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美国时,很穷。花了五美元在WaLMARK买了个包。深棕色,很多兜,得用,这一用就用了十五年,直到带子断了,缝了几针,背着有点磕碜,才恋恋不舍的弃了(还摆在那几天,实在碍事,才彻底丢了)。 然后又去walmark 买了个几乎同款的包,十五元(基本物价就是这个指数增长了)。这包外面有三个附兜,一个放车钥匙,一个放门钥匙,大一点的放手机。内里分四档。一档放办公室的文件及财务,一档放自己的常务,最保密也最难取的档放自己的随身档案。空下一档放临时杂物,水呀,零食啊,手伴啊什么的。都有拉链封口。一档里有个带拉链的钱包,另一档里有三个CardHolder, 常用名片也有了去处。这个包就是一个百纳包,拎起包就走,保证什么都不缺,取东西不用翻,这就又跟了我快十年了。 我们这有个访学大仙。为何叫他大仙呢?一来我办公室,就要和我共同发财,让我给他介绍用户,他给我多少多少回扣。我来美国,早断了发财的梦,只想安安静静过消停日子,嘻嘻哈哈的回绝了他。共同富裕的路没走通,但还算是朋友吧,常来办公室聊天。有次聊起他和他太太吵架后,他怎么哄太太消气:买包啦,买个包就笑逐颜开了呀。我表示不理解,现在这个包还有这功能哪?比居委会老大妈还能调解哪,包不就是用的嘛,买那么多包,还得找地方放,出门又不能一次背七八个,而换包用时,会缺鸡少蛋,制造混乱。我来美二十多年,就俩包,一共二十元。倒也是,十元的成本,你要掏几百上千的去买,也许可以让女人心理平衡些吧---------让我心难受,我就让你的钱包难受。于是轮到他表示不理解了:这天下女人还有不喜欢包的?你那什么包,都用了十年了,让我看看?我毫无障碍的从柜子里拿出我的包,放在办公桌上,展示包的各项功能与他。这大仙表现出十足的诧异,说,姐,我能拍张照吗,放一下朋友圈,你真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的奇人。我无所谓,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我的包,是我的工具,用久了,会有点感情,但我不会在包上花心思,或用包来表达什么(当然,在回国时给亲朋好友买礼物时是免不了这个俗的)。 人贵重,拿个什么包也没人敢小看你;人轻贱,再贵重的包也提不起人气。----也许是过时的黄历了哈。 《三十而已》里那个用一个包挤进一个圈子的神话,当今人们真肤浅到“视包辩身份”的地步了吗?引领消费的题目不是我喜欢讨论的,女人们痴痴的去追求这么一个玩意儿,除了品牌的老板们一边骂着傻娘们一边数钱数到手软外,只能是留下历史的笑料了,犹如晋朝的“贵族们”吞食砒霜的千古笑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