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和
人是个社会动物,到哪儿都得和人打交道,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躲也躲不开。像我坐在家里写文章的这么一会儿功夫,还进来三两个电话,其中有个推销的,唧里咕噜地,劝我转电话公司,有多烦人。
人吃五谷杂粮长大,忠良奸佞,什么脾气禀性的都有,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学问大了。有没有一句话,简单易记,可以当作“座右铭”,身体力行,受用一生?
读书稍多了一些,才知道受此困惑的,远不止自己一个,而且古已有之。在2500多年以前,号称“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贡,有一天问圣人:“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圣人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主张“忠恕”之道,“恕”就是“推己及人”,导出的结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人。从窄里说,一个人,不愿意别人背后议论你,你也就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从宽里说,一个国家,不愿意别国来侵犯主权,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
这是否定式,那么同样意义的肯定式是否是“己所欲,施于人”呢?看起来像。同一个子贡有一天又问圣人什么是“仁”?得到的回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第六》)。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采用的是“正反式”,认为二者只是陈述方式和角度的区别,没有任何褒贬;有人采用“高低式”,认为这是衡量情操、修养达到的境界程度,前者是低标准,后者是高标准;更有人直接作出评价,认为前者是“仁”的消极面,后者是其积极面。后两种看法都是贬低前者,抬高后者,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异议,但认为,进一步推论得出的“己所欲,施于人”则是不能接受的,所谓“真理前进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万物万性,每个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各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你认为是“至宝”,他人可能认为是“垃圾”,你觉得是“山珍海味”,他人可能“掩鼻而过”,对此不可能也没必要强求一律。
比如说,我是个“酒肉之徒”,但在餐桌上,绝不能使劲劝别人像我一样专拣肥肉下筷;再说得严重点,如果有人,甭管出自什么原因,反正活得不耐烦,想一死了之,“己所欲,施于人”,所以他绑上炸药包,专找人扎堆的地方和大家同归于尽,这和人肉炸弹、恐怖分子有什么区别?如果奉行的人稍多,还甭人人奉行,这世界岂不乱了套?退一步讲,即使你干的事是行善积德,也不能强迫别人像你一样,现代社会、民主社会,不就是讲究要尊重人权,尊重他人的选择吗?
所以,我的看法是,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总之是——“勿施于人”!
|