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0,35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母亲在世期间,我曾三度回国。每次探亲的一项“重要差使”便是帮助母亲整理并处理家里的好些“废物”。于是就在十年前写了些文字,向母亲介绍美国居民是如何进行“废物”处理的

 

来美之前,一说起美国就会想起灯火通明的摩天高楼,想起川流不息的汽车洪流......当时对美国的印象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可在美国工作生活二十年之后,发现真正追求豪华奢侈并极度浪费的美国人只是极少数(比如那些好莱坞影星与超级球星等等)。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相当节省---在餐馆就餐,凡是自助餐便各取所需、按需索取;如果是自己点菜,吃剩的一丁点儿残羹剩菜还要打包回家。也不知究竟是去喂猫?喂狗?还是喂自己?

 

最有特色的还是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写完“废物”俩字,我就开始犯难---到底什么东西是废物?一件物品对大人可能是废物,对孩子则可能是“宝物”;一样东西对A可能是废物,对B则可能是有用之物;一些物质对人类可能是废物,对动物、对自然界则可能是财物......我只能给废物加上了引号。

 

或许,家家有“废物”,人人有“废物”。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居民的住房空间比较大,但同样面临许多“废物”---老人去世了,留下很多后代并不喜欢的遗物;孩子长大了,小时候的衣物没法再穿......美国居民是怎样处理“废物”的呢?据我观察,大致有三种途径与方法。

 

一,出售

 

美国人喜欢出售自己不需要的“废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自家门口插一块“Yard Sale(院子销售) Garage Sale (车库销售)的牌子,将自己不喜欢或不需要的东西摊放在门前,供他人自行选购。这样的方法既省时又省事。既不要营业执照,也不要专业知识。人人可以作,家家可以干。

 

严冬过后的周末,马路边就时常看到“Yard Sale”或“ Garage Sale ”的广告或路标,有些居民区比较偏僻,过往行人较少,他们或者在报纸上登广告,或者干脆将自家“废物”运送到车辆频繁的路口,支起几张桌子,铺开几条毯子,开始他们“摆地毯”的路边销售。

 

院子销售的货物真可谓应有尽有、无奇不有。由于货物繁多、种类不一,货主来不及一一答复顾客们的询问,有的干脆在每件货物上粘贴写有价格的标签;还有的干脆在货物上粘贴不同色彩的标签,再挂一张目录索引(index),标明各种色彩的标签代表多少售价。真可谓言简意明、通俗易懂。

 

院售货物的价格之低廉是难以想象的,而标签上的价格只是仅供参考,不仅绝对允许讨价还价,可"砍价"的余地也非常之大。道理很简单,对院售的主人来讲,这些物品已纯属“废物”,早一点儿脱手不仅可换回一点儿金钱,还可以为自己的家中腾出很多空地,何乐而不为呢?

 

但对于需要这类物品的人来讲,有些“废物”简直是宝贝。我极其喜欢在家里从事装修(木工或水电活儿),几乎所有工具都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从院售淘来的;我喜欢用缝纫机制作一些带有工艺美术的物品,二十年前在一次院售中只化十五元就买来一台可折叠的手提缝纫机,使用至今;我喜欢看书,曾化几分钱买到爱特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还是几十年前首版旧本,颇有保留与收藏价值;我喜欢摄影,有一次遇到院售几十年来收藏的《国家地理》杂志。该杂志以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为主,它的风景摄影是美国杂志里首屈一指的。可惜那时我还没买下住房,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收藏这些美妙的杂志,真是错失良机。

 

要想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去Moving Sale(搬家销售)---美国是安在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佬时常搬家,一旦搬家就必定要出售好多不值得搬迁的“废物”,出售价格也就更加低廉。

 

从院售发展引伸开去,又出现了社区销售和教堂销售。同一教堂的教友们将自家不需要的“废物”集中起来,在教堂门内外支摊销售,收入归教堂所有;“社区销售”则是居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互相约定,在某个周末将各家的“废物”一起摆到自家门前。这样的好处是“摊位”更加集中,可吸引更多的顾客。

 

和上述这些销售方式稍有点不同的是美国的“跳蚤市场”(Flea Marget)。每年四月初到十月中的第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家附近图书馆门前那块停车场上就开设跳蚤市场---几十个摊位摆着各式各样的货物。与“院售”相比,“跳蚤市场”不仅出售很多主人不想保留的“废物”,还有一些职业摊贩前来销售自己制作或进货的工具、玩具、工艺品、纪念品,甚至农副产品。“跳蚤市场”有专人管理,在“跳蚤市场”上摆摊设位要交若干元的管理费,很便宜。

 

种类繁多的销售通常要持续到每年的秋风四起---美国居民不再有兴致逛各种室外的销售市场,而是家家户户关起门来烤火鸡,迎候感恩节的到来。

 

二,捐赠

 

“院售”固然可以带来很多乐趣,但毕竟还要写广告、插路标、摆地摊、找另钱。卖不掉的东西还要重新打包收藏。对嫌麻烦的居民来说,处理“废物”的又一方法便是捐赠。

 

一是定点服务。美国城市里设有很多专门的捐赠地点,有些购物中心每天都停靠著慈善机构的大卡车。任何人都可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送交卡车上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专门接受捐赠物品的定点服务站。那些服务站通常都附设商店,将收到的捐赠物品稍加整理归类之后放在商店公开出售,物价异常的便宜。那些固定网点非常的忙碌,前往捐赠的汽车络绎不绝,有时甚至需要排着队去捐赠。

 

二是上门服务。好些社会慈善机构都有自己固定的网页,并可按照居民提供的时间地点上门收取捐赠物品。可捐赠的物品也是应有尽有,甚至包括报废的旧车。社区居民也常常收到一些塑料袋,上面印有接受捐赠物品的日期。居民只需要将自己的捐赠物品按照指定日期装进塑料袋,留在家门口,专业人员会前来回收。我曾多次接到慈善救济机构的电话询问,打听是否有物品需要捐赠。捐赠的物品都会无偿或低价援助那些生活困难、缺衣少食的居民。

 

顺便说说现金捐赠。美国有好些经济效益不高,但又急需社会扶持的团体机构。比如歌剧院、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以及民间的博物馆等等。它们的所有经费或大部分经费都是来自于私人捐赠。著名球星乔丹于96年捐赠一百万给他的母校北卡罗莱纳大学,用来建造一所以乔丹名字命名的家庭研究学院,从事家庭、人际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又比如,好多私立大学的经济来源都是借助校友们的慷慨解囊。截止到2005年,哈佛的捐赠基金累计已达226亿美元,名列全美捐赠基金的总数第一。

 

同样,散布美国各地、各领域的各种民间基金会也是接受捐赠的主要对象。高尔夫球星伍兹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专门资助一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学打高尔夫球。在美国,各种各样的基金会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当然,提供捐赠并非无利可图。除了可以获得好名声之外,到了年终岁末报税时,捐赠者捐赠的价值便可抵税。以下是2010415日之前报税的税率表:

 

税率

单身报税

夫妻联合报税

夫妻分开报税

户主报税

10%

低于或等于 $8375

低于或等于$16,750

低于或等于 $8,375

低于或等于 $11,950

15%

$8,376  --$34,000

$16,751 --$68,000

$8,376  --$34,000

$11,951--$45,550

25%

$34,001 --$82,400

$68,001 --$137,300

$34,001 --$68,650

$45,551--$117,650

28%

$82,401 --$171,850

$137,301--$209,250

$68,651 --$104,625

$117,651--$190,550

33%

$171,851--$373,650

$209,251--$373,650

$104,626--$186,825

$191,551--$373,650

35%

等于或超过 $373,651

等于或超过 $373,651

等于或超过 $186,826

等于或超过 $373,651

按照上述表格,有着工程师“一根筋”的网友庶人兄提供了以下的计算公式:如果夫妇俩收入$69,000,联邦税应为16750  X 10% +68,000-16,750X 15% +69,000-68,000X 25% = $9,613。如果夫妇捐赠 $1,001之后,收入减为$67,999,联邦税应为16750 X 10% + 67999-16750X 15% = $9,362。省税额为 $9613-$9362 = $251。也就是说,捐赠者不仅可以少缴税,还赢得了捐赠社会的好名声,而基金会也获得了资金援助,岂不是一举多得?感谢庶人兄的提醒与指正。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总收入高达$5,505,409美元(大部分收入来自奥巴马撰写的两本畅销书),共缴纳所得税$1,792,414美元。由于在伊利诺伊州拥有一处房产,奥巴马夫妇向伊利诺伊州缴纳了$163,303美元房产税;去世的祖母留给奥巴马价值几十万美元的遗产,奥巴马缴了33%的遗产税:诺贝尔和平奖带给奥巴马140万美元,但他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奥巴马还购买了价值$17,763美元的美国国债;并向40个机构捐赠了$329,100美元。奥巴马的税单可从网上下载查阅。http://usgovinfo.about.com/b/2010/04/16/obamas-release-2009-tax-return.htm

 

美国还有许多的捐赠是不计回报的。比如,每年感恩节至新年元旦是美国最重要的节日季节。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或缺吃少穿的居民也能得到足够的衣物食品过节,美国的很多公司都会设立捐赠点,鼓励公司职工前往捐赠。节后,公司会张贴告示,告诉大家这些物品已送到了哪个地区的哪些贫困家庭。

 

我最感兴趣的是图书捐赠。我家附近的图书馆每个周末都会摆开一溜长桌,出售居民捐赠的图书。好多居民提著旅行袋前来选购,原因在于出售的图书非常便宜(平装书每本五角,精装本每本一元),有些图书很有价值。我曾买到一些印刷精美的摄影丛书和图片画册。当然我也常常将自己不再需要的图书捐赠给图书馆。一本书如果能在不同的主人那里延续著自己的生命,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件无用的“废物”!

 

此文上传之后收到网友们的补充,春阳写到,有些高中经常动员师生们捐赠旧书与衣物送往第三世界国家。网友五彩补充说,有些高中为了集资,让每家都把“废物”拿到学校出售,被称之为Rummage Sale(“清仓拍卖”)。每年一次的“清仓拍卖”真是人山人海。连停车位都找不到。五彩全家每年都去,一是为学校做贡献,二是掏宝。今年化十块钱给小丫买了好几十本书,臭美了好几天。

 

总而言之,社会捐赠已渗透到美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某些人多余的“废物”又成了另外一些人的“宝物”。捐赠是回馈他人、报答社会的普遍风尚,也是利自利他、利民利国的好途径。不管捐赠者出於何种动机目的,他们的捐赠确实起到了活跃经济、繁荣社会、造福人民的巨大作用。

 

三,回收

 

不管怎么说,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属于所有的人都不需要的“废物”,这些“废物”的命运就只能是等著让人回收。在美国,“废物”回收也大有讲究。

 

每个居民小区都有回收垃圾的卡车来定时服务,将家家户户留在门前的垃圾送往垃圾站作专门处理。但回收垃圾也有很多明确的规定。一是必须将垃圾装在容器里,以免散落在地,引来动物和苍蝇;二是包装袋的垃圾只能在回收垃圾的前一天晚上天黑以后方能拿出家门,以免影响社区的市容。三是垃圾的内含也有严格限定,不是任何“废物”都可作为垃圾来处理。好多“废物”都必须有居民自己直接送去垃圾回收处理中心,比较电脑、显示器、汽车废机油等等。

 

与此同时,每户居民都有一个蓝色塑料箱,专门存放可回收的“废物”。比如,一拉罐、啤酒瓶等等。在美国,可回收的瓶罐器皿上都会有一个“回收标记”,以示此物不是“废物”,更不是“垃圾”。有一次,我曾看到社区举办义务教育活动---主办者将很多不同种类的瓶瓶罐罐堆放在一起,参加比赛的孩子们只有两、三岁,在大人的帮助下,经过比较识别,他们将可回收的物品挑选出来丢进指定的箩筐,就象是在玩游戏。在美国,培养回收“废物”的观念大概也是“从孩子抓起”吧。

 

据网友枫苑梦客介绍,多伦多的“废物”处理更“过分”一点。这几年那里搞绿色工程,特别加了一个税,还要求居民把所有垃圾分类(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分开,可分解的和不可分解的分开),市政府发了大大小小好几种颜色不同的塑料桶,那桶要收费,有时居民也犯糊涂,到底怎么分类?还得去查说明书。

 

有一回我将用剩的油漆罐放进了“回收箱”。等我下班回家,那些油漆罐依然还在,并被贴上黄色的告示,提醒我这些带有化学元素的存器必须送到指定的回收中心,以免污染环境。周末我开著汽车,带著那些油漆罐来到我们县的回收中心(Recycle Center)

 

在回收中心门口,前来送交“废物”的汽车排成了长队。当我开车到达指定的地点,看到好几个巨大的集装箱安放在场地上,每个集装箱上只回收某种指定的“废物”。比如电话本、弹簧床垫、电脑与显示屏、铁器......真是五化八门、品种繁多。只见居民们开车来到某个集装箱旁,自己动手将随车带来的“废物”丢进集装箱。整个回收场地车流不断,但次序井然。

 

我开车转了一圈,没有发现盛放化学物品的器皿,便下车询问。管理人员一见我的“废物”像是如临大敌。交给我一张说明,让我在指定日期来送交化学物品。终于到了规定日期,我又带着那些瓶瓶罐罐来到指定的地点,只见垃圾回收站里车水马龙,回收场地上摆著十几只一米多高的硬纸板箱。这回不让“废物”的主人自己动手,而是由工作人员前来分别验收,再将瓶瓶罐罐分门别类地丢进某个特定的纸板箱里。只见那些工作人员们忙着接收、识别、跑动、投掷。就象是美国哈林篮球队在表演花样投篮。

 

县回收中心的门口挂著一张醒目的告示:“违法倾倒垃圾是犯罪行为,将被处以罚款1000美元和监禁30天。社区是属于你自己的,保护社区的干净整洁是你应尽的责任。” 尽管如此,还有很多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这类事情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里时常出现。可见忽视废物回收和垃圾处理的现象依然严重。

 

******

 

每年秋天,我都要开车将前门后院整修下来的枯枝败叶送到县回收中心。在那里,各家各户送来的树枝树叶堆成了几米高的小山。吊车将那些枯枝烂叶送进粉碎机,几分钟以后,从粉碎机出口徐徐吐出了许多象年糕片似的碎木片......在美国,几乎每个居民社区都有一些供孩子玩耍的游乐园地(Play Ground),通常建有攀登架、秋千架、翘翘板等活动器俱。这些游乐园地就是用碎木片所铺就。与黄沙相比,碎木片的间隙更大,质地更柔软,孩子们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看着我车上的枯枝败叶,再看看输送带缓缓吐出的那些碎木片,我不禁在想:我送来的是“废物”吗?

 

初稿       2000年初春

改于       2010年春天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