无名鼠辈的例子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不妨再抬出几个名人为例。
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收到的生日礼物是父亲给他的一台8毫米的袖珍摄影机,他用这一生日礼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SPAN>三次申请报考位于长滩的电影学校,均因“成绩糟糕”被拒之门外……他就是最终誉满天下的著名电影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作品包括《大白鲨》、《ET》、《紫色》、《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雷恩》等等。
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看完著名导演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买来电影的模型套件,照着厚厚的幕后制作资料开始建造自己的飞船模型。热衷制作飞船模型和撰写科幻小说的他,一直渴望将幻想的世界变成了现实。后来,在他担任卡车司机的旅途之中完成了一部电影《终结者》的剧本并依此进入电影界……他就是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他的作品包括《终结者》、《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阿凡达》等等。
一个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最喜欢阅读的是那套《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三分之一的大书,梦想将那些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全都收藏在一个小盒子里。最后梦想成真,这个小盒子便是一块小小的芯片……他就是比尔·盖茨,他的作品就是微软。
我相信,很多成年人恐怕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发现自己幼年或童年时代的某种兴趣爱好可以成为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所以,建议年轻的家长们不要过于限制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一定要过于功利,完全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一旦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孩子就会保持关注和投入热情。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会有助于孩子积累各种知识。一旦将来获得新的知识时,大脑就会产生举一反三的“化学反应”或触类旁通的“核裂变”。
“万维网”上著名网友“西岸”曾在文章多次写到,孩子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孩子的知识体系是逐渐建立起来的,不同的年龄对不同的东西感兴趣。有兴趣才会印象深,才记得住”;“说实话对学校的数学语文成绩我们不是特在意,小学生死抠那点分没意思。能力是最重要的,不论什么能力,将来没准都会有用。小孩开眼界,有主意,将来就会灵活运用学过的东西,而且也知道该如何运用……”
“西岸”的女儿三岁半进入体操班与芭蕾班,五岁开始练习登山、滑雪、游泳,并且学习弹钢琴、拉小提琴……“体能上的优异并不只是身体好和在学校里有吹牛的资本,培养了自信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是身体能力的挑战、对自然的了解、对一件事的完成过程的艰辛的体验,容易培养孩子对事情持一种不极端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可能,但也没有什么很容易。不会轻易听信别人的结论,因为自己经历过很多,通过类比也知道一些东西的说法是否MAKE SENSE。孩子会对事物有一种OPEN MIND的态度,容易听进父母的劝说……这在美国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里是极为重要的。”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32811
“具有OPEN MIND是尊重他人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保护自己的武器。当你能理解和看透社会上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事物时,你不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去追逐别人的东西或把自己置入别人因对你的族裔的所谓通常看法而在心里为你设定的规范,总之你不会去轻易迎合别人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容入社会是一回事,失去自我是另一回事。而失去自我则永远找不到尊重。各种形式的歧视是社会现实,你很可能无法改变这个,但你可以保护自己……”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32787
“西岸”先生言之有理。记得我当初刚刚涉及IT领域,无论哪个方面都远远不及那些老外同事们,唯独网页界面的布局设计比那些老外们强……正是借助那些孩提时代的兴趣爱好,帮我找回了成人渴望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