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湮灭之城的博客
  地上之物终将湮灭,天上之城永恒,在生命短暂的超越中寻找瞬间的化境。
网络日志正文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神奇的应许之地(9) 2023-10-09 09:32:15


这是一篇几年前写的游记,记录的是2016年1月的以色列、约旦之旅。

近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攻击、血洗,令这个国家和地区陷入了新的战火,未来难以预期,遂想起了马萨达,现将这篇小文重贴在这里。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神奇的应许之地(9)


的确,面对贫瘠的土地、有限的资源和恶劣的环境,以色列人唯一能够自由支配的,就是人,一批勇于开拓的人。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的民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这片土地,土地荒芜、水源有限,他们借助科技与创造,大力发展农业,进而带动其它。农业,竟成为以色列令人惊叹发展的领头羊,其中科技的贡献率高达95%,像如今已经推广到全世界的滴灌技术等。

xDSC_9465.jpg

种植与养殖的背后,有着丰富且先进的技术含量


xDSC_9498.jpg

xDSC_9492.jpg

xDSC_9494.jpg

xDSC_9495.jpg

围绕着死海资源,在想象力的驱使下显露出勃勃生机

 

建设,需要各类形形色色的专家,然而专家一旦选择突破,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没有专家的领域,因而也就失去了“专家”的光环,重新变回到充满疑问与可能的“学生”。素有以色列“国父”之称的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专家都是现存事物方面的专家,没有人是未来事物的专家。”

要成为未来的专家,远见必须取代经验。

当你与以色列人打过交道后,你会发现,他们很难让人联想到“专家”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群充满幻想的实干家,他们不追求“大而全”,却创造了一个个“高大上”。脚踏实地,不囿于现状,敢于挑战传统,这或许是以色列人得以创造“以色列秘密”的真正原因,当然,更离不开信仰。

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

我们的汽车正行进在死海西岸,与前日约旦的死海体验隔海遥遥相对。向窗外眺望间,忽然发现我们眼前的死海在日照与薄雾中,竟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梦幻般的景象!

xDSC_9555.jpg

梦幻般的死海

                                               

前方是我们当天的最后一个景点——马萨达(Masada)古城堡与防御工事,它是以色列的国家公园,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在以色列旅游热门景点中名列第二,仅次于耶路撒冷。

马萨达,希伯来语“堡垒”之意,坐落于死海西南,它的西面是犹大沙漠,南边是索多玛(Sodom),北部为隐基底(Ein Gedi)与耶利哥(Jericho)。 

接近目的地,沙漠边缘,平地间突兀地升起一座岩石山堡垒,山壁陡峭,几近90度垂直。顶部平台呈不规则菱形,长645米,最宽处315米,其悬崖由沉积岩组成,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黄,远远看去,如一座孤独的奇异堡垒,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威严。

x马萨达-1.jpg

摄影师航拍的马萨达全景(引自书籍)

 

其实按照海拔,马萨达山顶平台仅为63米,但因为马萨达东部的死海海面已是海平面以下400米,所以那岩石山平台便有了460米的高差!

站在平台边缘,东、西两侧的悬崖陡然下降了约400米和100米,形成易守难攻之势,而通往要塞的天然通道异常难走,所谓蛇道(Snake Path)。

xDSC_9499.jpg

入口处聚集着不少以色列年轻人


xDSC_9501.jpg

由于修建了索道,免除了步行蛇道,节约了时间


xDSC_9508.jpg

索道上回首观看,死海近在咫尺


抵达山顶,满目怆然,这里便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马萨达城堡遗址。

马萨达最早的修建,要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时希腊化时期统治犹大及周边地区的为哈斯蒙王朝,统治者选择此地作为其藏匿之所,首次利用这个自然地形走向人为建造了这座要塞。此后100年中,马萨达要塞被称为世界上最强的要塞。

xDSC_9515.jpg

大希律在平台周围建造了一道4米高的城墙,总长1300米,并由许多塔楼加固

 

而真正使马萨达成为经典的是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公元前40年,他与妻子和家人从耶路撒冷逃亡来到此地避难。之后他独自一人前往埃及,最终抵达罗马,被加冕为犹大国王的希律,率两个罗马军团返回了马萨达。公元前36年,他花了数年时间围绕着岩体修建了带岗楼的掩蔽墙、瞭望塔、军械库和兵营,而所有这一切都被融入了一座惊人的宫殿群中,其中包括装饰华丽地浴室、漂亮的马赛克拼花地板、富丽堂皇的墙壁、巨大的蓄水池、仓库和仆人住所等等。

人们对马萨达的了解几乎全都来自一位叫约瑟夫斯的人,他是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著名犹太罗马史学家,也是军官和辩论家,犹太起义时他甚至还当过加利利犹太军司令,后来被俘虏后进入罗马军队服役。有一段时间他跟随罗马军队征讨和平叛在罗马帝国犹大行省的叛乱,并亲眼见证了公元70年罗马帝国将军提图斯(Titus)摧毁耶路撒冷城。他晚年在罗马潜心研究圣经,专注写作。

他撰写的《犹太古史》记载了从圣经旧约最开始到公元一世纪整个的犹太历史,从侧面印证了福音书的内容并非杜撰。他于公元75年写就的《犹太战记》(The Jewish War)在1923年被译为希伯来文。那是记载马萨达传奇的唯一史料,其中讲述了以色列民族一段悲壮的故事。

xDSC_9539.jpg

 

公元6670年,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第一次犹太战争爆发,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爆发起义。起义之初,犹太人攻取了马萨达。

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图斯率部杀入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摧毁,那些被罗马追捕的犹太人陆续来到马萨达,这里成为起义的最后据点。

公元72年,罗马总督弗拉维斯·席尔瓦(Flavius Silva)率领罗马第十军团包围了马萨达,并开始在西侧修筑攻城高台。公元73年,罗马军队攻破马萨达要塞,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眼前仅剩下960具尸体、烧毁的建筑和保存完好的粮仓。

xDSC_9543.jpg

城堡瞭望塔,这座塔楼是马萨达要塞地势最高的建筑

 

事实上,在马萨达即将被攻破之时,曾经作为攻占马萨达的首领、后担任被围困的要塞指挥官的埃利亚萨(Eleazar Ben Jair),聚集了要塞的所有坚贞信徒,发表了他最后的著名讲演,他说:“既然我们早已下定决心,誓死不做罗马人的奴仆,也不做除上帝之外任何人的奴仆,那么现在到了迫使我们兑现这一决心的时候了……我们是最早起义的人,也是最后与他们作战的人。我们无法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让我们的妻子在被敌人蹂躏之前死亡,让我们的儿子在尝到奴隶的苦果之前死亡!感谢上帝恩赐我们,让我们仍然有能力在自由的状态下勇敢地死去。”

他最终说服了大家:作为自由的人——选择自我赴死。最后仅有两个大人和五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幸免,约瑟夫斯因此得知了罗马破城前发生的故事。

这就是用最简捷、中性的语言描述出的关于马萨达的传奇。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现,一些人对约瑟夫斯讲述的故事开始质疑,因为考古现场似乎并未发现足够多的遗骸,进而认为他是在刻意编造犹太人的英雄事迹。

是的,美化犹太民族传奇事迹的情形的确可能发生,但面对久远的历史更该提出的疑问还应包括:今天的考古发现就一定充分完备?那些根据已发现的考古点滴人为推演出的种种假设,是否就比当时的历史学家所记录的事实更具可信性?可惜现今对历史一概质疑乃至否定一切已成为一种时髦,这或许是比美化更为偏离真实的荒谬之举。

x马萨达_9516.jpg

 

马萨达的沦陷,标志着罗马帝国完成了对犹太人的征服。之后罗马曾在马萨达驻军,直到二世纪初罗马军队撤离,马萨达日渐荒凉。

五世纪的拜占庭时代,一群隐士在此修建一座修道院(Laura)。随着七世纪伊斯兰教的崛起,修道院不复存在,从此马萨达遗址便被遗弃了一千多年。

1838年,作为游客的美国考古学家罗宾逊(Edward Robinson)和史密斯(Eli Smith)首先确认这一地点就是历史上的马萨达。1842年美国传教士沃尔科特(Samuel W. Wolcott)及英国画家蒂平(W. Tipping)首次登上马萨达要塞。1848年,来自美国、英国的考古学家开始在此进行发掘,但主要的发掘工作是在19631965年间完成的。

Masada_(Tipping_02).jpg

1842年英国画家蒂平绘制的《马萨达》(引自网络)

 

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布全世界的犹太民族就开始了复国的梦想,“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与屠杀,更强化了这一梦想的实现。以色列人需要一个象征,一个圣地,一个可以重新凝聚民族信心的新的中心。他们终于把目光转向了马萨达。

以色列作家沙维特(Ari Shavit)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次针对马萨达的难忘旅行:

1942123日,年轻且精力充沛的锡安主义者古特曼(Shmaryahu Gutman)带领他的46名年轻追随者离开耶路撒冷前往马萨达。那时的马萨达几乎还是个禁区,古特曼本人之前曾来过这里,结果挑战失败,铩羽而归。此次他们的向导是巴勒斯坦的贝都因人,三匹骆驼携带着他们从当地巴勒斯坦人那里租来的帐篷、装备、食物和水。这些青年男女身着短裤、高筒靴,唱着歌,满怀热情地沿着白色的山峦走进犹大沙漠。

xDSC_9528.jpg

废墟之上,残碑断碣,灰飞烟灭

 

对犹太人来说,1942年可能是自第二圣殿被毁后最悲惨的一年,也可能是犹太人灾难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年,加上之前的失败,所以在古特曼看来,这段旅程异常艰难。

马萨达的岩壁陡峭险峻,难以攀爬。银色的月亮刚刚自头顶升起,微弱的光芒尚不能在漆黑的夜色中照亮道路。很多人的汗水浸湿了衣衫,呼吸困难。有的人步履踉跄,有的人摔倒在地。在持续赶路16个小时之后,46名学员已濒临崩溃。然而,这些青年男女背负着希伯来文化的责任与力量,有着坚忍的价值取向。他们不屈不挠,犹如磐石般坚强,那是锡安精神骨子里的孤注一掷,永不退却,一直向前。

黎明时分,古特曼警告年轻人,攀登马萨达非常危险。有人曾经在攀爬中不幸身亡。从现在开始,每个登山者必须照顾好自己,也必须照顾身边的登山者。每一步都暗伏危险。古特曼爬上马萨达高耸的城墙,大声背诵古老而沉痛的诗句。年轻人静立在马萨达的山脚,他们是听着这些诗句长大的,现在,在这传奇的要塞下,这些诗句似乎获得了新的意义。他们唱起了歌,就如同进入沙漠寻求最后避难所的绝望人们唱起了国歌。

穿着卡其布衣服的青年们排成长队,从东部开始攀登,他们攀上罗马人建造的白色壁垒,那是用来攻击犹太狂热信徒要塞的城墙。当队伍抵达壁垒与顶端之间的裂沟时,他们更加努力攀登。最前面的5名徒步者用镐锄敲击岩面,然后敲进岩钉,系上绳索,再把绳子放下去给其他人。

xDSC_9522.jpg

经修复的北宫第二层宫殿基座

 

他们还必须把沉重的给养全部吊上顶峰,包括帐篷、毛毯、罐头食品、水、背包、武器和弹药。年轻人串成了人链,将这些辎重手把手地传送到顶部。

古特曼指示年轻人不要往后看,也不要向下看,只能一直向前。向上攀登的46名青年艰难地前行着,他们终于抵达了顶峰,攀上了城墙,最终,他们发现自己站立在马萨达之上。

登顶时的兴奋溢于言表,但沙漠的山脊、可怕的峡谷、静谧死海漾起的银色波浪激起攀登者心中的深切悲伤。脑海中,处于罗马第十军团大军包围的960名犹太人依稀可见,其悲壮的场景令人窒息。

那残留着镶嵌的地砖,那有着两个前院的建筑,那些众多的厅室,还有浴室、塔楼、兵营、蓄水池,还有蜿蜒的城墙和长长的走廊……

xDSC_9531.jpg

蜿蜒的城墙

 

有位以色列学者在欧洲战争爆发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孤儿。随着这个世界的崩溃,我们的孤儿生涯更加艰难。居住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民,虚弱的翅膀担负起重担,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很可能,犹太人历史的全部未来就取决于现今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最艰巨的任务,已不请自来地压在我们肩上。”

对于早就为上帝拣选的民族,千百年来以色列人何以到处漂泊、受尽歧视、举步维艰?他们做了什么?这的确值得认真反思,尤其是以色列人。

眼前的斑驳遗迹折射出这个民族的不屈,耳旁再次回想起约瑟夫斯诗篇中埃利亚萨那最后行为的描述:

“在那最后的时刻,他们紧紧拥抱深爱的妻子和心爱的孩子,他们亲吻她们,泪流满面……他们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同胞。每一个人都躺在地上,环拥着死去的妻子和孩子……最后留下来的那个人,检视所有的尸体……确认所有人死亡之后,他放火焚烧宫殿里的每一个角落,用尽所有的力气把剑刺入自己的身体,倒在死去的亲人身边……”

xDSC_9530.jpg

 

古特曼带着他的年轻学员在马萨达度过了五天五夜。“马萨达之日并未结束”,他们如是说。

从那以后,决定犹太复国事业的,不再是排干的沼泽或是孕育果实的柑橘园,而是一座孑然矗立的沙漠要塞,它在荒芜的土地上投射下令人敬畏的身影。

mahmoud-darwish-01.jpg

这高高屹立的平台令人心存敬畏(航拍马萨达,引自网络)

 

我们永不做奴隶!为了自由我们可以牺牲一切!

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进行庄严宣誓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以色列人,包括精锐装甲部队的士兵以及那一拨一拨的年轻人,在登上马萨达后都会用希伯来语高声宣告:“马萨达永远不再沦陷!”

那是永不沉寂的以色列英雄的声音。

然而,正义与非正义有时又是那样地相互纠缠,仅仅靠相互对立与杀戮就能换来永久的和平?这里用沙维特不无忧虑的表述作为结尾:

“直到几年前,我才突然领悟,我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恐惧与我对国家占领政策的道德义愤密切相关。一方面,以色列是唯一一个实施占领政策的西方国家;另一方面,以色列又是唯一一个切实受到威胁的西方国家。占领和威胁的双重作用使以色列那样独特,以至于成为这个国家的两大支柱。”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于2016113日现场拍摄)

















浏览(9029) (8)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湮灭之城
注册日期: 2022-10-30
访问总量: 795,79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濒死前的祈祷
· 在帝国的落日余晖中体面处理香港
· 以色列的反应是否过度?
· 好一个“公私合营”
· 聊聊刚刚过去的日全食
· 神奇的应许之地(5)——佩特拉:
· 死亡是一种什么权利?
分类目录
【杂记随想】
· 在帝国的落日余晖中体面处理香港
· 以色列的反应是否过度?
· 好一个“公私合营”
· 聊聊刚刚过去的日全食
· 死亡是一种什么权利?
· 复活节的盼望
· 这坏事是我干的,你别不相信呀!
· 缘木求鱼,是社会整体堕落的必然
· 她的天才因美貌而被忽视
· 所谓照片的“历史在场”与“有图有
【照片的魅力】
· 濒死前的祈祷
· 一幅充满故事张力的老照片
· “有工作,有饭吃,就是希望”
· 波罗的海人链:他们为何坚定地反
【边走边看】
· 神奇的应许之地(5)——佩特拉:
· 神奇的应许之地(3)——摩西的深
· 神奇的应许之地(2)——初识约旦
· 神奇的应许之地(1)
· 这里,只记录下了欢乐——神奇的应
· 死海之光——神奇的应许之地(4)
· 纽芬兰岛与《大西洋宪章》
·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神奇的应许之
· 以色列:来自一线目击者的诉说
· 世界的边缘
【恍如昨日的回忆】
· “716”:当年游泳二三事
· 忆我的藏族朋友“阿里王”
【回归常识】
· 尊严,需要正确的表达
· 拒绝“标准答案”
· 是非、知道、“卮言”
· 朋友与镜子
· 党,是有差别的!
· “不耻下问”可以休矣
· 游戏的遵守与超越
存档目录
2024-04-03 - 2024-04-24
2024-03-01 - 2024-03-29
2024-02-02 - 2024-02-26
2024-01-08 - 2024-01-29
2023-12-05 - 2023-12-31
2023-11-03 - 2023-11-30
2023-10-02 - 2023-10-30
2023-09-20 - 2023-09-27
2023-08-01 - 2023-08-30
2023-07-02 - 2023-07-30
2023-06-01 - 2023-06-29
2023-05-03 - 2023-05-25
2023-04-02 - 2023-04-27
2023-03-01 - 2023-03-30
2023-02-24 - 2023-02-27
2023-01-04 - 2023-01-11
2022-12-01 - 2022-12-31
2022-11-01 - 2022-11-29
2022-10-30 - 2022-10-30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