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子上小学时,一次将语文作业带回,上面有老师划的成绩。作业,当然是需要家长签字认可的,于是便拿过作业来查看,却发现上面赫然是个“不及格”! 儿子一向学习不错,作文更是他的擅长,难不成这回真是差到了那个程度?这可不行! 仔细审视发现,作业是要求写一篇学校刚刚组织看过的电影的观后感。 观后感,这还不好写吗? 一遍读罢,还好吧,好像没那么糟糕,感觉是:文字通顺,用词基本恰当,叙述尚有层次,说理的逻辑性也没大毛病,错字很少,其内容处处体现出只有小学生才有的稚嫩想法,不但真实可信,有些见解还挺独特。 我怎么也找不出“不及格”的理由。 儿子倒是大大咧咧,像个没事人儿似的,早到一边玩去了。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向来如此,无论好坏,表现淡然,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可我却觉得困惑,决定约学校的老师谈谈。 几天后见到老师,表明来意后便将自己的问题全盘托出。老师听罢连忙解释:您有所不知,对于这个观后感,区教委之前就下发了“标准答案”,从“中心思想”、“各个重点”再到“结论”,每项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少一项就会被扣去一项的分,对照起来,您的孩子似乎距“标准答案”甚远,所以“不及格”尚属正常。 听起来清晰明了,进退有据,操作性也强,老师只需简单照单评判就是了,何错之有? 尽管老师的解释头头是道,但我对此却不认同,便向老师辩解:既然是写观后感,每个人的感受自然会因人而异,无法雷同,为什么非要“异口同声”呢?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是谁人所拟?其根据何在?况且,将小学生的认识一定要拔高到成年人的水准,岂不更显得虚假,这也没做到实事求是呀…… 老师听后一脸的无辜,索性将自己的苦衷一连串地道出:您说得都对!观后感当然不应有“标准答案”,可我们也没办法。如果不按照上级提供的“标准答案”打分,学校即使报上去,上面也不认,结果不但老师交不了账,而且还会拖累全校的成绩。况且如果“观后感”的答案五花八门,打起分来也不好掌握。如果打低了,学生的家长不依不饶,我们更是吃不了兜着走!要知道,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校的绩效,这关乎到从校长到教职员工每一个人,一旦形成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只能如此,请您务必理解…… 我默然,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当然理解,我又怎能不予理解呢? 正如画家陈丹青说过的,大家都要混饭吃,都不容易,只要活着就好! 显见,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每个人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产生出各自的评价,这本是再常识不过的事了。 然而,正是在这种一次次的理解中,常识模糊了,长此下去,反常识或许就成了常态。 想想看,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又有谁不是处处被“标准答案”所包围? 再往前回溯几千年,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不是一直追求处处“统一”的“大一统”吗? 不是吗?我们实在是太喜欢“统一”了:国家要统一,步调要统一,语言文字要统一,连思想和做梦都要统一,甚至一度的发型、穿戴、喜好等等都要统一…… 既如此,区区一个小学生作业的答案,“统一”更是不在话下! 只是在这一系列的“统一”和“标准答案”之下,千千万万个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扼杀,无数成年人的自主思考能力被抑制。由于“标准答案”总是来自上面,这既省去了自己动脑,又摆脱了自己的干系,久而久之,思想懒惰和远离责任便成为常态。那些长期浸淫在“标准答案”环境中的官员,早已退化成为没有了自我思维能力的应声虫与驯服工具,结果必然是:所有的人都在等待“标准答案”,所有的事儿都在“等待”中滑向最失控的结果,尤其是社会治理所需要的全部活力,都在这种被动与不作为之中消耗殆尽…… 这还没有涉及到贪污腐败、以权谋私、鱼肉百姓甚至祸国殃民的那些“极品”官员。 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逐渐失去了上述那些基本能力时,所有的高言大志都将流于空洞无力的口号;诸如“改革”、“创新”等主张,无论喊得如何震天价响,到头来只会是一种意淫般的梦呓;那自信满满的“弯道超车”,说穿了,不过就是跟在别人后面东施效颦、拾人牙慧,外加不光彩的抄袭而已;而已经是世人皆知的、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更将成为一种反常识、逆趋势、自说自话、与文明渐行渐远的群氓自嗨罢了。 那次“观后感事件”深深触动了我,从此认定这种扼杀自由精神与个人创造性的教育必定是死路一条,故而下决心放儿子出去闯世界。 如果说教育危机、医疗危机、养老危机、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在内的宪政危机以及正在发生的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早在74年前就已经开始,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危机则更在数千年前就已埋下了种子。 这个国家需要精神,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民主精神和自由使命的仁人志士和公民群体。如果没有一群在诸事上动脑、质疑、探索、较真儿的人,独立之精神从何而来?法治观念更是一句空话,好的制度既无从建立,也无法维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比制度更基本、更重要。 而每个人精神的解放,该从拒绝“标准答案”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