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里子:玄武门之变(47)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之时,亲自判定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五人功居第一。五人之中,尉迟敬德之功最为明显。倘若无尉迟敬德,便不再有李世民。既然不再有李世民,当然也就不会有此论功行赏之举。
李世民既为太子,任命尉迟敬德为太子左卫率。所谓太子左卫率,也就是太子的卫队长。李世民登基,拜尉迟敬德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是禁卫军的最高首领之一。换言之,官位虽然升迁,尉迟敬德充当的角色,依旧是李世民的保镖。
据史册记载,尉迟敬德自负功高,目中无人,即使是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亦经常面折廷辱之。某日廷宴,尉迟敬德对坐次安排不满,斥问坐在他上席者:你有何功?竟然居我之上!任城王李道宗恰巧坐在尉迟敬德之下,趁便出面劝解。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相向,几乎将李道宗打瞎。李世民大怒,把尉迟敬德叫到一边,训斥道:朕早年读《汉书》,见汉高祖杀韩信、彭越,颇不以为然。如今方知彭、韩其实咎由自取。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尉迟敬德再不放老实些,你就是彭、韩第二。此后,尉迟敬德被逐离京师,外放为襄州都督。贞观八年,迁同州刺史。十一年,改封鄂国公,转任宣州刺史。尔后历任鄜、夏二州都督,都是边塞之地。贞观十七年,大约是在边区呆烦了,尉迟敬德“抗表乞骸骨”。所谓“抗表乞骸骨”,就是“打书面报告请求退休”的意思。李世民授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准其请。次年,从征高丽。回京后继续隐居,不与外人往还长达一十七年之久。闭门在家何所事事?吞丹化方,修炼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如何?自然是仍旧不免一死。不过,总算是好死,没有成为彭、韩第二。
尉迟敬德死后,子尉迟宝琳袭爵,官至卫尉卿。孙辈如何?史册没有记载,想必是没落无闻了。不过,比起房、杜、长孙,尉迟氏亦如高氏,堪称万幸。
据史册记载,李世民的算计李建成与李元吉,侯君集参与得最深。不过,并无细节,想必所参与者皆是绝密,不足为外人道,跟着李世民与侯君集一起下了棺材。
李世民即位之后,侯君集官拜左卫大将军,爵封潞国公。贞观四年,侯君集接替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参与朝政。九年,为李靖之副,出征吐谷浑。破灭吐谷浑之役,从运筹帷幄到前线实战,皆为侯君集之功,李靖不过领衔而已。十一年,侯君集出任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十二年任吏部尚书,加光禄大夫到虚衔。次年,为交河行军大总管,统军远征高昌。越明年,连下高昌二十二城,灭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凯旋而归。
立功如此,既还京师,加官进爵未?没有,献俘既毕就锒铛入狱。原因何在?因有人告发侯君集军纪败坏、私取宝物。听起来颇有些耳熟,因与李靖破灭突厥回归之后所遭遇者,如出一辙。属于巧合?还是属于必然?难说。幸得李世民宠信的中书侍郎岑文本出手相援,方才免于刑罚。
不过,出狱之后的侯君集,不再是出狱前的侯君集。他忽然回想起二十四年前李世民在晋阳对他说过的那席话:“小时候常觉得孟德为人太狠毒,如今自己办事了,才明白孟德之所以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自有其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好一个不得不如此!侯君集暗自忖度,今后咱也得如此!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担忧被撤换,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问计于侯君集。侯君集以为是“宁我负人”的时机来了,欣然献谋反之策,岂料又被人负。负侯君集的不是外人,正是在李承乾与侯君集之间牵线的贺兰楚石。经李世民亲自审讯之后,侯君集在四达之衢吃了一碗板刀面。侯既处死,家口籍没,饶其妻及一子,免死流放岭南。所谓饶其一子,也就是说其馀男儿一概处斩,与李建成、李元吉的满门抄斩,相去无多。
程知节,玄武门之变后升任太子右卫率,与尉迟敬德同为李世民的卫队首领。李世民即位,迁右武卫大将军,也与尉迟敬德迁升的官位相近。尔后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普州刺史,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迁左屯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
李治永徽六年,升任左卫大将军。显庆元年,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出征西突厥,与副大总管王文度狼狈为奸,妒忌前军总管苏定方之功,纵寇逃逸。又因贪财而杀降、屠恒篤城。回京受罚,减死免官。不久,复授岐州刺史。程知节请辞,获准。麟德二年,死于京师,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
长子处默袭爵;次子处亮尚清河公主,官至左卫中郎将;少子处弼官至右金吾将军。处弼之子伯献,唐玄宗开元中官至左金吾大将军。环顾李世民之腹心爪牙,程知节人品最为低劣,而其子孙之盛竟然莫之与比。传家之道,岂易言之哉!
秦叔宝,玄武门之变后不闻升迁,想必是史册有所遗漏。从何而知之?从李世民登基之后用之为左卫大将军而知。左卫大将军之职,略高于尉迟敬德的右武侯大将军与程知节的右武卫大将军。倘若秦叔宝于玄武门之变功劳无多,则必不能凌驾于尉迟敬德与程知节之上。倘若功劳不少,焉得无赏?
不过,自从李世民登基为帝,秦叔宝遂默默无闻。不是因为失宠于李世民,而是因为疾病缠身,不再能驰骋沙场、为主子效力。贞观十二年,秦叔宝死,赠徐州都督。子孙不见著录,想必无有飞黄腾踏者。
段志玄,玄武门之变后升任太子左虞侯。李世民登基,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贞观十一年,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卒,赠扬州都督、辅国将军。长子瓒袭爵,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其子怀简开元中官至太子詹事。段氏一门,也算是鼎盛不衰。
张公谨,李世民即位后迁升左武侯将军。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献破突厥之策。进爵邹国公,转襄州都督。卒于官,享年三十九,赠左骁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追封郯国公、赠荆州都督。长子大象,官至户部侍郎;次子大业、大安、大素并知名于时。大素官至东台舍人,兼修国史。大安上元中为执政,受累于章怀太子案,贬死于横州司马。大安之子涗,开元中为国子祭酒。张氏子孙,也堪称鼎盛。
长孙顺德,李渊之时业已授左骁卫大将军之职、封薛国公之爵。其为人,贪财好色。李世民即位,投其所好,赐宫女陪宿。死于风流病,赠荆州都督。贞观十三年,追封邳国公。后人如何?无可追寻。受累于长孙无忌,从而人间蒸发?
刘弘基,同长孙顺德一样,早在李渊之朝已经显贵,官至右骁卫大将军,并免一死。李世民即位,顾眷益隆,拜卫尉卿。贞观九年,改封夔国公。十八年,李世民亲征高丽,以刘弘基为前军大总管。李治永徽元年卒,享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子仁实袭爵,官位不显,至左典戎卫郎将而止。
至此,与玄武门之变有关的重要人物,除王晊之外,皆已有了交代。为何不交代王晊?因自玄武门之变以后,王晊便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被杀灭口?还是自有先见之明,从此遁迹江湖?不敢信口雌黄,姑且留作千古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