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 | 单身报税 | 夫妻联合报税 | 夫妻分开报税 | 户主报税 |
10% | 低于或等于 $8,375 | 低于或等于$16,750 | 低于或等于 $8,375 | 低于或等于 $11,950 |
15% | $8,376 --$34,000 | $16,751 --$68,000 | $8,376 --$34,000 | $11,951--$45,550 |
25% | $34,001 --$82,400 | $68,001 --$137,300 | $34,001 --$68,650 | $45,551--$117,650 |
28% | $82,401 --$171,850 | $137,301--$209,250 | $68,651 --$104,625 | $117,651--$190,550 |
33% | $171,851--$373,650 | $209,251--$373,650 | $104,626--$186,825 | $191,551--$373,650 |
35% | 等于或超过 $373,651 | 等于或超过 $373,651 | 等于或超过 $186,826 | 等于或超过 $373,651 |
按照上述表格,有着工程师“一根筋”的网友庶人兄提供了以下的计算公式:如果夫妇俩收入$69,000,联邦税应为16750 X 10% +(68,000-16,750)X 15% +(69,000-68,000)X 25% = $9,613。如果夫妇捐赠 $1,001之后,收入减为$67,999,联邦税应为16750 X 10% + (67999-16750)X 15% = $9,362。省税额为 $9613-$9362 = $251。也就是说,捐赠者不仅可以少缴税,还赢得了捐赠社会的好名声,而基金会也获得了资金援助,岂不是一举多得?感谢庶人兄的提醒与指正。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总收入高达$5,505,409美元(大部分收入来自奥巴马撰写的两本畅销书),共缴纳所得税$1,792,414美元。由于在伊利诺伊州拥有一处房产,奥巴马夫妇向伊利诺伊州缴纳了$163,303美元房产税;去世的祖母留给奥巴马价值几十万美元的遗产,奥巴马缴了33%的遗产税:诺贝尔和平奖带给奥巴马140万美元,但他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奥巴马还购买了价值$17,763美元的美国国债;并向40个机构捐赠了$329,100美元。奥巴马的税单可从网上下载查阅。http://usgovinfo.about.com/b/2010/04/16/obamas-release-2009-tax-return.htm
美国还有许多的捐赠是不计回报的。比如,每年感恩节至新年元旦是美国最重要的节日季节。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或缺吃少穿的居民也能得到足够的衣物食品过节,美国的很多公司都会设立捐赠点,鼓励公司职工前往捐赠。节后,公司会张贴告示,告诉大家这些物品已送到了哪个地区的哪些贫困家庭。
我最感兴趣的是图书捐赠。我家附近的图书馆每个周末都会摆开一溜长桌,出售居民捐赠的图书。好多居民提著旅行袋前来选购,原因在于出售的图书非常便宜(平装书每本五角,精装本每本一元),有些图书很有价值。我曾买到一些印刷精美的摄影丛书和图片画册。当然我也常常将自己不再需要的图书捐赠给图书馆。一本书如果能在不同的主人那里延续著自己的生命,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件无用的“废物”!
此文上传之后收到网友们的补充,春阳写到,有些高中经常动员师生们捐赠旧书与衣物送往第三世界国家。网友五彩补充说,有些高中为了集资,让每家都把“废物”拿到学校出售,被称之为Rummage Sale(“清仓拍卖”)。每年一次的“清仓拍卖”真是人山人海。连停车位都找不到。五彩全家每年都去,一是为学校做贡献,二是掏宝。今年化十块钱给小丫买了好几十本书,臭美了好几天。
总而言之,社会捐赠已渗透到美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某些人多余的“废物”又成了另外一些人的“宝物”。捐赠是回馈他人、报答社会的普遍风尚,也是利自利他、利民利国的好途径。不管捐赠者出於何种动机目的,他们的捐赠确实起到了活跃经济、繁荣社会、造福人民的巨大作用。
三,回收
不管怎么说,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属于所有的人都不需要的“废物”,这些“废物”的命运就只能是等著让人回收。在美国,“废物”回收也大有讲究。
每个居民小区都有回收垃圾的卡车来定时服务,将家家户户留在门前的垃圾送往垃圾站作专门处理。但回收垃圾也有很多明确的规定。一是必须将垃圾装在容器里,以免散落在地,引来动物和苍蝇;二是包装袋的垃圾只能在回收垃圾的前一天晚上天黑以后方能拿出家门,以免影响社区的市容。三是垃圾的内含也有严格限定,不是任何“废物”都可作为垃圾来处理。好多“废物”都必须有居民自己直接送去垃圾回收处理中心,比较电脑、显示器、汽车废机油等等。
与此同时,每户居民都有一个蓝色塑料箱,专门存放可回收的“废物”。比如,一拉罐、啤酒瓶等等。在美国,可回收的瓶罐器皿上都会有一个“回收标记”,以示此物不是“废物”,更不是“垃圾”。有一次,我曾看到社区举办义务教育活动---主办者将很多不同种类的瓶瓶罐罐堆放在一起,参加比赛的孩子们只有两、三岁,在大人的帮助下,经过比较识别,他们将可回收的物品挑选出来丢进指定的箩筐,就象是在玩游戏。在美国,培养回收“废物”的观念大概也是“从孩子抓起”吧。
据网友枫苑梦客介绍,多伦多的“废物”处理更“过分”一点。这几年那里搞绿色工程,特别加了一个税,还要求居民把所有垃圾分类(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分开,可分解的和不可分解的分开),市政府发了大大小小好几种颜色不同的塑料桶,那桶要收费,有时居民也犯糊涂,到底怎么分类?还得去查说明书。
有一回我将用剩的油漆罐放进了“回收箱”。等我下班回家,那些油漆罐依然还在,并被贴上黄色的告示,提醒我这些带有化学元素的存器必须送到指定的回收中心,以免污染环境。周末我开著汽车,带著那些油漆罐来到我们县的回收中心(Recycle Center)。
在回收中心门口,前来送交“废物”的汽车排成了长队。当我开车到达指定的地点,看到好几个巨大的集装箱安放在场地上,每个集装箱上只回收某种指定的“废物”。比如电话本、弹簧床垫、电脑与显示屏、铁器......真是五化八门、品种繁多。只见居民们开车来到某个集装箱旁,自己动手将随车带来的“废物”丢进集装箱。整个回收场地车流不断,但次序井然。
我开车转了一圈,没有发现盛放化学物品的器皿,便下车询问。管理人员一见我的“废物”像是如临大敌。交给我一张说明,让我在指定日期来送交化学物品。终于到了规定日期,我又带着那些瓶瓶罐罐来到指定的地点,只见垃圾回收站里车水马龙,回收场地上摆著十几只一米多高的硬纸板箱。这回不让“废物”的主人自己动手,而是由工作人员前来分别验收,再将瓶瓶罐罐分门别类地丢进某个特定的纸板箱里。只见那些工作人员们忙着接收、识别、跑动、投掷。就象是美国哈林篮球队在表演花样投篮。
县回收中心的门口挂著一张醒目的告示:“违法倾倒垃圾是犯罪行为,将被处以罚款1000美元和监禁30天。社区是属于你自己的,保护社区的干净整洁是你应尽的责任。” 尽管如此,还有很多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这类事情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里时常出现。可见忽视废物回收和垃圾处理的现象依然严重。
******
每年秋天,我都要开车将前门后院整修下来的枯枝败叶送到县回收中心。在那里,各家各户送来的树枝树叶堆成了几米高的小山。吊车将那些枯枝烂叶送进粉碎机,几分钟以后,从粉碎机出口徐徐吐出了许多象年糕片似的碎木片......在美国,几乎每个居民社区都有一些供孩子玩耍的游乐园地(Play Ground),通常建有攀登架、秋千架、翘翘板等活动器俱。这些游乐园地就是用碎木片所铺就。与黄沙相比,碎木片的间隙更大,质地更柔软,孩子们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看着我车上的枯枝败叶,再看看输送带缓缓吐出的那些碎木片,我不禁在想:我送来的是“废物”吗?
初稿 2000年初春
改于 2010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