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小孩子不喜欢玩儿游戏的。从小到大,游戏总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伴随左右,甚至到了老年也是如此。 起初,孩子被早已由别人发明的游戏所吸引,并通过观察他人的游戏过程发现其乐趣;继而,强烈地要求加入游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游戏中的一员,这当中隐含着一种承诺——服从既定的游戏规则;接着,众多的孩子在游戏中乐此不疲,趣味无穷。尽管每场游戏有输有赢,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忱,因为“赢”是任何游戏所追逐的目标,也是每个儿童争强好胜的天性。 通常我们会看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童或许会因输了一场游戏而沮丧,但绝不会选择退出。相反,他们会在想要赢的强烈愿望与充满获胜悬念的比赛结果驱使下,更加投入地进入下一场竞争。这是我们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所司空见惯的场景。
游戏需要有规则,否则游戏就会变得无趣。比如赛跑,倘若允许某人可以比他人先跑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获得了冠军也不会令人兴奋,包括获胜者本人亦然。因为这便失去了游戏的本意:体面而公正地赢得胜利。当然退一步讲,如果没有了规则,游戏也无法进行下去。 除了规则,游戏的发展还依赖于创新。随着孩子的长大,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游戏成为必然。他们或者通过创新来增加游戏的复杂性与难度,或者干脆换一种更高级、更有趣的游戏来玩儿。总之,不满足于现状的改变与创新一定会发生,这也是人的天性使然。 那么,规则与创新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究竟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虽由游戏引发,但却不仅仅关乎到游戏。个人以为,厘清这个问题十分要紧,因为它除了游戏,更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彼此间的和睦相处!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从“混沌(混乱)”达到“有序”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动态的。由于人的不安于现状,也因为任何有序总是不完美的,这使得人们常常会谨慎地打破原有的平静和有序,有意地将其导入“混乱”,最后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重新获得更高级别的“有序”。 倘若平衡的打破不是用平和的方式,流血便不可避免,悲剧就会发生,因而应该予以摒弃。 科学告诉我们:当地表深处的煤经受强热与强压后,其原子将重新结晶排列,成为坚硬无比与纯净闪耀的钻石。这种耀眼的美丽与坚固的耐用相混合,使钻石因此获得了特殊的价值!而有价值的东西总是纯洁的、美丽的、适当排列的和闪闪发光的。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有人说这种特质通常与神性有关,因为它总是意味着逃离黑暗,与光明相联结。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观察与实践认为:我们的神经系统结构是分等级的。原本作为“仆人”的底层,由强大的本能所构成,管理着诸如口渴、饥饿、愤怒、悲伤、欣喜和欲望等情绪。但一不留神,这仆人便很容易“篡位”,成为我们的主人,进而轻易地使人相互冲突,发动战争。换句话说,就人本身而言,团结精神所应具备的力量和韧性并不是可以轻易获得的。 人们常常会因为失去其内部各种属性的平衡,变得如“一盘散沙”,根本无法将自己组织、协调、团结在一起,因而会表现出脆弱、愤怒与失败感。而消除这些不成熟情绪,恰恰是从人的幼儿阶段开始,并通过游戏来逐步完成的。 事实上,当儿童与别人一起游戏时,其实是在学习“使自己所有的竞争性冲动”服从于游戏规则,即在自愿和自我约束下从中受益,获得灵感。由此,创造性应运而生。 人类文明的雏形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游戏告诉我们:要有清晰、明确、避免相互冲突的目标。这是通过确定游戏边界、简化游戏过程和限制游戏规模来实现的。没有目标的游戏不成其为游戏。而如果不对异常复杂的东西进行适当的简化与聚焦,就无法确认目标。 游戏教会我们:在游戏过程中,自愿将自己融入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中去至关重要。我们通过游戏消除个人执念,懂得如何被他人尊重,也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正是通过竞赛培养出的特质,你才能够被他人所接受,进而获得同龄人的喜爱,成为大家普遍欢迎的共同游戏者,个人也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满足。 游戏告诫我们:在带给我们行为动力与快乐满足的同时,游戏还意味着个人选择所带来的放弃与牺牲。那是一种对游戏规则的承诺,是纪律,是自我约束,是自愿承担的义务。所放弃的,是个人自我全然的自由。 游戏还让我们体会到:必须权衡游戏中每一步的利弊,将局部诉求的优先级按照价值高低进行排序,用真实代替幻想,用实际行动代替空谈与忽悠,用有限目标代替野心勃勃,用先寻求局部的胜利来逐步逼近最终赢得游戏的目标。 游戏还会培养我们健康的心理:从小学会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专一而舍得投入,一诺千金,输得起,打不垮,如此等等。任何停留在口号上的自夸和自大只会自欺欺人而于游戏无益;任何怀疑、优柔寡断、愤世嫉俗乃至制造仇恨都无法真正赢得游戏的胜利。
那么创造性呢? 不少父母担心管教孩子会削弱他们的创造性。但管教不等于虐待,适当的管教是有效的组织而不是破坏。获得创造性的最好方式也可以通过游戏加以说明。 心理学家将刚刚参与游戏的儿童比作“学徒”。最初,学徒必须先成为已有传统、已确定的构成和现有规则的仆人,就像想要玩游戏的孩子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一样。学徒,意味着要像钻石一样承受温度和压力,这种温度和压力是为了将尚未发展成型的人格通过游戏中的学习,从无纪律的初学者转变为有成就的主人。 游戏中塑造出的孩子并不会因为规则与义务的约束而缺乏攻击性,他们只是通过游戏,将本来可能是破坏性的动力转化为专注的毅力和可控的竞争力,即:变得更加善于攻击,进而成为一个成功的玩家。 此时,主人不再是规则的仆人。相反,他在对规则负有责任的同时,也获得了必要的能力与需要时改变规则的权利,而这权利,则隐含着游戏参与者对其资格品质的基本认同。 这就是规则与创新的关系。
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束缚,于我而言,这游戏的一切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合理,进而想要不顾所承诺的游戏规则而随心所欲,甚至试图自己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作为个人,这当然是自己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但是别忘了,那游戏的成功一定要有一个前提作为保证,即:他人也认为这规则改得好,自愿接受它并参与游戏之中! 《约翰福音》中耶稣说:“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这风,自然是只来自上帝的“灵”风,当中包含有丰富的含义,我想其中的一个含义或许是:人,作为一种信心跟随,当他在充分“模仿”与体验之后,当他所获得的“游戏”知识能够让他具备评估游戏本身真正的趣味性与价值时,他将更清楚地体会到支撑游戏之规则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从中获得启发,于是他便不再拘泥于或盲从于规则。他甚至可以依靠自己的个性、能力与长期训练的综合经验,彼此结合,将规则修改完善,使之变得更有趣、更符合最根本、最深刻的“风”,成为更多的游戏玩家的福音。 从“混乱”到“规则”,再从“规则”中产生新的、超越“规则”的要素,这便是游戏所包含的真谛。而人类文明正是在“不自觉”中为一个看似浅显但却富含深意的“游戏”所支撑。
至此,想到了一个千百年来折磨人已久的问题:上帝为什么要造人? 答案已经给出的太多太多,只是,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总不能令人真正满意。 这里从游戏出发,带出了一个个人尽显荒谬的答案: 上帝或许太寂寞,故而造了人。不仅如此,上帝还赋予了人自由意志。这意味着,人可以不听上帝调遣而随心所欲地在地球上尽情折腾,嗯,不仅仅在地球,如今的人们已经把折腾的目光移向火星,直至更遥远星球。 倘若进一步贸然并大不敬地以上帝的视角加以揣摩:人类上演的大戏是如此地精彩纷呈,却又如此地荒谬绝伦:或聪明,或愚蠢;或友爱,或纷争;或握手拥抱,或兵戎相见;或为真理与真相穷其所有,或为虚无与谎言喋喋不休…… 而上帝高居天庭,静观其间,伴随着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时而漠然…… 从此上帝便不再寂寞。 以上虽关乎游戏,却并非仅限于此。 如果说,世界就是一个大型的游戏场。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融入现代化的进程,便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游戏过程。 对此,我们真的有一个游戏的正常心态吗?
(文中全部图片引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