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很多事物都难免沾染商业气息。比如,我在《浅谈音乐剧》一文里曾经写到,好些著名的音乐剧在伦敦诞生演出时反映一般,票房平平。而移师美国,经过好莱坞似的包装与炒作之后都一票难求,而且都是一连演上几十多年,赚得满盆满罐。同样,NBA赛季过半都会举行一场东西明星的表演赛。经过NBA的商业化操作,东西队的明星球员都由观众在网络上投票选举,又插入了灌篮、三分球投篮以及男女明星混合赛等等,本来的一场表演赛竟然变成了一次娱乐性极强的演出(show),同样赚了大把大把的银子。 电影艺术同样如此。从电影发展史看,欧洲曾出现过很多非常重要的电影流派。比如二战之后意大利电影出现了“新现实主义”思潮。口号是“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强调电影拍摄方式的真实性与表现内容的纪实性;五十年末,法国电影艺术出现了“新浪潮”运动,口号是“作家电影”。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以及电影作品的个性化。但这些重要的电影艺术流派似乎很少影响美国电影,美国电影还是依照商业化的轨道前进。 本文只想粗略描述美国影片产销的一些商业化倾向(不包括好些独立制片商)。事先声明,本人只是“伪影迷”一个,看过的影片屈指可数。文中引用的数据也多半来自中文媒体,不是第一手资料,仅供参考。 影片题材的类型化 走进美国的超市,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商品丰富与品种繁多。想买面包吗?软的、硬的;甜的、咸的;圆的、方的……种类不下几十种;想买冰淇淋吗?草莓味的、香草味的;含糖的,不含糖的;多奶油的,少奶油的……品种同样不下几十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道理很简单---人类的口味是食不厌精,每个人的需求不完全相同。正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口味,所以才会生产那么多种类的面包或冰淇淋。 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也同样如此!想看美国电影吗?喜剧片、惊险片、浪漫片、恐怖片、战争片、动画片、动作片、灾难片、科幻片。几乎每部影片都可被划入某一类别。原因在于不同观众对影片的审美趣味有着明显不同,拍摄不同类型的影片就是为了满足或迎合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而每一类影片也都会出现大量的雷同或似曾相识。 随着影片被类型化,好多演员也被类型化了。比如“美国甜心”型--梅格•瑞恩(Meg Ryan)、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傻大姐”型---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Annette Bullock)、卡梅隆•迪雅兹(Cameron Diaz);西部牛仔型--贾利•古柏(Gary Cooper)、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硬汉型--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好些导演的作品也有“类型化”倾向。比如,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专拍悬念影片;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专门导演纽约题材;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与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Jerome Tatantino)的作品常常带有黑色幽默。 好多演员或导演也曾努力转型,试图摆脱类型化的束缚,但成功的不多。除了本身的技能局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演员、导演与影片被类型化之后,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同时也为影片制作商与演员、导演本人带来丰厚的收入,符合商业化的需要。 影片种类的分级化 我所居住的地区住着很多的华裔。几年前,本地图书馆举行中国电影导演黄蜀芹的作品欣赏会。那天放映的是黄蜀芹导演的影片《画魂》,描写女画家张玉良的遭遇。影片放映之中,我发现周围一些观众手忙脚乱。原来影片里有一些妓院里的镜头,年轻的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看到那些场面,于是就用手去遮挡孩子的视线。有的母亲携带两、三个孩子,两只手都不够用……这时候我就想起来影片分级的重要性。 美国影片上映之前就由美国电影协会(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给影片定级。评定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影片里表现暴力、性、粗口、吸毒等内容的尺度。以下是至目前美国影片的定级标准:1,G(General Audience)适应所有年龄的观众;2,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其中某些言辞或画面不适合儿童观看,建议家长陪同儿童观看;3,PG13(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其中某些言辞或画面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强烈要求父母陪同孩子共同观看;4,R(Restrict )。影片中含有一定的暴力、性或吸毒的场面。17岁以下必须随同父母或成年监护人观看;5,NC17(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影片里有明显的关于性与暴力的镜头或言辞。17岁以下观众不得观看。 美国没有宣传部、文化部或广电部,给影片定级都是美国影视行业对自身的约束。好多影片厂商经常迫不得已地对影片内容进行修改或剪裁,尽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画面或言辞,以便放宽影片的定级指标来扩大观众面。从另一角度来说,给影片定级的规则也就意味着在影片拍摄制作时就有明确对象感--为特定的观众群体来拍摄特定的影片,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同样符合商业化的原则。 影片上映的传统化 稍加留意美国商店的布置装饰就会发现美国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元旦一过,商店里到处都是粉红色的情人节布置;情人节刚刚过去,商店的布置换成了迎接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Festival)的翠绿色;然后就是母亲节、父亲节;当暑期即将结束,商店里大量成列文教用品,那是为了back to school sale;然后是“万圣节”的妖魔鬼怪;感恩节的火鸡火腿;最后便是圣诞节的礼品促销……这种年复一年极有规律性的商业化操作并不是商家的凭空臆造,而是为了迎合并满足美国平民百姓的传统化生活需求。 精神生活也是如此。暑期期间,美国家长通常会带孩子去影院观赏影片;而到了感恩节、圣诞节与元旦期间,合家团圆的亲人们也常常结伴去影院享受团聚的温馨。于是,暑期与节假期间(从感恩节到元旦)就成为影片上市的两大高峰。 同样是影片上映的高峰季节,暑期与年底假期的观众群体却存在巨大的差异。暑期影片的主要对象是孩子与家长;年底假期的主要观众则是团聚的家人。这种观众层面的差异决定了电影公司对上市影片的不同选择。简单地说,暑期上映的影片大都是热闹的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而冬季上映的影片则通常是温馨的家庭伦理及浪漫情爱。假如想在暑期寻找温馨的家庭伦理艺术影片,多半会失望! 除此之外,按照每年开春的金球奖与奥斯卡奖的评选规定,参加评奖的影片必须在12月31日之前公开放映。假如影片上映时间过早,很容易被评委们疏忽遗忘。所以,那些可能获奖的影片通常会安排在年底上映。而一旦获得提名,好多影片广告都会冠以“荣获金球奖与奥斯卡奖的提名”等美誉,该片的上座率也会因此而攀升。这就导致年底上映影片的艺术质量往往高于暑期上映的影片。说到底,还是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求! 影片创作的对象化 过去一提起动画片就想到迪斯尼(Disney)的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等等。现在美国的动画片制作出现了不同格局。除了迪斯尼之外,索尼、梦工厂也开始参与竞争。1995年,皮克斯(Pixar)拍摄制作了“玩具总动员”(Toy Story)。这是第一次使用3D技术制作动画长片。随后几年里,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片带来了一场动画界的革命。以下是1995年以来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制作的动画片历年票房记录: 年份 | 英文片名 | 中文片名 | 制作成本 | 全球票房 | 1995 | Toy Story | 玩具总动员 | $30,000,000 | $358,100,000 | 1998 | A Bug's Life | 虫虫危机 | $45,000,000 (估计) | $358,100,000 | 1999 | Toy Story 2 | 玩具总动员2 | $90,000,000 | $485,700,000 | 2001 | Monsters Inc. | 怪物公司 | $115,000,000 | $528,900,000 | 2003 | Finding Nemo | 海底总动员 | $94,000,000 | $865,000,000 | 2004 | The Incredibles | 超人总动员 | $92,000,000 | $624,037,578 | 2006 | Cars | 赛车总动员 | $120,000,000 | $461,981,126 | 2007 | Ratatouille | 料理鼠王 | $150,000,000 | $621,445,654 | 2008 | Wall E | 机器人瓦力 | $120,000,000 | $532,508,164 | 2008 | UP | | ? | $667,479,556 | 数据来自 http://blog.163.com/xin-ganxian/blog/static/122142127200911335510897/。其中全球票房还不包括录像带、DVD、玩具、游戏或其他衍生产品。 暑期,好多美国家长都会携带孩子去观赏动画片,于是动画片的制作商们就要考虑到影片内容的老少皆宜。 就拿“机器人瓦力”(Wall E)来说吧,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人类无度的破坏,2070年的地球已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由于过于懒散,人类体型退化,只能坐着漂浮椅在空中移动,不得不移居到太空船上生活,并请专业公司派遣的机器人来清除地球上的垃圾。但机器人并不适应地球的污染环境,渐渐地都损坏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的清理垃圾,他就是机器人瓦力。在清扫过程之中,机器人瓦力从人类残留的垃圾里捡来不少好玩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瓦力感到孤独,渴望有人来陪伴它。有一天,一个女机器人 Eve 也来到地球,机器人瓦力“爱”上了Eve,但它面临的抉择却是随着Eve离开地球?还是按照预设的指令继续清扫地球上的垃圾……这类动画片不仅仅是面对孩子,成年人同样可从中获得乐趣和思考。这种老少通吃的创作方法吸引力更多票房。 影片产销的一体化 众所周知,要想满足商业化的需求,生产厂商就需要流水线操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电影工业也有类似流水线的生产制作。这种一体化生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影片生产制作过程的流水线操作。据说,美国好多大电影公司都有一些专业人才,剧本一旦获准拍摄,那些专业人才就开始大显身手---有的专门负责修改人物台词;有的专门负责添加笑料噱头。经过这些人士的专业设计包装,影片剧本也就更加符合特定观众的特定需求。 二是影片发行与销售的流水线操作---包括一系列的宣传与制作。比如,首映宣传;出版广告海报;出版发行影片VCD与DVD;出版发行根据影片改变的小说;甚至包括将影片改编成音乐剧(比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与《狮子王》)。有些影片还有很多的衍生产品,比如动画片上映之后,生产厂商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好多玩具来配合影片宣传。总之,在如何盈利方面,美国商人从来就不乏想象李。以下是Pan-Jivagongs公司统计,过去18个月里运往美国的玩具集装箱数目。该信息来自2010年6月25日《多维时报》。 中文片名 | 英文片名 | 集装箱数目(个) | 玩具总动员 | Toy Story | 724 | 钢铁侠 | Iron Man | 474 | 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 | G.I. Joe: Rise of Cobra | 321 | 公主与青蛙 | 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 321 | 冰川时代 | 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 | 248 | 怪物史克莱4 | Shrek the Third | 230 | 大战外星人 | Monsters vs. Aliens | 182 | 驯龙高手 |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 174 | 星际迷航 | Start Trek | 143 | 好莱坞还在世界各地建造迪斯尼乐园和一些电影城,将卡通人物、拍摄过程、使用道具等等作为吸引游客的诱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迪斯尼乐园就是影片衍生产品商业化的典范。这种产销一体化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确保了影视制品的利润最大化! 我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是“资本主义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汗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中国的古代文化里也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以及“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列。的确,在一个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从商道德良莠不齐的情况之下,商品经济的弊端很容易泛滥成灾。反之,随着市场法规的高度规范化,就不能再将商业化与低级庸俗化完全等同起来。 商业化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是人类需求的最大化。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就会生产丰富的商品去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相关链接:“多元组合”的魅力;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浅谈音乐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