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文革”期间人间之情,随忆而记之小事。 “文革”期间,一天,一位我不认识的叔叔来访我家,求见我母亲,言称不胜唐突,只因听闻嫂子织的毛(线)衣精美,欲请代织。母亲自然不能拒绝,遂应承下来。用俺媳妇的说法是,我母亲即使在与人聊天的同时,亦飞针走线。这件活儿我母亲很用心,一两天便完工,连同那位叔叔送来剩下的少许毛线一并交付。那叔叔在取毛衣时,突然出人意料地掏出5元人民币,坚持要我母亲收下,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也是“文革”后期,西南师范学院一位女教师看到著名国学学者吴宓孤苦伶仃,顿生同情,给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吴宓回报那位女教师100元钱。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巨款,可以买许多贵重的东西。旁人觉得吴宓给得太多了。吴宓回答:“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了,我给她的不算多。” 2012年3月12日00时06分35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