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活的地区居住着很多华裔,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比如香港、台湾或大陆等等等),但华裔家长培养孩子的殷切热望却是同样的炙热---下课催着孩子练习钢琴;周末送孩子去中文学校;并努力在学区较好的地段买房子……这些固然无可非议,只是建议年轻的家长们还应注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不敢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曾亲眼目睹一些喜欢阅读的孩子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说来也巧,我有三位亲朋好友的女儿都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左右来到美国,现在也都挺有能耐。女孩A读本科时获得了本州一所著名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完成本科学业之后,又获得全奖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现在耶鲁大学当教授;女孩B大学本科考入著名的宾州大学,从沃顿商学院毕业之后在华尔街工作了几年,现已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商学硕士;女孩C大学本科考入康奈尔大学,毕业之后也在华尔街工作……这三个女孩子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喜欢音乐和体育运动;性格都很开朗、乐观、活泼;都是学校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且都是自童年开始就非常喜欢阅读。
记得她们的父母亲曾经告诉我,这些女孩子早先的阅读内容也就是一些女孩子通常喜欢的通俗读物而已,但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拓宽和阅读量的不断增长,她们的阅读内容在不断地提升与更新,词汇量也在不断扩充,其中有两位女孩SAT的英语都考了满分。
除了被常青藤名校录取、在华尔街就职这些绚丽表面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那种看不的见、摸不着的东西--阅读对于孩子心灵与素质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们通过阅读了解社会与外部世界,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也是通过阅读提高了思辨能力。所以这三位女孩子都是主意比较大、比较独立、又比较勇于实践与开拓。比如,女孩B和女孩C虽然都在华尔街工作,收入不菲,但是她们都意识到那里不是女孩子的久留之地。B依靠自己在华尔街赚获的积蓄,自费就读麻省理工学院;C则转往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原因是那里的工作压力远远地小于华尔街……
在“万维网”上有一位署名“西岸”的作者,曾经写过许多很有见地的好文章,其中也涉及到他们家女儿的成长与教育。他曾经写到:“那小东西看书极多,他妈给她买了个KINDLE,就是电子书阅读器,大概算是她全A的奖励之类的玩意。那东西就一本书大,大概能装几百本电子版书籍,上飞机方便。最牛的是选择下载书籍就是直接在机器上按钮,通过无线直接从AMAZON传过来,连LAPTOP都不用接。那小丫头一般只用两个小时就读完一本书,完了就下载新的,反正账单都是直接进了她妈的信用卡。一日小老大拿到账单大吃一惊,你个小姑奶奶上个月几乎每天下载一本书,你想让你妈破产啊?后来又一想,一本书就是10刀,总比买什么没用的玩具强。所以小东西对什么事物观点特多,还爱议论插嘴……”
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301154
听说读书有两种“姿势”,一种“姿势”是“躺”着读---被书的情节或观点“牵着鼻子”走;另外一种“姿势”是“站”着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本阅读,书里的内容也能为己所用。随之阅读量的增加与知识面的拓宽,相信孩子们自然会改变他们的阅读“姿势”。“西岸”的女儿能够“两个小时就读完一本书,完了就下载新的”,想必早已“站”起来了。关于这小女孩的故事,以后还会继续介绍。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相信一定有多种办法与途径。首先,家长要作出榜样,家长喜欢阅读的习惯一定会影响与感染孩子。
其次,我从网上看到一则经验之谈---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要经常给孩子读书、讲故事。注意要捧着书本讲,让孩子意识到这些美好的故事来自书本。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被书本里的魅力所吸引。在讲故事的时候,家长还可以 “卖关子”,故意不是一次讲完,故意留点儿悬念。一旦有了阅读能力,孩子就会自己通过书本去寻找答案。一开始,孩子们或许只是阅读一些闲书或小人书,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与词汇量的扩充,他们会自动否定过去的爱好,去寻找更有趣味、更能吸引他们的书籍。
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在小说《你到底要什么》一书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描写,大致意思是说:当一项新的知识进入不同人的脑袋里之后,产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假如是进入一个知识贫乏的脑袋,新的知识就像一颗纽扣掉进了铁罐,滚来滚去地没有着落。假如进入一个有知识的脑袋,新的知识马上就会与原有的记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这大概就是知识的力量与阅读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