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世期间,我曾三度回国。每次探亲的一项“重要差使”便是帮助母亲整理并处理家里的好些“废物”。于是就在十年前写了些文字,向母亲介绍美国居民是如何进行“废物”处理的。
来美之前,一说起美国就会想起灯火通明的摩天高楼,想起川流不息的汽车洪流......当时对美国的印象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可在美国工作生活二十年之后,发现真正追求豪华奢侈并极度浪费的美国人只是极少数(比如那些好莱坞影星与超级球星等等)。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相当节省---在餐馆就餐,凡是自助餐便各取所需、按需索取;如果是自己点菜,吃剩的一丁点儿残羹剩菜还要打包回家。也不知究竟是去喂猫?喂狗?还是喂自己?
最有特色的还是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写完“废物”俩字,我就开始犯难---到底什么东西是废物?一件物品对大人可能是废物,对孩子则可能是“宝物”;一样东西对A可能是废物,对B则可能是有用之物;一些物质对人类可能是废物,对动物、对自然界则可能是财物......我只能给废物加上了引号。
或许,家家有“废物”,人人有“废物”。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居民的住房空间比较大,但同样面临许多“废物”---老人去世了,留下很多后代并不喜欢的遗物;孩子长大了,小时候的衣物没法再穿......美国居民是怎样处理“废物”的呢?据我观察,大致有三种途径与方法。
一,出售
美国人喜欢出售自己不需要的“废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自家门口插一块“Yard Sale”(院子销售)或 Garage Sale (车库销售)的牌子,将自己不喜欢或不需要的东西摊放在门前,供他人自行选购。这样的方法既省时又省事。既不要营业执照,也不要专业知识。人人可以作,家家可以干。
严冬过后的周末,马路边就时常看到“Yard Sale”或“ Garage Sale ”的广告或路标,有些居民区比较偏僻,过往行人较少,他们或者在报纸上登广告,或者干脆将自家“废物”运送到车辆频繁的路口,支起几张桌子,铺开几条毯子,开始他们“摆地毯”的路边销售。
院子销售的货物真可谓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由于货物繁多、种类不一,货主来不及一一答复顾客们的询问,有的干脆在每件货物上粘贴写有价格的标签;还有的干脆在货物上粘贴不同色彩的标签,再挂一张目录索引(index),标明各种色彩的标签代表多少售价。真可谓言简意明、通俗易懂。
院售货物的价格之低廉是难以想象的,而标签上的价格只是仅供参考,不仅绝对允许讨价还价,可"砍价"的余地也非常之大。道理很简单,对院售的主人来讲,这些物品已纯属“废物”,早一点儿脱手不仅可换回一点儿金钱,还可以为自己的家中腾出很多空地,何乐而不为呢?
但对于需要这类物品的人来讲,有些“废物”简直是宝贝。我极其喜欢在家里从事装修(木工或水电活儿),几乎所有工具都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从院售淘来的;我喜欢用缝纫机制作一些带有工艺美术的物品,二十年前在一次院售中只化十五元就买来一台可折叠的手提缝纫机,使用至今;我喜欢看书,曾化几分钱买到爱特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还是几十年前首版旧本,颇有保留与收藏价值;我喜欢摄影,有一次遇到院售几十年来收藏的《国家地理》杂志。该杂志以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为主,它的风景摄影是美国杂志里首屈一指的。可惜那时我还没买下住房,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收藏这些美妙的杂志,真是错失良机。
要想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去Moving Sale(搬家销售)---美国是安在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佬时常搬家,一旦搬家就必定要出售好多不值得搬迁的“废物”,出售价格也就更加低廉。
从院售发展引伸开去,又出现了社区销售和教堂销售。同一教堂的教友们将自家不需要的“废物”集中起来,在教堂门内外支摊销售,收入归教堂所有;“社区销售”则是居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互相约定,在某个周末将各家的“废物”一起摆到自家门前。这样的好处是“摊位”更加集中,可吸引更多的顾客。
和上述这些销售方式稍有点不同的是美国的“跳蚤市场”(Flea Marget)。每年四月初到十月中的第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家附近图书馆门前那块停车场上就开设跳蚤市场---几十个摊位摆着各式各样的货物。与“院售”相比,“跳蚤市场”不仅出售很多主人不想保留的“废物”,还有一些职业摊贩前来销售自己制作或进货的工具、玩具、工艺品、纪念品,甚至农副产品。“跳蚤市场”有专人管理,在“跳蚤市场”上摆摊设位要交若干元的管理费,很便宜。
种类繁多的销售通常要持续到每年的秋风四起---美国居民不再有兴致逛各种室外的销售市场,而是家家户户关起门来烤火鸡,迎候感恩节的到来。
二,捐赠
“院售”固然可以带来很多乐趣,但毕竟还要写广告、插路标、摆地摊、找另钱。卖不掉的东西还要重新打包收藏。对嫌麻烦的居民来说,处理“废物”的又一方法便是捐赠。
一是定点服务。美国城市里设有很多专门的捐赠地点,有些购物中心每天都停靠著慈善机构的大卡车。任何人都可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送交卡车上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专门接受捐赠物品的定点服务站。那些服务站通常都附设商店,将收到的捐赠物品稍加整理归类之后放在商店公开出售,物价异常的便宜。那些固定网点非常的忙碌,前往捐赠的汽车络绎不绝,有时甚至需要排着队去捐赠。
二是上门服务。好些社会慈善机构都有自己固定的网页,并可按照居民提供的时间地点上门收取捐赠物品。可捐赠的物品也是应有尽有,甚至包括报废的旧车。社区居民也常常收到一些塑料袋,上面印有接受捐赠物品的日期。居民只需要将自己的捐赠物品按照指定日期装进塑料袋,留在家门口,专业人员会前来回收。我曾多次接到慈善救济机构的电话询问,打听是否有物品需要捐赠。捐赠的物品都会无偿或低价援助那些生活困难、缺衣少食的居民。
顺便说说现金捐赠。美国有好些经济效益不高,但又急需社会扶持的团体机构。比如歌剧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以及民间的博物馆等等。它们的所有经费或大部分经费都是来自于私人捐赠。著名球星乔丹于96年捐赠一百万给他的母校北卡罗莱纳大学,用来建造一所以乔丹名字命名的家庭研究学院,从事家庭、人际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又比如,好多私立大学的经济来源都是借助校友们的慷慨解囊。截止到2005年,哈佛的捐赠基金累计已达226亿美元,名列全美捐赠基金的总数第一。
同样,散布美国各地、各领域的各种民间基金会也是接受捐赠的主要对象。高尔夫球星伍兹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专门资助一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学打高尔夫球。在美国,各种各样的基金会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当然,提供捐赠并非无利可图。除了可以获得好名声之外,到了年终岁末报税时,捐赠者捐赠的价值便可抵税。以下是2010年4月15日之前报税的税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