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艾伦(ellen degeneres)脱口秀,很有意思。 节目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向特邀嘉宾赠送礼物。今天的嘉宾是一个有着一双年幼儿女的年轻母亲,一个普通的女人。不同的是,她是一个癌症幸存者。 ellen 准备了两份礼物,分别装在两个礼品袋中。一个标着"你需要的"(what you need),一个标着"你想要的" (what you want),让女嘉宾挑选,并且说好了,只可选一个。ellen说,你刚刚经历了痛苦的癌症治疗,还要照顾儿女,这一两年你除了病痛、操劳,什么也没有享受到,这也许是一个机会,你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想想看,选哪一个礼物,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 女嘉宾犹豫了一下,最终挑了“想要的”(want)。 打开礼品袋,一只长盒,里面是两条普通的项链,非金非银,一颗碎成两半的心,是两个链坠。看到礼物,女嘉宾一脸的掩饰不住的失望,观众也惋叹不已。很明显,大家都企望着某种更具安慰力量的礼物,来安抚这个处于生活低谷中的女人。而这个“想要的”礼物无论如何都是不遂人意的。 ellen对台上台下的情绪波动仿佛视而未见,充耳未闻,继续一脸无辜、一脸真诚地呱啦着:这两个半颗心合起来就是个完整的心,你一条,我一条,正好是一对儿,blah blah blah。女嘉宾强做笑脸应对着,屏幕上,是一个夹杂着后悔、无奈的很是错综复杂的表情特写。 当然,在这个环节的末尾,ellen将两份礼物都送给了女嘉宾。那个标着“你需要的”礼物,是价值约$8,000美元的加勒比海某度假胜地7日豪华游。激动、高兴,热泪盈眶,女嘉宾紧抱ellen 致谢。ellen说,这应当是你现在(最)需要的,去到海边好好放松休息吧。似乎是个双赢的结局,ellen将她的慈善心怀展示给世界,女嘉宾得到了超级礼物。 通常,这类节目看完了,就过去了。但是,今天节目里那个“想要的”和“需要的”之间的选择,我却怎么也放不下,忍不住想唠叨几句。? “想要的”和“需要的”显然是有区别的。如果深究,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宗教教义,都告诉我们,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着两种不同的效果。 “想要的”,通常是我们渴求的、希望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类似甚至等同于欲望。而“需要的”,通常是我们生活必需的,是我们对每天的衣食住行的现实感受,实际、具体、明确。夏日将至,一件漂亮得体的夏裙是我们“需要的”,而那款2016年巴黎夏装展上的Dior长裙,则只是我们“想要的”。 人人都有“想要”的东西,很正常的心理状态。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愿望清单,罗列着我们这一辈子希望得到、拥有的东西。 “想要的”,可以是没有边际、没有限制的,也不需要现实依据的,是那个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建造的“空中楼阁”。理论上,你可以想要任何东西:囊中羞涩,仍然可以想要去周游世界;男人想娶美女为妻,女人想嫁王子为夫…。梦想乎?狂想乎?都有点儿。 不同的生活阶段,想要的东西或许会截然不同。曾经是内心里的某种非常的渴望,也许转身之际,就成了一种无所谓,反过来也是这样。让人兀自纳闷不已。 “想要的”,如果是理性的,它能成为生活的动力。?比如,我们精修学业,因为我们想籍此而筑起我们一生的职业生涯,去攀那个理想中的事业顶峰。反之,没有理智的制约,脱缰之马般的“想要”,就是一种病态了,或者催生贪欲,令人不惜一切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内心里的“想要的”某种东西;会激起嫉妒、仇恨等诸种负面情绪;或者催生痴迷,致使我们被别人牵引,比如不加选择地跟从“潮流”,比如对奢侈品的狂热,比如超能力的消费…。如果某种“想要的”终于如愿得到了,会给人以极大的虚荣心的满足,从而催生炫耀心理。 实际上,“想要的”,并不是可以漫天无际,而是以你所拥有的资源为限度的。“需要的”更加强调的是如我们祖训所言的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精神状态,更加依赖于我们拥有的资源作为支持。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线,有的只是一个尺度。“需要的”很容易“越界”,些微的不切实际,就可将其推升为“想要的”。而“需要的”一旦成为了“想要的”,便很难从我们的愿望清单上勾除掉。是谓上容易,而下不易,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愿意说服自己,低眉看现实。? 当“想要的”与“需要的”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几乎“合而为一”,它们能成为生活快乐的源泉。某个愿望实现了,生活便美丽如花。但是,如果两者之间距离悬殊,“需要的”则坠为不屑,“想要的”成为主宰人们的欲望,它们便如佛教四圣谛中之苦谛,成为生活之苦、生活失意的根源。 我们经常会说,现实些、实际些,这不是降低心中愿望的高度,而是为更明白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内心,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理清究竟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平衡"想要的"和"需要的"之间的微妙,而不会离谱地设定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想要的”。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么,我们实在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以从容应对任何的失败。 啰嗦了半天,其实 ellen 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很多时候,当我们超出自己能力去追求那些“想要的”东西,最后得到的就是那颗碎成两半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